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幽探勝太白巔

記者 柏樺

2020年09月22日07:15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尋幽探勝太白巔

太白山遠眺。本報記者 戴吉坤攝

在太白山海拔三千五百米頑強生長的高山植物。 本報記者 戴吉坤攝

明代,一部以篇幅巨大、幻想奇特而聞名的神魔小說《封神演義》,憑借三搶封神榜、眾仙斗法斗陣、撒豆成兵、搬山移海等神奇玄幻的情節博得了人們的關注和喜愛,並被廣泛傳播。從作為傳統說書的話本在我國民間世代流傳,到日本江戶時代傳入日本被全本翻譯,再到近現代被選譯為外文譯本、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幾百年來姜子牙封神的故事風靡世界。而太白山作為故事的發生地,更為大眾所熟悉的是其作為秦嶺主峰和旅游勝地的身份。此次秦嶺深處的文化系列報道就走進太白山,為讀者展示一座集歷史文化、傳奇故事、自然風景、生態保護、旅游開發於一體的太白仙山。

追尋一座山的傳奇風骨

秦嶺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雄踞關中,勢如龍首,俯瞰三山五岳,因“終年積雪望之皓然”而為世人所知。億萬年的時間積澱,讓太白山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底蘊。仰仗著這座高山,森林茂盛、鳥獸奔躍、山石嶙峋、湖瀑盈盈……“太白山上無閑草”的傳奇吸引了“藥王”孫思邈在此隱居,鬼谷子修道太白山成就了縱橫之術,姜子牙拔仙台點將封神的傳說被廣為傳播,“太白積雪六月天”的盛景讓無數文人墨客往來吟誦,一代大儒張載在此創立“關學”影響了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

自古以來,太白山就是歷史文化名山,許多帝王將相和文人墨客都曾登山游覽,揮毫潑墨,寫下的贊嘆太白山美景的詩篇就有100多篇,留下的傳說故事90多個,壁畫100多處,這些文化藝術精品堪稱一座藝術殿堂。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李白在沒有登上太白山之前,就寫下一首《蜀道難》,為后世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李白登上太白山后,再次發出了“上青天”之感慨:“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願乘泠風去,直出浮雲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一別武功去,何時復更還?”現在太白山上的景點“開天關”,正是從李白詩中汲取靈感而命名的。另一處仿佛流淌著黑色墨跡的山崖——“潑墨山”,相傳是李白一時性起,隨手把筆墨紙硯拋向群山,墨汁自由潑洒流淌而形成的。

白居易與太白山也有著深厚的淵源。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縣)縣尉時,常與摯友王質夫沿儻駱古道而入,同游太白,不僅寫下多首與太白山相關的詩作,還在太白山下的仙游寺寫就了傳頌千年的《長恨歌》。白居易所寫的詩作《寄王質夫》,在表達對王質夫牽挂之情的同時,念念不忘的仍是他們一起游歷過的太白山。

同是登太白山,蘇軾登山的心境大約不似李白和白居易那般悠然自得。蘇軾在鳳翔府任上第一年,就遇到嚴重干旱,他前往太白山為子民祈雨。太白山祈雨果然靈驗,甘霖普降,蘇軾欣然寫下散文名篇《喜雨亭記》。因祈雨靈驗,太白山得到諸多封賜。自唐宋以來,唐玄宗、宋仁宗、元世祖等幾位皇帝先后封賜太白山“神應公”“靈應公”“名應公”等名號。

在太白山下,還有一處尤為值得我們前去參觀憑吊的地方——張載祠。位於眉縣橫渠鎮的張載祠,是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張載的講學之地。當時,關中和西北各地的士子紛紛雲集張載門下,張載一邊講學,一邊著書立作。張載創立的關學,對三秦大地尤其是關中地區社會文化教育之風的強化發揮了積極作用,在中國哲學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時至今日,張載祠中七棵千年古鬆飽經風霜依然傲然屹立,張載提出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也激勵著一代代國人積極向上,奮發有為。

