千載安瀾今勝昔

記者 齊小英

2020年09月27日07:05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千載安瀾今勝昔

在位於漢中市佛坪縣與安康市寧陝縣交界的子午河峽谷段,141米高的三河口水利樞紐攔河壩橫跨漢江支流子午河,氣勢雄偉。本版照片均由本報記者 趙晨攝

渭河華州詹劉險工位於華州區赤水鎮赤水河入渭口,有華州防護區西大門之稱。

位於渭河支流千河南岸的千湖國家濕地公園。

西安經開草灘污水處理廠每天處理近20萬噸城市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緩解了城市用水需求。

“羅紋河決口!”“石堤河決口!”“方山河決口!”迅速撤離!2003年8月,渭南持續性降水導致洪水倒灌渭河下游12條南山支流,56萬人受災,其中13萬人無家可歸,102萬畝農田和55個村庄被淹。

這次持續50多天的大范圍洪水災害,只是陝西近40年間最嚴重的災情之一。渭河滔滔千萬年,記憶著眾多的災難。

2011年2月17日,陝西銘記,渭河銘記:三秦兒女開啟了全線治理渭河的新征程。10年來,渭河依舊奔涌流淌,渭河兩岸早已舊貌換新顏。洪水依舊,但災難一去不復返。

寶雞市到潼關縣630公裡的渭河兩岸堤頂公路寬闊平坦,54座支流入渭口堤防交通橋穿城過鄉,15萬畝生態濕地和水面景觀鋪開畫卷。驅車行駛在便捷暢通的沿渭道路,山水相伴,林田相依,美景盡收眼底。

兩岸高樓平地起

“由於泥沙淤高和洪水倒灌,村裡的水深達2.7米,房屋和庄稼全被淹沒。水深的地方,電線杆都被淹了。”直至今天,李金西仍對2003年8月的洪災場景記憶猶新。

李金西是渭南市華州區蓮花寺鎮羅紋村原村委會主任。他說,2003年的洪水,來得特別急特別猛,好在全村700多口人撤離及時才安然無恙。

如今的羅紋村人再也不恐懼洪水的到來。以前20米寬的砂石河堤被加高培厚成80米寬的漿砌石堤,新建的防倒灌橡皮壩可隨時調節高度抵擋洪水漫灌。

渭河流域三年兩患的歷史由來已久。渭河上游和眾多支流流經黃土丘陵和黃土高原,由於早期的渭河無固定堤防,河水一路裹挾大量泥沙,造成中下游河床淤高,形成“懸河”,極容易導致洪水傾瀉而出。

除了泥沙堆積外,生態破壞也是造成水患的原因之一。西周時期渭河上游曾是茂密林區、肥沃草原。唐代以后,隨著人口猛增,不斷擴大耕地、圍湖造田、亂砍濫伐,導致渭河平原生態系統整體惡化。

善治秦者必先治渭。近年來,在人與水和諧相處的治水理念下,陝西堅持不懈對渭河進行全線整治。2011年2月17日,陝西發出動員令:確保渭河安瀾,造福人民。沿渭各市展開了大規模治理渭河行動。

初秋,傍晚格外涼爽,晚霞映紅水面,太陽在田野中慢慢落下。從黃土高原流淌而來的洛河,在大荔縣趙渡鎮新建村靜靜匯入渭河。對岸,是位於華陰市岳廟辦的渭河三河口控導工程所在地。兩河相匯的美景,吸引了不少人前來觀賞。

不久前,這裡並不平靜。險工護坡上,水位尺刻度上留下的泥沙痕跡就是見証。華陰河務中心防汛倉庫主任王果說,2012年,護坡堤頂路從8米加固拓寬到26米,今年8月22日,這裡的水面比平時高出3.5米,但未出現險情。

位於赤水河入渭口的詹劉險工,9座改建加固多年的壩垛堅不可摧。綠草如茵、綠樹成林的河堤上,整齊擺放著大石塊、鐵絲籠等搶險物資。工作人員說,華陰和華州地處渭河下游和秦嶺北麓夾槽地帶,而詹劉險工把守著“二華”夾槽地帶的西首部,工程一旦失守,渭河會淹沒整個防護區。雖然這次汛期過去了,但防汛物資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無備。

