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用高水平作品再現抗戰歷史

記者 張家禎

2020年09月03日08:41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用高水平作品再現抗戰歷史

2020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的紀念日。盡管戰火硝煙早已散去,但由鮮血和生命鑄就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歷史需要牢記。一直以來,陝西省制作出品、出版抗戰題材的電影、電視劇、圖書等,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展現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發展和成就,為廣大人民群眾奮進新時代進一步提振信心、鼓舞士氣。

  影視作品再現紅色經典

近期,“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優秀國產影片展映”活動正在全省積極開展,各界反響熱烈。抗戰影視作品的感染力不僅來自故事、人物和場景,更來自抗戰歷史傳遞出的中國人民頑強的信念。

1988年,西安電影制片廠(今西部電影集團有限公司)攝制的電影《紅高粱》,講述了發生在高密東北鄉的壯懷激烈的民間抗日故事,贊頌民族大義,弘揚民族精神,主人公——“我爺爺”“我奶奶”身上迸發出的蓬勃生命力和愛國熱情,令無數觀眾震撼、感動。影片榮獲第38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這一獎項的亞洲電影。陝西有著光榮的紅色文化和紅色歷史,至今,我省抗戰題材電影不斷進行藝術創新、個性化探索,再現那些激蕩人心的歷史瞬間。近年來,我省備案立項抗戰題材影片23部,《黃金戰士》《豁出去了》《淬火》《秘密暗線》等10部影片已經拍攝完成。

電影《黃金戰士》以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了中共地下黨抗日游擊隊在政委張干和大隊長劉勃英帶領下,與日軍“黃金稽查大隊”隊長中村馳野斗智斗勇,以不懼犧牲的大無畏氣魄,最終獲取我黨所需的一萬兩黃金,成功送往延安的故事。

即將開機拍攝的電影《天之陽》,講述了從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到1945年中共七大召開的八年時間裡,毛澤東堅持獨立自主原則,通過統一戰線、游擊戰略、建立根據地、整風運動、國際周旋等一系列重大策略的領導實施,由一個軍事領導者成為全黨領袖,帶領全國人民奪取抗戰勝利,從而為新中國成立奠定堅實基礎的故事。

近年來,除了電影,我省電視劇也在嘗試打開創作視野,跳出單一化的敘事模式,生產了《歷史永遠銘記》《雪豹堅強歲月》《兵出潼關》《李三槍》等30余部抗戰題材電視劇作品。

  別樣劇目唱響紅色文化

對於創作者來說,抗戰歷史是取之不盡的資源寶庫。由陝文投延安公司傾力打造的中國首部大型紅色主題演出《延安 延安》常態上演,通過舞台藝術和高科技手段,再現紅軍長征到延安、紅二十六軍戰斗、延安魯藝藝術創作、大生產運動等歷史事件,給予人們一場視聽盛宴。

《延安 延安》以抗日戰爭時期為背景,講述的不僅是革命愛情,更是家國情懷。全劇以20世紀30年代從上海來到延安的女大學生白雁鳴與兩位紅軍戰士之間戰斗、生活、學習和成長的故事為主線,展現了那個年代志向遠大的革命青年們在個人命運與國家危難的重重困境中的選擇與成長,將延安精神所蘊含的深刻寓意和巨大力量真切可感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不同的舞台表演形式讓抗戰故事一一銘記在人們心中,既是面向戰爭歷史的表達,也是面向藝術的創造,更是面向時代的傳播。由西安秦腔劇院易俗社演出的大型秦腔現代劇《柳河灣的新娘》,把具有深厚韻味的秦腔和現代化的舞台相結合,獲得了眾多戲曲愛好者的關注。《柳河灣的新娘》以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為背景,反映陝西女人朴實善良的性格和信守諾言的優秀品質,同時也謳歌了陝西人民為革命勝利所作出的貢獻,一經問世就火遍大江南北。

延安作為全國紅色旅游資源最集中、最豐富、最突出的城市,每年都吸引大量的人去參觀學習。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它就是延安保育院。由進步人士、社會團體和陝甘寧邊區政府發起成立的延安保育院為革命將士子女和烈士遺孤提供了心靈的棲息地、學習成長的港灣,也被稱為“馬背上的搖籃”。在那個年代,保育院的孩子們經歷了和他們父輩一樣的艱難困苦和戰爭磨難。為了讓這些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真實再現,由陝旅集團打造的大型紅色歷史舞台劇《延安保育院》走進了大眾的視野。70分鐘的時長,通過回家、成長、轉移、東渡四幕,講述了革命后代、烈士遺孤在延安保育院健康快樂成長、隨部隊轉戰陝北以及東渡黃河走向新中國的感人故事。

  抗戰圖書展開歷史畫卷

特色鮮明、質量上乘的抗戰主題圖書在引起讀者強烈閱讀興趣的同時,引導讀者重溫動人抗戰故事,感悟火熱愛國情懷。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陝西出版界提前謀劃,經過一年多的精心策劃組織,提前制定重點出版專項計劃,陸續推出30余種抗戰圖書,通過檔案重現史實性作品、歷史研究理論著作、通俗讀物和地理資料類圖書等形式,向廣大讀者再現全民抗日戰爭的歷程。

其中,陝西人民出版社先后以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帶領人民進行的奮斗史、探索史、發展史為主線,策劃推出叢書《中國共產黨百年史: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1937—1945)》,主要記述了中國共產黨從1937年至1945年,團結帶領全國人民為實現抗日戰爭的勝利而不懈奮斗的歷史進程﹔《陝西抗戰全史》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陝西地區的抗戰史實﹔《民族的崛起——從甲午戰爭到抗戰勝利》一書,審視了抗日戰爭對中華民族的重要影響。

圖書為讀者提供了吸取經驗智慧、文化價值和精神力量的有力渠道。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以“抗戰大遷徙”為主題,搜集整理全國各地抗戰檔案資料,策劃出版包括《國府西遷》《文化存續》《烽火兵工》《守望科技》《金融對壘》和《工業重塑》等六卷的“抗戰大遷徙實錄叢書”,再現抗戰大遷徙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弘揚中華民族臨危不懼,履險不畏,在艱難條件下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

面向大眾讀者講述抗戰故事、介紹抗戰歷史的通俗讀物更受讀者青睞。陝西太白文藝出版社以發生在陝西周邊的戰役或歷史事件為素材,以戰斗英雄、戰斗故事為主線,分別策劃推出《絕密通道》等,真實生動地講述戰斗故事。《絕密通道》以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為背景,從國民黨白區與共產黨陝甘邊根據地的紅區自然形成的拉鋸區——渭北富平展開故事。此外,陝西未來出版社、陝西三秦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等也相繼策劃和推出了一大批相關題材的圖書和各類出版物,向廣大人民群眾講述歷史,再現抗戰史詩。

(責編:任志慧、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