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

火與銅淬煉的文脈

——寶雞青銅器文化探秘

本報記者 申東昕文/圖

2020年09月08日07:46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火與銅淬煉的文脈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基本陳列以“青銅鑄文明”為主題,薈萃了寶雞地區出土的青銅器1500多件。

“中國”二字最早見於寶雞市出土的青銅器何尊。

游客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參觀。

何尊底部繪制的銘文。

楊家村窖藏出土的27件青銅器,件件有銘文,總字數達4000多字。圖為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復原的楊家村窖藏。

雲雷紋是青銅器上最常見的幾何紋飾,基本特征是以連續回旋形構成的幾何圖形。

8月5日20時,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正在經歷一場“博物館奇妙夜”。夜幕之下,仍有不少游客造訪此地。“夜游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感覺真的很棒。”來自山西省的游客劉凱贊嘆,“我早就聽說寶雞市是‘青銅器之鄉’,今日一見,名不虛傳。”

寶雞作為西周王朝的發祥地,見証了中國青銅文明的頂峰時期。寶雞境內出土青銅器的數量之多、歷史之久,均居全國之首。正如著名青銅器專家馬承源所說:“世界上凡是有博物館的地方就有寶雞青銅器。”

因此,寶雞也成了源遠流長的青銅器文化的故鄉。每一尊靜默千年的青銅器,背后都有一段隻屬於自己的過往。它們用身上的銘文,向后世講述先民們的故事、傳達祖先架構社會的理念。

千年已逝,回響猶在。

1 “鳴鐘”“食鼎”傳奇多

“古代的青銅器種類很多,在西周和西周之前,以禮器、樂器為大宗,其中,禮器以鼎居多,樂器以鐘為最,於是前人便將鐘鼎作為各種青銅器的總稱。這些都是先秦時期貴族們使用的器具。”8月29日,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講解員史琳向游客介紹,“成語‘鐘鳴鼎食’就是來源於此……”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裡的諸多青銅器之中,最有“分量”的當數何尊。“何以為尊,我有中國。”“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何尊的銘文上。穿破歷史的重重迷霧,何尊向世人傾訴著周王朝的威儀和過往。銘文共122字,記述了周成王在洛陽修建東都成周的歷史。現在,何尊已經成為禁止出國展覽的“鎮國之寶”。

一點“靈光”和屬於歷史的僥幸,引導我們與何尊相見。1963年6月,寶雞農民陳堆在祖屋后的土崖上看到亮光,用小镢頭刨出來一件青銅器。這件默默無聞的古董被當成“破爛”險些熔成鐵水。幾經輾轉,兩年后,何尊與寶雞市博物館干部佟太放在廢品收購站邂逅。最終,何尊被寶雞市博物館以30元的價格購入,成了寶雞市博物館1958年成立后收藏的第一件青銅器。

之后,隨著大規模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在寶雞地區展開,大批青銅器相繼出土。這些青銅器就像穿過浩瀚歷史長河的明燈,照亮我們來時的路。

已故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老先生曾說:“中國青銅器研究中的一系列大問題都可以通過寶雞青銅器得到解決的鑰匙。”

2012年,寶雞石鼓山出土了數十件青銅器。耄耋之年的李學勤聞訊趕來,看完新出土的青銅器,興奮不已、大笑連連。他說:“寶雞的確無愧於‘青銅器之鄉’的美譽。何尊尊底那100多字的銘文印証了《史記》所載營建洛邑的史實﹔逨盤的長篇銘文記載了單氏家族8代輔佐西周12代周王的功績,第一次印証了《史記·周本紀》所記西周諸王名號……每一次都能讓人欣喜若狂。”

出土文物和史書的記載相互印証的“二重証據法”是我國歷史學研究的學術正流。李學勤長期負責我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對他而言,寶雞青銅器的發現,為研究商末周初的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對認識商周時代有很重要的實証價值。青銅器銘文與史記記載的每一次吻合,都在將中華文明的來路遠溯一步。

據不完全統計,寶雞出土的青銅器已達2萬多件,僅館藏就達1.5萬多件,約佔陝西省青銅器館藏數量的三分之二。寶雞的青銅器,並不隻存在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裡。我國著名的“四大國寶”(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盤、散氏盤)和“海內三寶”(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均出土於寶雞。

2 鐫刻千年的“德”與“禮”

7月26日,西安交通大學暑期社會實踐研學團來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開展研學活動。同學小王聽著講解員的講解,在本子上記下這樣一件趣事:“到了西周時期,‘德’字才有了心字底。”

“德”字的變化同樣發生在何尊之上。“西周的思想解放運動是人類理性精神的大覺醒,周人開始擺脫神權的控制,獲得人為人文理性。”寶雞文理學院政法學院教師馮盛國說,“這些概念主要是通過‘德’這一觀念實現的,在周人精神世界裡為‘明德’。”

周人恪守的道德,被鐫刻在青銅器之上,教化世人。岐山縣博物館裡藏著一件旅仲簋。它的內底鑄有銘文17字(其中重文2字):“旅中作誖寶簋,其萭年子子孫孫永用享孝。”這件青銅器寄托了旅中(仲)美好的願望——希望子孫恪守孝道。

馮盛國在整理了143篇青銅器銘文后發現,寶雞青銅器銘文包括的道德相關內容非常豐富,有愛國主義、尊重自然、憂患思想、簡朴思想和孝道觀念等。2000多年前的周人對人與自然的思考,筑牢了中華民族的美德之基。