河畔上,來自大荔的史改蘭夫婦正熟練地把一根根卷成圈的粗鐵絲編織成鐵絲籠。史改蘭說,他們來這裡10多天了,已經編了重有30多噸的鐵絲籠,一有險情,搶險人員會把大石頭投放到置於河堤的鐵絲籠中,筑起一道屏障,防止河堤決口。

渭南渭河生態公園中段的堤防外側,有不少新建的樓盤。渭南市渭河生態區保護中心工作人員說,以前每年6月到10月,一到下雨天,總讓人提心吊膽,全市各級干部和沿岸群眾晝夜輪番巡堤查險。2014年兼具防洪功能的堤頂道路建成后,再不擔心決堤決口了。隨著渭河兩岸環境的美化,一些開發商開始在附近規劃地段投資建樓,帶動了沿岸產業結構的調整。

盛世興水利,水利興盛世。當渭河沿岸呈現出人水和諧、百姓安居樂業的景象時,我們也看到了渭河兩岸的繁榮發展之勢。

2000米下洞穿秦嶺

穿越巍巍秦嶺,長江最長支流漢江之水將由南向北奔涌而來,直通渭河平原,與渭河相擁,為西安、咸陽、渭南、楊凌的1400多萬人提供生活用水。

初秋時節,海拔2000多米的秦嶺山下,98.3公裡長的輸水隧洞工程即將接近尾聲。直徑7米的隧洞裡,燈火晝夜不熄,一派熱火朝天的大干場面。身著防彈衣、頭戴鋼盔的工人,在陰暗、潮濕、高溫的隧洞中,將240米長的硬岩掘進機開足馬力,以每天三四米的速度艱難掘進。

秦嶺輸水隧洞是引漢濟渭工程聯通漢江與渭河的“大動脈”,也是人類第一次從底部橫穿世界十大山脈之一的秦嶺。隧洞最大埋深2012米,綜合施工難度為世界第一。陝西省引漢濟渭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大河壩分公司經理李曉峰說,隧洞內施工難度大、危險系數高,硬岩掘進機在切割、擠壓岩石中,極易發生岩爆災害,近一年就發生岩爆災害700余次。

崇山峻嶺中,在位於漢中市佛坪縣與安康市寧陝縣交界的子午河峽谷段,141米高的三河口水利樞紐攔河壩橫跨漢江支流子午河,攔河壩氣勢雄偉。李曉峰說,三河口水利樞紐是引漢濟渭工程的調節中樞,引漢濟渭工程全部建成后,每年調水規模15億立方米,將在全省范圍實現跨流域的水資源優化配置,對緩解渭河平原缺水、置換陝北黃河用水指標、帶動陝南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引漢濟渭工程主要解決全省水源分布不均的問題,通過秦嶺輸水隧洞,把漢江水調到關中,同時沿途修建蓄水池,以汛補旱,實現全省全年的均衡用水。

隨著渭河平原人口不斷增多,城鄉用水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水資源緊缺嚴重制約著城市的發展。近年來,為滿足渭河平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陝西規劃建設了我省最大水庫——被稱為渭北旱塬巨型水塔的東庄水庫。

在禮泉縣叱干鎮東庄村、淳化縣車塢鄉河段處的涇河峽谷中,工人們正在加緊建設東庄水庫大壩主體工程。到2028年,高230米、相當於80層樓高的超高拱壩將如巨人臂膀將涇河圍抱,形成一座集防洪減淤、供水、發電、生態改善於一體的“高峽平湖”。水庫蓄水后將形成60多平方公裡的水面,有利於改善渭北區域性氣候。

當水利樞紐大壩和水庫成為城鄉風景的時候,科技水平更高的智能化污水處理廠也逐漸融入我們生活中。

佔地121畝的西安經開草灘污水處理廠廠區內,污水處理設備正在加速運轉,溫室大棚無土栽培的蔬菜長勢正旺。幾十米外,一棟棟磚紅色建筑,是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校區。

