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終南山下 南堡寨村展開農文旅融合新畫卷

2020年09月23日14:21  
 

金秋九月,天高雲闊。雄偉的終南山下,稻浪翻滾,農忙的人踩過田埂,驚起幾隻覓食的白鷺。

這是長安區王曲街道南堡寨村的一塊水稻示范田,每一個飽滿的谷穗,既凝結著農人辛苦勞作一年的汗水,也延續著最悠遠的鄉村記憶。這個村子的稻田,曾經因為村民大量進城務工,水稻種植又耗時耗力,一度改成旱作的小麥和油菜種植。從前年開始,一批農民重新扛起了鋤頭,翻開久違的土地,重新疏浚三口泉眼,為土地注入清澈的泉水,插下青翠的秧苗。這些農民重新召回土地的,是一個名為“長安唐村·中國農業公園”的農文旅項目。在打造省級農業改革示范區的積極努力中,南堡寨村多方面探索鄉村振興的有效實踐,開辟農文旅融合發展的輝煌之路。

情懷的落定,在山與城之間放飛鄉愁

這個農業公園在南堡寨村已默默扎根四年,最近卻因為一則消息,吸引了更多前來探訪的好奇游客。9月初,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發布,南堡寨村是西安唯一上榜村。

南堡寨村之所以回歸大眾視野,源於2016年5月天朗控股集團一次意外探訪。那天,連日的陰雨初歇,一輛車從西安玉祥門出發,一路向南,駛向秦嶺終南山。這條路線他們此前走了無數遍,之前基於對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的解讀,他們前往秦嶺腳下的各個村落,遍訪鄉村名人賢士,挖掘歷史人文,保護生態環境。那天,他們的終點站是位於古樊川和御宿川之間的神禾原。王曲鎮城隍廟,歷史悠久,曾是十三省總城隍廟。在城隍廟前,聽說周邊還有個千年歷史的古村落,雖荒廢了十余年,所幸還保留著關中堡寨的原有樣貌,說的人和聽的人都有些激動了。

車行到南堡寨村的老村塬下,沒有上行的車道了。天上烏雲蔽日,車輪在雨后土路的泥濘裡打滑,一人多高的荒草當道,幾隻灰黑色的大鳥掠過,怪異的叫聲在山野回蕩。他們決定棄車步行。氣喘吁吁的爬到這個30多米高的塬上,極目遠眺,麥浪翻滾,黛青色的終南山雲遮霧繞,映襯著縱橫交錯的田野和村庄。向南,與3公裡外的南五台遙遙相望。向北,與15公裡外的大雁塔脈脈相吸。撥開叢生的荒草,從一處垮塌的堡寨土牆空隙裡鑽進去,近百座極具關中建筑風格的院落無聲的立著。每一座宅院的背后,都站著一個家庭或是一個家族的榮衰和苦樂。雖然已是殘破不堪,但村落的肌理和建筑形態依稀還在,廢棄的院落之間,到處是十多米高的老樹,恣意的橫生著枝葉。這群“訪客”驚呆了。他們一直在山和城之間尋覓一處可以安放鄉愁的地方,這一次,他們可以肯定,自己找到了。

此時,深刻影響中國大地的鄉村振興戰略,正在來的路上。

方向的抉擇,以農業筑牢鄉村的根基

這片區域曾經有著璀璨的過往,人文自然資源深厚且豐富,已考古發現的遺址可上溯至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期,這裡曾是漢代離宮御宿苑所在地。

唐代時期,這片位於長安城與終南山之間的區域更是達到了人文鼎盛的巔峰。杜牧、韓愈、崔護、岑參、韋應物等詩人在這裡居住生活過,數百位詩人名士在此郊游雅集,激揚出千余首唐詩,涵養了盛唐賢達名士從容淡定、洒脫自如的田園詩意生活方式,成為唐詩田園的精神原鄉。

上個世紀90年代,因為電力和水資源匱乏,再加上交通不便,村民住在30多米高的塬上,生產生活非常不便,而大部分土地大多在塬下,日常勞作很辛苦,每到收獲的季節,從塬下把糧食用人力拉到家裡,這種辛勞就數十倍的增長。痛定思痛后,2000年,南堡寨村開始了整村搬遷至塬下,塬上的老村落自此逐漸成為廢棄的荒村,再也無人問津。

在王曲街道人大工委主任、長安唐村創建辦專職副主任樊號民看來,這是一片歷史遺跡和鄉村文明交融而成的風水寶地,日漸荒蕪實在可惜。怎麼讓這塊土地重新煥發生機,成為擺在長安區委、區政府和王曲街辦面前的難題。從2016年開始,這個問題被反復討論。直到2017年10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仿佛一道光,照亮了這個古老村落的未來。