觸摸太白仙境的悠遠與雋永

3000多年前,周人從“豳”出發,來到岐山與太白山之間的平原地區,在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完成了經濟和文化積累。在這裡,姜子牙輔佐周文王、周武王伐紂,開創了西周初年的興盛。小說《封神演義》正是以這一時期的歷史脈絡為背景,描寫了一系列動人心魄的神話故事。其中,姜子牙封神的地點就定格在太白山之巔的拔仙台,這個太白山最高,也是離天最近的地方。

太白山頂氣候寒冷,積雪終年不化,從關中平原遠眺,入目的總是一片皚皚白雪,成就了關中八景之一的“太白積雪六月天”。在太白山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區,保存有完整的第四紀末次冰川遺跡。站在大爺海湖邊向上望去,峰頂廟宇凌空,東北坡和西北坡是數百米高的懸崖峭壁。然而等你攀登上去,便會發現拔仙台台面開闊平坦。一座座用石塊壘起的瑪尼堆,呈現出的皆是歷經歲月滄桑后的淡泊和澄淨。拔仙台上那風起雲涌、雲霧繚繞的風景,不禁讓人想起當年姜子牙封神拔仙,將365位神仙各安其職的傳說。

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太白山獨特的美景,地球上數千公裡范圍內才能全部具備的景觀,在這裡一山獨具。從獨傲天地直插雲霄的斗母奇峰到坦蕩無垠波瀾壯闊的板寺雲海,從碧波蕩漾纖塵不染的高山湖泊群到仿若銀河一瀉千裡的高山飛瀑,從千姿百態蔚為壯觀的冰川遺跡到一望無際繁花似錦的高山草甸,“山前桃花山后雪”的自然奇景和“一日歷四季,十裡不同天”的奇妙感受大約隻有親自登臨太白山才能了然於胸吧。

獨特的自然環境也孕育了太白山豐富的植物資源,2500多種野生植物,其中已被人們認識的藥用植物就有1400多種,秦嶺“藥山”的美譽,在太白山充分顯現。太白山草醫藥文化源遠流長,相傳,早在5000年前,太白山上就有人從事醫藥活動。西周末年,老子在樓觀台隱居論道,就曾在太白山煉制丹藥。戰國時期,名醫扁鵲曾率弟子入秦,經太白山北麓,穿越秦嶺至城固、洋縣一帶採藥行醫。隋唐時期,藥王孫思邈隱居太白山,懸壺濟世,研習醫藥。太白山獨特的草醫藥文化自此形成,並傳襲至今。

太白山所在的湯峪古鎮歷史悠久,湯峪溫泉被民間奉為“神泉”“神水”。據記載,早在西周時期,人們就利用高品質的溫泉來洗浴治病,到隋唐時期太白山就已經成為療養勝地。公元595年,隋文帝楊堅在此建行宮——鳳泉宮。唐玄宗也曾攜楊貴妃來湯峪游覽沐浴,並賜名“鳳泉神澤”。如今,溫泉養生文化已經成為太白山文化旅游開發的重要環節。優質的水資源也為太白山吸引來了知名品牌農夫山泉,讓太白山澄澈甘甜的山泉變成一瓶瓶飲用水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探尋美麗山水的綠色嬗變

入夜,於太白山上觀星,穹空萬裡墨色流淌,繁星閃耀華彩流光,萬籟俱寂中能聽到自己的心跳。而太白山下,龍鳳廣場華燈初上時的絢爛、太白山噴泉的靈動雀躍拉開了太白山旅游夜經濟的序幕。

2011年,一場重振太白山旅游產業發展的征程全面開啟。山上景區重建,山下機器轟鳴。曾經毫無章法的湯峪鎮,在全新的規劃建設中,顯現出歐洲風情小鎮的韻味。昔日荒草叢生的渭河灘,移土填溝,成了下一步建設的新戰場。溫泉養生、滑雪漂流、水上游樂場、太白山國際旅游度假區以嶄新的容顏令人欣喜地展現開來。

