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燈】
5G新閱讀、遠程醫療、無人駕駛、人工智能在線教育……在近日舉行的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豐富多彩的新興數字服務讓人大開眼界。如今,隨著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化正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更多便利。
但與此同時,由於數字基礎設施、數字技術應用水平和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數字鴻溝”也客觀存在,由此引發的各類經濟社會問題日益凸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健康碼、通信行程卡等被廣泛應用,在線辦公、視頻會議、直播帶貨等新業態層出不窮,一些老年人難以適應。有的對這些數字化產品心存抵觸,有的則是想學而“力不足”。對此,專家呼吁要順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趨勢,加快消除“數字鴻溝”,讓數字化技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人。
因物理設施產生的“數字鴻溝”已非常小
【案例】
疫情期間,上網課成了學生們的一種常態,但也有部分農村、偏遠地區的學生一度處於“脫網”“半脫網”狀態,無法正常上網課。另外,一些老年人至今仍然不會使用網購、網約車、移動支付等相關軟件,成為數字弱勢群體。
“當子女們可以熟練使用手機瀏覽疫情動態、購物、玩游戲或刷短視頻時,自己年老的父母可能還停留在打電話或發短信的階段,沒有跟上數字化的腳步。這種‘數字鴻溝’可能會引發很多社會問題,不容忽視。”湖北武漢一位下沉社區干部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互聯網經濟研究室主任李勇堅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從互聯網產生以來,“數字鴻溝”就一直是各界人士所關心的問題。之前,人們對“數字鴻溝”的擔心主要是互聯網物理接入方面的鴻溝,即擔心數字基礎設施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使一部人因為物理設施的原因而無法接入互聯網,從而產生“數字鴻溝”。這類因數字基礎設施差異而產生的“數字鴻溝”,可稱之為第一類“數字鴻溝”。經過多年努力,這類“數字鴻溝”在我國已經非常小了。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稱,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8.97億,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3%﹔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64.5%,較2018年底提升4.9個百分點,其中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46.2%,較2018年底提升7.8個百分點,城鄉之間的互聯網普及率差距縮小5.9個百分點。
隨著我國“村村通”和“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兩大工程的深入實施,廣大農民群眾逐步跟上互聯網時代的步伐,同步享受信息社會的便利。截至2019年10月,我國行政村通光纖和通4G比例均超過98%,貧困村通寬帶比例達99%。
“也就是說,因為物理設施而產生的‘數字鴻溝’正在被消滅。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數字鴻溝’產生的原因正在由基礎設施差距、收入差距等原因向知識差距轉化,城鄉之間仍存在著實際的‘數字鴻溝’。”李勇堅說,當前,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和年齡因素是非網民不上網的主要原因。數據顯示,因為不懂電腦網絡技能而不上網的非網民佔比為51.6%﹔因為不懂拼音等文化程度限制而不上網的非網民佔比為19.5%﹔因為年齡太大或太小而不上網的非網民佔比為14.0%。
新技術將降低互聯網使用知識門檻
【觀點】
有專家認為,疫情使我國網絡快速向農村地區、邊遠地區和老年人口滲透,疫情期間的網絡生活將有助於提高我國網絡普及率。如果我國網絡普及率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85%的平均水平,將產生2億至3億新網民,我國可以進一步彌合“數字鴻溝”,而且新網民也將成為新的數字消費者。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主任曾宇指出,當前,數字經濟已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疫情期間,數字經濟在保障消費和就業、推動復工復產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展現出了強大的增長潛力。
“未來,新基建將迎來大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的重要底層支撐。”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說,在線服務、網絡消費等互聯網業態將進一步繁榮發展,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新動能﹔萬物互聯將形成大連接,進一步推動互聯網紅利共享。
在數字化浪潮之下,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是否會加劇“數字鴻溝”?