發展的方向,很快達成了共識。農業農村部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長安區委區政府和天朗控股集團聯手,打造鄉村連片區綜合治理與產業發展區。以滈河生態景觀治理為基底,以盛唐山水田園文化和柳青精神為內涵,以區域豐厚的人文歷史和山水田園資源為依托,以三產融合為引領,以農文旅融合為帶動,總規劃面積約38平方公裡的“長安唐村·中國農業公園”應運而生。

這是西北首家中國農業公園共建單位,是陝西省農村改革試驗區,是西安市首批田園綜合體之一,也長安區重點發展的三大板塊之一,力圖打造中國鄉村振興的西安樣板。

農業,是機理。文旅,是抓手。唐村,是承載。“長安唐村項目,是在尊重自然、尊重歷史、尊重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的農文旅項目的探索實踐。”樊號民說,唐村在古村落修復保護的基礎上,整合出集農業雙創園、田園綜合體、鄉村旅游綜合體、柳青文學村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旅游園區。

田園的表達,讓活著的唐朝在鄉村“復生”

南堡寨村作為長安唐村項目的核心區和啟動區,承擔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探索和實踐,以修復和保護古村落傳統居住形態和人文傳承為核心,以人文創意產業賦能鄉村,帶動區域的整體發展。

2017年的夏天。塬上,在村民不解的目光中,一支工隊進駐了。老村中原先土路上的雜草被清理了,修上了寬敞平整的盤山路,路邊種植蒼翠的樹木和鮮艷的花卉。破損的土牆灰瓦被修補完整,掉落的窗框涂上了清漆,院牆外扎上了稻草制作的籬笆。無數個日夜,一雙雙巧手,不僅還原了這個村庄原有的朴素和自然,還平添了幾分藝術化的唐風氣息。

2019年的春天。塬下,從南堡寨村到曙光村、高灣村,500余畝水田展開田園生活畫卷,本地王牌品種桂花球大米被整齊的插秧到整飭好的田裡,鱉稻蝦共生,引來大群的白鷺,再現了唐詩中“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的終南水鄉勝景。這是唐時的鄉村原貌復刻,也是現代的田園詩歌。

這不是一種商業行為的大秀,在完成水系治理和生態修復后,唐村採用了訂單農業的模式,拿出真金白銀,鼓勵村民們重新走向土地,延續千百年來的農耕文明。村民不僅實現了土地流轉的收入,也可以在唐村做種植產業工人,還可以通過村集體合作社分紅的形式獲取分紅資金。

如今,南堡寨村和周邊村庄種植的桂花球米經過了文創加持,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同時,唐村還積極通過“非遺賦能計劃”將在地的非遺進行提升,推出了詩唐集“花欲燃”系列黃酒、“百年老油坊”菜籽油、楮皮手工紙流沙折扇等農文創產品﹔桂花球大米、小麥、油菜花等作物,也與中糧、金龍魚等品牌確立了合作模式,在成片的田野裡印染成畫。

一個更貼近生活、更現代、更“親民”的唐朝在這個村庄正在“復生”。村庄的樣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實現途徑和生動寫照。

今年7月,被廢棄了十余年的南堡寨老村被精心修復改造為長安唐村南堡古寨,正式對外亮相。來了南堡古寨的游客驚喜的發現,這裡土地平曠,綠茵蔽日,屋舍儼然,一派詩意田園的歸鄉之趣,就連裡面的配套商業也極具人文和田園特色。開元風雅、荷染山房、美食好友會、三巡酒館、詩唐·花朝藝術民宿等特色業態,鄉村圖書館、紅薯博物館等特色場館,錯落有致,重現了唐詩山水田園裡的生活方式,紓解了工業城市遙遠又繁忙的鄉愁記憶。為了將南堡寨老村子的鄉愁記憶和人文傳承留住,長安唐村建造了鄉愁記憶館,並攜手當地鄉賢張新亮,用數年之功,編寫了村史《堡寨物華憶長安—南堡寨史話》,從村落規制、人文禮儀、農業生產、農耕信仰等方方面面進行梳理,以期讓農耕中國傳統村落裡的文明鄉風得以薪火相傳。

