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逢九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一批批校友返回母校,再敘友情,重溫師恩。在校史館二樓徐德龍院士生平事跡陳列廳裡,前來參觀的校友們在一幅水泥畫前駐足。畫面上的老校長徐德龍院士目光深邃、神態安詳,深情地注視著每一個人。這幅質朴素雅的水泥畫,是2004屆校友趙海波送給母校的珍貴禮物,寄托著廣大校友對老校長的崇敬之情,也再次引發建大人對老校長的深切思念。
在西安建大師生、校友心目中,作為一位長期從事水泥領域研究的科學家,他既有不甘平庸的靈魂和為國爭光的抱負,也有著科學求真的治學品質和高尚執著的文化情懷。在開拓創新的路上,他自覺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使命。作為曾治校十余年的大學校長,徐德龍院士不僅善於駕馭全局,開拓創新,為學校的發展描繪新藍圖,也習慣於在深夜安靜的校園裡多走一走,隨手撿起零星散落路邊的碎紙片。他對這所大學愛得深沉。
徐德龍,一個從黃河岸邊走來的農家子弟,在西北這片相對貧瘠的土地上,以其滄海般的襟懷、閃光的才智、無畏的精神,書寫出了一篇篇絢爛美麗的精彩華章。
赤子心科技報國
2004年1月5日,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這一天對於西安建大以及徐德龍而言,卻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這一天,徐德龍教授因其卓越成就和突出貢獻,光榮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建大人夢寐以求的“院士工程”取得了零的突破。
幾十年來,徐德龍教授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上百項科研課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等國家級科技獎3項,省部級一、二等獎12項,其發明創造的系列高新技術被大面積推廣。
作為一個科學家,徐德龍給業內外人士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其勇於第一個“吃螃蟹”並且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他緊盯國內外水泥生產一線的技術難題,通過理論性、前瞻性、原創性科研成果,推動了我國水泥生產技術革命性變革。他坦言,“第一口螃蟹不好吃,但是必須吃”,隻有這樣,中國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創新型國家。
科研之路的艱辛隻有踏踏實實的探路者才能深知。1990年前后,徐德龍研發的“X·L型水泥懸浮預熱系列技術”終於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必須找廠家進行應用試驗。徐德龍找了好幾個廠家,不是搖頭就是搪塞。他聽說臨潼縣閻良水泥廠投資1000萬元,要上一條水泥生產線,就把對方請到學校說:“我可以幫助你們搞設計,但必須上全新技術。”水泥廠廠長猶豫地說:“不是我們不願採用,是心裡沒底,萬一花那麼多錢失敗了,這損失誰賠?”
“我賠!”徐德龍立下軍令狀:如果改造后達不到設計指標要求,願賠償一切經濟損失。廠長被他感動了。
艱辛數月,調試終於完成。結果產量提高了四成,能耗降低了二成,企業效益迅速好轉。
科學研究,一旦形成了可推廣的技術,它的力量抵得過千軍萬馬。1991年,國家建材局組織專家進行鑒定,認為該成果居國際先進水平,具有獨創性。1996年10月,“X·L型水泥懸浮預熱系列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作為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該系列技術先后在近百家企業推廣,累計新增產值80億元。
徐德龍的科研成果將日本人的躍躍欲試擋在了國門之外,這使他親身感受到,科學技術為國家、民族贏得的尊嚴與驕傲是多麼的崇高。
徐德龍在科研工作中發現,工業廢棄物經過一定的物理化學處理后,可以取代部分硅酸鹽水泥熟料來生產水泥,他決心將這些工業垃圾變廢為寶。
他帶領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粉體工程研究所,經過多年研究,成功掌握了高爐礦渣超細粉大比例替代水泥熟料制備高性能混凝土的配比和方法,開發出了高爐礦渣水泥的加工工藝,將昔日那些一文不值、禍害不小的廢棄物變成了如今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節能減排的新資源,研究水平居國際領先。