對此,李勇堅認為,在適當的政策支持下,互聯網、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並不會加劇“數字鴻溝”。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將降低互聯網使用的知識門檻,這將使因知識差距而產生的“數字鴻溝”縮小﹔5G、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帶來了新的娛樂方式、信息溝通方式等,這也將促進非網民上網,從而縮小“數字鴻溝”。
例如,移動支付、移動出行、視頻直播、短視頻等線上線下融合應用不斷拓展新模式、新商圈、新消費,是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消費保持較快增長的主要原因。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網絡音樂和網絡游戲的用戶規模分別為8.50億、6.35億和5.32億,網民使用率分別為94.1%、70.3%和58.9%。網絡視頻(含短視頻)已成為僅次於即時通信的第二大互聯網應用類型。
“這些現象說明,新技術帶來了更多互聯網應用,這些應用將進一步促進互聯網滲透率的提升,進一步縮小‘數字鴻溝’。”李勇堅說,從本質上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互聯網、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仍將持續向社會經濟深層滲透,各種商業模式創新仍將持續,數字經濟仍將保持較快增長速度。
抓住機遇共享數字經濟發展成果
【案例】
如今,87歲的“濟公爺爺”游本昌經常會在網上發布人生感悟、藝術心得方面的短視頻,收獲了1500多萬粉絲﹔今年4月,廣州老人江敏慈入駐B站,成為一名up主(視頻博主),用短視頻的形式與網友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僅用三個多月就積累了30多萬粉絲……當一些老人與網絡社會脫節的同時,也有一些“潮范兒”老人入駐抖音、B站、快手等網絡平台,和年輕人同台競技,甚至成為“網紅”。
“數字鴻溝”是前進中的問題,我們要正視並設法解決,不能因噎廢食。在看到“數字鴻溝”可能會給貧困地區,以及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造成社會和經濟劣勢的同時,也要看到,數字技術將帶來無限機遇。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新興國家和欠發達地區有了利用后發優勢跨越發展的機會,要站在新起點迎頭趕上,但如果不能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數字鴻溝’就會被進一步拉大。”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說。
多年來,我國各地各部門一直在積極採取措施、出台相關政策,努力縮小“數字鴻溝”。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日前聯合印發的《關於開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到2021年底,試點地區數字鄉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城鄉“數字鴻溝”明顯縮小,鄉村數字經濟快速發展,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水平大幅提高,依托互聯網開展的農村創業創新蓬勃發展,鄉村數字治理體系基本完善,鄉村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鄉村網絡文化繁榮發展。
李勇堅表示,由於知識差距已成為“數字鴻溝”產生的重要原因,所以未來消除“數字鴻溝”,需要建立公益性的培訓制度,對使用互聯網、數字技術有知識障礙的人提供培訓,使其能夠掌握基礎的互聯網使用知識。同時,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開發出更加易用的界面,提供無障礙使用的上網設備等,降低互聯網使用門檻。
“要開發出更多易用、有用、可用的互聯網應用。”李勇堅說,互聯網已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能夠解決居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問題,但很多互聯網應用在易用、可用、有用等方面仍有較大改進空間。同時,他建議,要進一步降低互聯網使用成本,比如,降低智能移動電話終端成本和上網費用等。
另外,也有專家認為,消除“數字鴻溝”,要重點關注老年人等數字弱勢群體的需求,特別是相關科技產品設計應關照老年群體的訴求,保障其權利。子女們應主動發揮“反哺”作用,手把手教會自己的父母使用手機上網。各地社區、村庄、老年大學以及公益性機構等,可組織針對老年人使用移動互聯網的培訓活動,幫助其追上數字化發展的浪潮,甚至化身“網紅”乘風破浪。
當然,“數字鴻溝”不只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存在的問題,在世界范圍內也同樣存在。專家呼吁,要加快數字領域國際合作,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創新數字經濟治理模式,積極促進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蓬勃發展,共同開創互利共贏的合作局面,推動世界經濟不斷煥發生機活力,使各國人民共享數字經濟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