村子美了,農民富了,產業旺了。從不理解到主動靠近、主動參與,南堡寨村的村民們漸漸解鎖了鄉村生活的另一種方式。村民們在原先自家的老宅圍走打量,回憶過去的時光,他們發現甚至連與自己相伴長大的老樹,都還挺拔的生長在原來的位置上,沒有被挪動分毫。“這些大樹,是這裡的‘原住民’,我們是后來者,盡量不要破壞這裡原有的生態。”天朗控股集團董事長孫茵反復強調,要尊重自然、尊重生態,因此這裡所有的大樹都得以保留,為西安近郊留下了最寶貴的生態淨土。年輕人從喧鬧的城市回來了,變身成產業工人或是成為唐村的員工。年老的村民在茶余飯后,常常把手背在腰后,慢慢踱步到唐村,或是圍在熟悉的皂角樹下聊著家長裡短,或是在唐村開展的哈雷騎士音樂節、露營藝術節等活動中感受現代文明與鄉村野趣的碰撞。

露營藝術節

鄉村和城裡的兒童也找到了各自的心靈歸處。插秧藝術節、藝術點亮鄉村計劃、“唐小豆”鄉村圖書館等活動或場所中,他們全方位互動,不僅讓城裡的兒童體驗了勞作的辛苦和樂趣,明白了節約糧食的意義,還讓他們在閱讀圖書、抓魚摸蝦、捉知了捕蝴蝶的過程中共同延續著快樂童年。

文旅的熱土,新時代鄉村旅游“創業史”

時至今日,長安唐村的三元合作的發展模式逐漸清晰,已形成了農事體驗、田園觀光、盛唐郊野文化與鄉村旅游度假等為一體的全新旅游形式。“我們只是搭建了一個平台,以農業為基礎,通過文化和品牌的導入,帶活鄉村旅游。”孫茵說,“隨著參與的人和資源越多,這個項目的智慧含金量就越高,釋放的農文旅能量也會越大。”南堡寨村的蝶變,不僅讓大批農村青年有了返鄉創業、在地就業的機遇,也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城市創客。這個村庄,正在經歷深刻的“鄉村創業變革”。

人稱“李員外”的80后李文輝,就是城市知識青年來到鄉村創業的典型代表。李文輝原先是西安一家外企的員工,因為熱愛農業,酷愛種植,他來到長安唐村,優選種植了很多稀有品種的無公害蔬菜,還有干木耳、干香菇、秦嶺花蜜等農產品,在他自家經營的小店“美食好友會”裡進行展示和售賣。南堡寨村創新創業熱潮,拂過滈河王曲段西岸皇甫村,在青年高濤心裡扎了根。這裡也是長安唐村的另一個重點發展區域。這個在十裡蛤蟆灘長大的青年,始終沒有忘記故鄉裡流淌的潺潺流水聲,不能忘記村裡老漢抽著旱煙談論柳青時一臉崇拜的神情。

幾年前,高濤辭去了城裡的穩定工作,毅然回到家鄉,開了林間山庄的鄉村生活體驗地。這一次,他告別了扑朔迷離的未來,進行二次創業,與長安唐村合作成立了農業專業合作社,在村裡恢復了220畝稻田,進行綠色種植,立體養殖,重拾“遺失的鄉愁”。村口處,立著“十裡蛤蟆灘·稻花鄉裡”的牌子。

一個有煙火氣的田園夢開始在現實中拔節生長。

如今,縱然深在田野之中,也有人知。每到周末,林間山庄的停車場就停滿了各地前來的私家車,人們來這裡感受淳朴的鄉村生活野趣,在廣闊的稻田邊漫步,在樹林和溪邊觀看花鳥虫魚,還可以與林間山庄飼養的孔雀、兔子、白鵝親密互動。這裡清新的空氣、宜人的綠水青山、淳朴的民風,還有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閑適,正是鄉村旅游普遍的吸引力和恆久價值。

未來,這個區域將以農業生產、農業觀光、農產展銷、農業扶貧為主題,打造生態創新的農業主題公園,在帶動區域美麗鄉村建設的同時,實現鄉村振興發展,續寫新時代的“創業史”。讓這塊鄉土活起來,是這些創業者共同的夢想,也是這些村庄祖祖輩輩的內在驅動。在村民臉上時常綻放的笑容裡,在他們挺直的腰杆裡,一種強大文化自信的力量正在滋生。“大地和田野,就是最美的鄉村景觀。總有一天,農民在地裡勞作的場景,也會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高濤堅定的說。南堡寨村的鄉村復興只是一個發端。一幅更宏大的詩意田園與文旅融合的絕妙畫卷,正在終南山下徐徐展開。(當地供稿 西安文旅)

(責編:孫挺、王晴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