水泥是重要的建材產品,但每生產1噸水泥熟料的同時會排放約1噸的二氧化碳。2009年丹麥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中國向世界鄭重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這是一個極高的減排目標,需要中國的科學家為企業實現宏偉的減排目標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2010年11月,在全國建材工業發展戰略與展望座談會上,徐德龍底氣十足地為中國水泥及建材行業的未來發展提出新定位:“世界水泥產量有一半以上在中國,中國理應引領世界潮流,而且中國也有條件、有能力做成這件事情。”
實際上,在此之前,他已經為這場將從中國率先開始的水泥工藝的“革命性”變革做好了充分的技術准備。
早在1983年,徐德龍經過反復的熱力學理論研究,首次從數學和物理學的角度揭示了固氣比對熱效率的影響后,進而創立了高固氣比懸浮預熱預分解理論。這個理論大大超越了當時窯外預分解技術的框架,揭示了許多前人尚未認識和無法解釋的規律,在國際學術界內獲得高度評價。但在此后的多年裡,這個新理論在國內水泥界卻並未得到足夠的認識。
為了將這項理論成果轉化為實用技術,徐德龍和同事們堅持不懈地進行了十余年的開發研究,在山西太原鋼鐵公司、山東寶山生態建材集團等企業進行了工業性試驗,在此基礎上開發出全系統的工業應用技術。研究成果出來后,徐德龍一直苦苦尋找放大試驗的機會。
機會終於來了。2008年年底,採用高固氣比預熱分解新技術日產2500噸的水泥熟料生產線,在地處韓城市的陝西陽山庄水泥有限公司開始建設。
2010年9月,陽山庄水泥有限公司的高固氣比預熱分解新技術生產線進入生產調試。按照國際慣例,生產測試連續進行了72小時。該窯型的標准設計產量為每天2500噸,熟料平均產量達到日產3576噸,使用效果表明,實際增產43%,噸投資降低30%以上,綜合熱耗降低了21%,電耗降低15%以上。特別值得稱贊的是二氧化硫減排了約80%,氮氧化物減排了50%以上。測試數據顯示,各項指標均居國際領先水平。
2014年,黨中央、國務院任命徐德龍為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徐德龍在其邁過花甲之年后又擔負起了新的使命。
同時,身為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的他,不遺余力地為提升中小學生的素質教育,為秦巴山區的可持續發展,為發展循環經濟、節約能源,疾聲呼吁、努力奔走著。主持“秦巴山脈綠色循環發展戰略研究”項目期間,他多次率隊實地調研,親自與政府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協調溝通有關政策建議,還主筆將研究成果以院士建議和兩會提案上交。
2016年10月,徐德龍生病住院后,他還經常召集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團隊成員到病房研究工作﹔病情加重后,他仍然關心的專業領域研究工作,偶爾清醒的時候,提到的必定是那些專業詞匯。2018年元月,徐德龍院士團隊完成的技術成果“冶金渣大規模替代水泥熟料制備高性能生態膠凝材料技術研發與推廣”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擔大任不負眾望
1998年,從這所學校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徐德龍被任命為校長時,學校正面臨重重困難——與“211”擦肩而過,原隸屬冶金部的重點大學被劃轉地方,收入水平低、住房條件差,全校上下人心浮動,教學、科研骨干流失嚴重……
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徐德龍與校領導班子成員一道,組織帶領師生員工開展了一場“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討論。通過深入討論,大家逐步認識到,學校的根本出路,不在於隸屬關系,而在於自強不息、奮發有為地加強自身建設。
1998年底,學校提出了改革發展的新思路——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求生存,狠抓學科建設上水平,適度擴大規模求效益,深化內部管理體制改革促發展。
作為一校之長,徐德龍在辦學思路上不斷迸發的智慧火花常令同行刮目相看。“不急功近利,不好高騖遠,不急於摘果子,不自私浮躁,而要甘心為學校的發展當好奠基石。”這是徐德龍反復講的一句話。他說,我們既要像中醫一樣對學校逐步進行調理,又要像西醫一樣對一些棘手的問題快刀斬亂麻。
按照上述思路,“跨世紀校園建設工程、教育教學質量工程、學科建設工程及創新工程”四大奠基工程相繼啟動,與同時展開的校園管理體制改革,西安建大這艘巨輪在市場經濟的波濤中開啟了艱難且富有詩意的二次創業歷程。
時至今日,那場世紀之交的筒子樓及危房改造工程,依然能夠讓人們感受到建大人不畏艱難、拼搏前行的時代脈動。
由於長期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到1998年時,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的危房如同一把利劍時刻高懸在全校師生的頭上,時刻危及著教職工的生命和財產安全。1998年下半年,國務院全面啟動了高校筒子樓及危房改造工程,徐德龍率領領導班子大膽決策,決心抓住這一機遇。
