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蹙金繡活化展展品。
觀眾在西安曲江新區唐·新開門藝術街區參觀唐代蹙金繡活化展。
最近在法門寺佛文化景區和西安曲江新區唐·新開門藝術街區進行聯展的唐代蹙金繡活化展,吸引了大批慕名而來的參觀者。那些按照歷史文化活化出來的唐代宮廷紈扇和服飾上的蹙金繡,讓每一位目睹者驚嘆不已。
在唐代詩詞中有蹙金繡的描寫。杜甫《麗人行》中有這樣的詩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蹙金孔雀銀麒麟”,描寫的就是唐代頂級宮廷服飾極盡奢華與燦爛的蹙金繡,那些華麗衣裳上金線繡的孔雀和銀線繡的麒麟,與春日佳人游春的美麗景色相映生輝。這是杜甫將唐代織繡工藝蹙金繡以文字留世的記載。
張祜的《太真香囊子》一詩中寫下了這樣的句子:“蹙金妃子小花囊,銷耗胸前結舊香。誰為君王重解得,一生遺恨系心腸。”這首詩描述的人物是楊玉環,她身上的香囊是蹙金繡。可見,蹙金繡在唐代貴族婦女,尤其是宮廷婦女的服飾中很是流行。
因為蹙金繡組織嚴密,紋理清楚,在五代出現了“蹙金結繡”一詞,形容文章精美與結構嚴密。
法門寺曾出土一套蹙金繡,包括絳紅羅地蹙金繡袈裟、拜墊、半臂、案裙等5件。蹙金繡上所用的捻金絲最細直徑僅為0.06毫米,比頭發絲還要細,堪稱古今一絕。古代匠人們的刺繡針法精細纖巧,制作工藝精湛,質料考究,作為宮廷加金繡品,雖歷經千載,依然色澤艷麗,燦然如新,不愧為絲綢史上的一大奇跡。
唐代統治階級尚文重理的文化氛圍,使得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識得到充分物化,特別是將刺繡與金銀線繡、寶石珠繡等結合,使唐代服飾越加華美富貴。唐代也是中國絲綢工藝發展最為鼎盛的時期,無論產量、品種,還是工藝、質地,唐朝絲綢都享譽世界。隨著王朝更迭,工匠們將技藝帶到民間,傳承至今,唐蹙金繡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朵絢爛之花。
“中國刺繡的巔峰、唐代世界領先的織繡工藝、陝西刺繡的代表就是蹙金繡。”唐代蹙金繡活化展創作者、漢唐絲織文化遺產研究學者、陝西蹙金繡傳承人馬倩介紹,“蹙金繡,最早出現在隋代文獻中,到唐代成為宮廷刺繡的潮流,就是把金絲盤結成花朵等樣式固定到絲綢上面。”
馬倩自2008年開始,對中國刺繡種類進行研究,師從陝西武功馨繡創始人計清,學習傳統刺繡針法技藝。2011年起,側重於唐代蹙金繡的系統性學術挖掘與研究,並將學術研究成果通過制作實物加以佐証,積累了一定體量的作品和學術成果。2019年初,馬倩成為陝西蹙金繡非遺傳承人,並組建了漢唐絲織文化遺產研究團隊。目前,這個團隊以唐代蹙金繡研究、活化傳承為切入口,致力於振興陝西刺繡。“中國人的智慧和創新力,在刺繡工藝上從未懈怠過,中國刺繡創新的針法有劈針、平繡搶針、打籽針等,蹙金繡因其表現力強、色彩應用靈活等特性,逐漸替代了傳統的刺繡手法。”馬倩堅定地認為,“蹙金繡在唐代達到了無法超越的水平,足以以蹙金繡之名來定義或代表陝西刺繡,從而讓陝西刺繡在中國刺繡的家族中獲得重要地位。”
馬倩和她的研究團隊,結合歷史文獻,對以蹙金繡為代表的陝西傳統刺繡非遺工藝進行研究發掘,並實現了復原、活化、創新。目前,在法門寺佛文化景區和西安曲江新區唐·新開門藝術街區進行聯展的唐代蹙金繡活化展,便是馬倩及其研究團隊的部分研究成果的展示。馬倩表示:“我們依照法門寺、敦煌壁畫等唐代文物中的織物紋樣,使用宮廷制作工藝的蹙金繡進行再創作,從而讓當代人對蹙金繡,有更為直觀的認識。唐代絲織品的紋樣體現了東西方藝術的交融與發展。活化這些蹙金繡作品並非易事,這是客觀呈現歷史的必要過程,為進一步研究漢唐絲織工藝積累依據和素材,也為傳統與現代之間架起一座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