經過五年的建設,秦嶺主峰太白山煥然一新:“一河兩岸”綜合商業服務區、民俗體驗展示區、溫泉休閑養生區、國際酒店會議區、休閑度假區、山地運動休閑區、城鄉統籌示范區和生態農業觀光示范區已經初具規模。太白山旅游產業新區集觀光旅游、休閑度假、運動、娛樂、科考、商務、居住、投資八大功能為一體,成為具備國際水准的國內一流的復合型山地旅游目的地、國際會議中心、休閑養生度假勝地和全國山地體育賽事中心。

五年間,累計投資 80多億元,撬動了來自市場的 400多億元投資,完成了上百個重點項目建設,造就了太白山國際旅游度假產業的蓄勢騰飛!從前,每年11月太白山森林公園就封山謝客,直到來年4月才開門迎客。如今,從“森林音樂節”“漂流探險季”“淨水鳥環保登山行”到“激情滑雪相約冰瀑”“噴火音樂噴泉”,四季常態化的創新旅游項目,將美麗的自然山水與文化歷史人文相契合,一條從“綠色崛起”到“美麗經濟”的發展之路讓太白山化繭成蝶,再次聚焦了世界的目光。2016年11月,“陝西省寶雞市太白山旅游景區”正式晉級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歷經二次創業重鑄起來的太白山旅游這塊“豐碑”,屹立在大秦嶺之巔,以化蝶后的美麗姿態,向世界展示著全新的生態文明價值。

初秋時節,再登太白,燦燦朝陽仿佛曼妙的絲綢橫陳在拔仙台上,娑娑微風裹挾著林木的芬芳在耳畔輕響,層層雲海時卷時舒,正是一幅“白玉山頭玉屑寒,鬆風飄拂上琅玕”的人間美景。

記者手記

太白山 一張精美的大秦嶺名片

秦嶺,一座大山改變了中國山川河流的自然格局。太白山,秦嶺的最高峰,也是秦嶺自然與人文的精妙融合。它不僅是道、佛、儒等文化融合的聖山,也是我國中部歷史文化與自然美景相得益彰的地理標志之一。自然生態的多樣性和地質地貌的獨特性,賦予了太白山更多發展的空間和可能性。

改革開放后,太白山完成了從“伐木”到“護林”的生態轉變,開啟了太白山森林旅游的征途。太白山的天然美景逐漸進入世人的視野,成為全國第一批國有林場轉變為國家森林公園的典型。但是, 2001年后,種種原因致使太白山經歷了十年尷尬的沉寂期,在國人熱情高漲的森林旅游市場上失去了應有的魅力,它掩藏起獨特的美麗,在秦嶺深處郁郁寡歡。

一場綠色變革在2011年到來,為太白山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朝氣,也激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太白山旅游由季節性旅游向全年常態旅游轉變,由山水旅游向山水旅游與文化旅游並重轉變,由重視山地旅游向注重山地旅游與養生休閑度假結合轉變。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山水人文轉化為“美麗經濟”的激昂奏鳴曲已然響起。

現代化游客服務中心落成,高山索道“三索聯營”和景區80公裡道路全線貫通,旅游區“三縱三橫一環線”的道路管網體系全面建成,高山電力、通信實現全覆蓋,溫泉度假酒店群、水上游樂中心、大型滑雪場、激情漂流等旅游項目先后落戶,十裡綠色長廊、千畝生態水系、萬畝山體點亮等綠化美化亮化形成規模……太白山綠色崛起的腳步堅實而有力。

從景點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轉變,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從豪放的自然山水游向婉約的歷史文化游轉變,從“一座山”向“一座城”轉型升級。遵循著保護綠色、保護生態,做精做美太白山歷史文化的開發建設宗旨,處處皆景點、隨地可旅游的國家5A級旅游景區形成,秦嶺生態旅游的太白山品質日益建立,國家森林旅游示范基地、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全國特色小鎮、全國美麗安居小鎮等榮譽紛至沓來。

回望太白山的發展之路,從生態資源保護到簡單粗放型開發利用,再到自然山水與文化歷史人文融合發展,讓游客在山水之間找到精神的棲息,得到潤澤心靈的感受,可持續發展的宏觀戰略讓太白山成為中國生態旅游的新亮點,成為大秦嶺遞向世界的一張精美名片。

(責編:谷妍、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