錢從何處來?職工向哪兒臨時安置?教學科研工作會不會受到影響?在一系列難題面前,徐德龍與其他領導沒有被困難所嚇倒,積極爭取政策支持。
1998年8月,校園建設工程終於啟動。身臨現場的徐德龍,看著600余戶教職工冒雨從舊樓中搬出,自行到校外過渡時,徐德龍的眼睛濕潤了,“一定不能辜負廣大教職工的期望。”
近一年多,徐德龍隻要在家,幾乎每天都要擠出時間到現場視察,看進度,看質量。2000年元月22日,1000余戶教職工喜氣洋洋地拿到了期盼已久的新居鑰匙,這項全國高校規模最大的筒子樓及危房改造工程的勝利收官,學校全面告別了筒子樓。
隨著高校擴招,辦學空間不足成為當時學校發展的又一瓶頸。徐德龍和學校黨政一班人審時度勢、搶抓機遇,2002年10月,在一錘定音中,西安建大依法以2.3億元成功競購了全國第二大破產企業——陝西鋼廠資產。學校對這塊930畝的土地精心規劃,充分發揮自身人才和資源優勢,興辦科教園區。時至今日,這裡已成為了西安東郊的繁榮之地,成為了學校改善辦學經費、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
在步入新世紀的頭幾年,建大校園裡,新圖書館、粉體樓、南階教室、逸夫樓、土木實驗中心、工科大樓紛紛拔地而起,校園管網、道路等設施全面改造,學校辦學條件極大改善,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在校生規模、博士點數量、校園面積、校園建筑面積等衡量學校辦學實力的重要指標實現了翻一番。院士、國家重點學科、博士后流動站、教授資格審批權相繼取得零的突破。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新建大在闊步前行。
2006年9月下旬,前來參加學校辦學110年並校50周年校慶的領導嘉賓、廣大校友們從古朴厚重的新西大門走進學校,聽著徐德龍對學校辦學現狀的介紹,看著學校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稱贊不已,感動不已。
“杜鵑夜半猶啼血,不信春風喚不回。”徐德龍將這句詩作為在教育部對我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意見反饋會上發言的題目,其飽含深情的言語,是建大人在過去幾年裡以評促建,努力提升辦學質量的真實寫照,也是我校獲得評估“優秀”等級的生動注腳。
徐德龍認為,大學,是社會的大學,也是歷史的大學。學校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思路,立足行業,服務地方,與多個省市簽署全面合作協議,與多家大型企業聯合技術攻關、培養研究生,設立中冶人才學院,承辦國家機關青年干部赴美培訓班,在瑞典開辦了孔子學院,極大地提升了學校的社會影響力,也讓社會看見了西安建大開闊的視野和寬廣的胸懷。
大學有責任,學者有擔當。2008年的汶川地震后,學校立即組織強大的專業力量赴災區抗震救災,徐德龍帶領由師生組成的專業隊伍來到受災的漢中地區,冒著余震的危險,帶頭走進受損房屋進行技術評定,真正把專業學科優勢用在災區需要的地方。
大成之道,人文化成。徐德龍大力倡導人文教育,全面提升學校文化氛圍。他主持創辦了人文學院,邀請著名作家賈平凹擔任首任院長﹔倡導建設的校史館、建筑博物館、賈平凹文學藝術館、藝術館等多個文化場館交相輝映,衍化出文化育人的“場效應”﹔ 倡議開展的“圖書捐贈”活動形成了建大師生愛校建家的光榮傳統﹔發起的“春天,我與詩相約”詩歌會活動成為了一張具有建大特色的文化名片﹔創新探索的現代書院制辦學模式和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成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有效實踐。
每年的畢業典禮時,徐德龍常會勉勵廣大畢業生,人生不能忘記母親、母校和祖國。人生也永遠不要說我不會、我不行、我不能。
2013年7月,擔任校長15年的徐德龍,完成使命,將接力棒交到了新任校長手中。至今,由徐德龍親自作詞、著名音樂家趙季平譜曲的校歌《高舉著民族復興的偉大旗幟》,每天伴著初升的太陽傳遍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陪伴著建大師生開始一天的學習工作。
徐德龍生前常以胡楊自喻,“我本一胡楊,長在沙石台。雨露也滋潤,陽光滿胸懷”。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是一句空話,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徐德龍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用一生為全校師生、廣大校友樹立了愛國奮斗的精神坐標,作出了大寫人生的光輝榜樣。(當地供稿 高瑞龍 趙阿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