因此,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成了當地很多中小學德育課的課外課堂。“我喜歡帶我的學生們來這裡,來體會最‘原汁原味’的‘仁義禮智信’。”寶雞中學歷史老師沈佳敏說。

寶雞青銅器的紋飾就像早期的警示漫畫。《左傳》裡說:“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意思就是各種神物的形狀就是要警示世人,防止道德敗壞。青銅器上常見的饕餮紋、鴟鸮紋等紋飾就承載著這樣的功能。

周人以“德”約束內心,又以“禮”規范行為。有周一代,“禮”是制度、是規矩,是人們需要遵守的准則。2003年1月19日,寶雞市眉縣楊家村發現了一個青銅器窖藏,出土西周青銅器27件。其中的四十三年逨鼎銘文,記述了一位西周監察官的授職典禮。

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六月中旬丁亥日這一天,天剛亮,周宣王就來到周廟,准備任命大臣單逨就任“歷人”一職。單逨肅立在中庭,面向北方,接受任命。儀式在周宣王向先祖的禱告聲中開始,他告誡單逨,要明辨是非、清正廉潔、忠於職守,否則,單逨的失職就是自己作為天子的過錯。隨后,周宣王給單逨禮服、鞋子等賞賜。單逨接受了周宣王的賞賜,並向周廟敬獻了祭祀用的圭,完成這場冊封儀式。

時空重疊在2000多年之后,2018年,寶雞市將四十三年逨鼎的銘文故事,制作成視頻,讓干部學習其中的廉政思想,取得了良好反響。

銘文故事的內核裡流淌著屬於寶雞青銅器的千年文脈。從古到今,人們對於真善美的道德追求,對於良好社會秩序的維護,不曾改變。

3 青銅器的“其命維新”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從上古時代一路走來,寶雞青銅器不僅在銘文的文化內涵上與時俱進,它本身具有的一些元素,也演變為別具特色的文化符號,煥發出新的生機。

西安市民高子成喜歡收集各種不同的文創產品。“我喜歡這些帶著青銅器元素的文創產品。它們上面的銘文和紋飾有一種特殊的美感。”高子成說,前些天,朋友送他一個何尊“宅茲中國”鑰匙扣,他立馬就換上了。

近年來,在淘寶上出現了品類繁多的青銅器主題文創產品,包括冰箱貼、鑰匙扣、中性筆、帆布包等。

“文物要能變得生動、會講故事,讓原本隻能在博物館學到的文化可以通過創意產品傳播得更加廣泛。”陝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教師董歡歡說,寶雞作為“青銅器之鄉”,很有必要打造屬於自己的優質文創品牌。

除了文創產品的興起外,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展覽方式也在進行著變革。怎麼讓寶雞青銅器講好故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院長陳亮費了不少心思。“博物館是一個講故事的文化機構,要在豐富的藏品中選取合適的展品,構成引人入勝的故事線。”他說,“通過故事構建以及對相關展品的組織,可以令博物館與公眾產生更為強烈的共鳴,與當下社會產生更為密切的關系。”

這個想法很快得到了實現。2017年,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策劃了《止戈為武——兩周青銅兵器與軍事文化展》。“我們那次展出的重點不是對兩周武器裝備的陳列,而是向游客展示兩周時期的‘毀兵’(止息兵戈)習俗。”陳亮介紹,他們想通過這種方式,全方位展示兩周時期的社會風貌,引導游客去思考戰爭與和平的辯証關系,為展覽增添思想內涵。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裡還有一家“青銅樂坊”。8月27日,放暑假的小學生趙明亮驕傲地把自己做好的青銅造型手工拿給媽媽,說:“媽媽,媽媽,看我做的何尊,我還在上面寫了‘中國’兩個字。”

趙明亮媽媽一邊夸著孩子,一邊把孩子的作品拍照發到微信朋友圈。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裡,時常能看到青銅器和孩童的“對視”。稚嫩的瞳孔裡,映射出對世界的好奇和求知的渴望。目光另一邊,是沉穩、庄重的“千年長者”。

“我們通過畫青銅器臉譜、做青銅器燈籠、學青銅器剪紙、捏青銅器造型等手工活動,讓游客在活動中親身體驗傳統文化。”陳亮告訴記者,“博物院用現代科技手段,讓青銅器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能給人以歷史的啟迪和藝術的享受。”

記者手記

文物如何“活化”利用

申東昕

文物如何“活化”利用?長城從抵御外敵的邊牆變成了游客們競相踏足的景點﹔故宮從曾經的森嚴紫禁城變成了如今的“文物之家”……

文物想要“活化”利用,必然少不了專業的維護。但文化意義的發掘往往比物質層面的維護更加重要。因為無論怎麼修補,文物總是一件“舊物”,唯有其代表的文化,可以不斷發掘、與時俱進,賦予它新的意義。

那麼,文物的文化價值要怎樣去挖掘呢?首先,需要明確其自身的特點。結合所在地的風土人情、歷史背景、當下價值導向,去對文物的文化內涵進行特色化的解讀。其次,文化的挖掘還需要借助當下流行的傳播媒介。諸如“互聯網+”“交互平台”等技術的運用,會讓文物代表的文化傳播更為迅速,不斷傳播的文化才具有生命力。最后,文物的文化挖掘需要貼合群眾,平易近人。擁有足夠多的受眾后,文化才不會被時代拋棄和遺忘。

(責編:左瑞、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