在這裡,每天近20萬噸城市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經MBR膜處理后,變成無味無色的再生水,用於渭河中游段西安湖景觀補充水、渭河生態林帶景觀水系補充水以及市政綠化、沖洗水使用,緩解了城市用水需求緊張的問題。

渭河兩岸,峽谷間的水利樞紐大壩、水面清澈的超大水庫、環境整潔的污水處理廠、節水環保企業是渭河堅強有力的護衛,也是三秦兒女對渭河最真誠的獻禮。

濕地深處有鳥鳴

穿行於渭河支流千河南岸的千湖國家濕地公園,就如同走進了天然大氧吧。

交錯排列的柿樹林、垂柳林、紅葉李林和雪鬆林,遮擋住烈日的光芒,清涼的空氣沁人心脾。灌木、喬木錯落有致自由伸展,空氣中飄來淡淡的草香味,彎彎的蘆葦慵懶地隨風搖擺,似與水中的荷葉輕聲對話。

站在觀鳥台上遠望濕地,草豐林茂。濕地深處,棲息著107種鳥類,朱鹮、黑鸛、大鴇、大天鵝、灰鶴等國家保護動物在這裡繁衍生息。

順著5公裡長的濕地棧道前行,不僅可以欣賞到濕地美景,還不時可見千河纖細的身影,耳畔不時傳來清脆的鳥鳴聲。榮獲“全國十佳生態文明景區”的千湖國家濕地公園,在接受著千河滋養的同時,也美麗著千河。

一路向南,千河在成就了馮家山水庫和王家崖水庫后,來到寶雞市區與渭河相匯。作為寶雞的城中河,渭河發揮著防洪、泄洪、灌溉的作用,早已融入了這座城。

傍晚時分,寶雞市團結運動公園綠茵茵的足球場上,學生們正在奮力奔跑。除了足球場,這裡還有免費為市民開放的網球場、排球場、籃球場。花海林園中的各色花朵爭相斗艷,銀杏林、棕櫚林、桂花林等景觀林帶靜謐素雅。行走在千米人行步道上,四周美景令人心曠神怡。

如果不是工作人員介紹,我們很難相信,這12萬平方米的公園都建在渭河的河床和河灘地。每年汛期,人們嚴陣以待,公園就變成了防洪區,等汛期過后洪水退去,這裡依然是市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公園就像人與水共有的家園,彼此在這裡相互依戀、相互退讓,成就著各自的美好。

寶雞境內,渭河穿越陳倉、金台、渭濱、新區、岐山、眉縣和扶風。所到之處,各地都對渭河進行了環境治理、濕地修復等生態工程,把以往雜草叢生的爛石灘變成了人與水和諧相處的樂園。

放眼渭河全段,渭河兩岸的變化,正在改變著人們的居住習慣和生活習慣。

眉縣打造的槐樹林水文化園、千畝荷塘、漁舟晚唱等景觀成了全縣最美去處,把渭河治理與縣域發展通盤考慮,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同步發展。

在農民群眾的網紅打卡地楊凌,渭河濕地公園成為馬拉鬆賽的最美跑道。

咸陽為渭河濕地公園融入了更多文化元素,建有細柳營、唐王渡、文王渡、秦直道等景區,讓人們通過建筑符號傳承歷史、恢復城市記憶。

全長15公裡的灞橋生態濕地公園位於西安市灞河城市段中游,融賽事、騎行、晨練、賞景為一體,人們穿行在茂密叢林,宛如進入了原生態森林公園。在更大范圍內,規劃總面積129平方公裡的浐灞生態區,已經由過去的生態重災區變為西安的生態補償區。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1年以來,省上和沿渭各市共投資290億元,因地制宜對渭河實施“洪暢、堤固、水清、岸綠、景美”工程,為城市注入新活力,為兩岸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一幅水潤三秦、水美三秦、水興三秦的宏偉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責編:谷妍、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