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筆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文年——

靜心制毫 筆韻千年(工匠絕活)

記者 游 儀攝影報道

2020年09月01日06:4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靜心制毫 筆韻千年(工匠絕活)

      【絕活看點】

以竹為杆,以毫為鋒。都說心靜是制筆的第一要義,張文年這板凳,一坐就是近40年。

張文年堅持古法技藝,他所制宣筆小至口徑僅0.5毫米,大至筆杆長達1米,剛柔並濟,羊毫、狼毫皆可成鋒。

暗黃燈光下,長條木桌上,宣筆半成品依次擺放。張文年(見圖)戴上眼鏡,就著一碗水膠,低下頭,小心翼翼地修筆。隻見他一手握住筆杆,用力搗向水膠,待筆頭完全浸濕后,再用手反復脫膠,直至干濕適中。緊接著,左手捏筆,右手拿刀,一根根挑出斷了“鋒”的筆頭。“千萬毛中揀一毫”,既考驗眼力,又需要耐心。

“一支宣筆,修一次,就得晒一次。如此反復三遍,修筆這個步驟才算完成。”拿著剛剛修整成型的紫毫筆,張文年笑著說。而晾晒,也有些講究。不能在陽光下暴晒,否則筆杆會裂開。一支支修剪過的宣筆,整齊地擺放在窗台上,陽光一點點將水分蒸發,筆尖愈發熠熠生輝。

安徽宣城宣州區溪口鎮,穿過一條寂靜小巷,一座古朴小院映入眼帘。在張文年的宣筆作坊裡,湘妃竹、鳳眼竹、黑檀木等筆杆有序排開,羊毫、紫毫、狼毫等筆頭顏色各異。三五制筆工人,有的圍著木盆,把羊毛細致撕開,有的如刺繡般,將筆頭精心扎線。

今年52歲的張文年,15歲與筆結緣。“小時候放學后,常在父親的筆廠裡寫作業。寫一陣子,就抬頭看一會兒父親做筆。”為了傳承好父母傾注了一輩子心血的手藝,張文年特別“較真”。筆料不合適,就到深山密林找尋﹔筆頭不順滑,就一根一根梳理。炎炎夏日,他仍每天制筆近10個小時,心平氣和,不急不躁。2008年,宣筆制作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張文年成為宣筆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宣筆一支,心圓管直。如今的宣筆品種,達300多種,依照原料可分為羊毫、狼毫、紫毫和兼毫,而按軟硬程度,又有軟毫、硬毫之分。紫毫筆為山兔毛所制,筆鋒挺勁,不失柔轉,適宜書寫小楷與草書。

張文年介紹,宣筆制作,不僅選料嚴格,更注重工藝。一支合格的宣筆,需經歷選料、水盆、裝套、修筆、刻字、檢驗包裝等六大工序100多個環節。技藝復雜,非一朝一夕之功。“好毛出好筆,若是毛料沒選好,則意味著基礎沒打牢。而制作一支宣筆至少得花1個月,溪水浸泡,日光晾晒,自然天成。”

在所有環節中,水盆直接影響筆頭的好壞。“先要用手一點點把毛撕開,梳理整齊,攢成一團。”張文年說,“再將毫毛放在石灰中浸泡3天,去除油脂。待筆頭圓直光滑,就能用蠶絲進行扎筆了。”筆杆刻字的手藝,半年能成,而水盆之功,則至少要3年。

恢復古代流傳下來的名筆樣式,也是張文年的追求之一。唐代雞距筆,筆鋒短小犀利,因形似雞爪后面突出的距而得名。上世紀80年代末,馬鞍山博物館工作人員帶著一支樣筆上門,想要尋求仿制。“我們一眼就認出是支紫毫,筆杆用的是湘妃竹和牛角。”張氏父子四處尋找、反復試制,3個月后,終於仿制成功。

張文年做過上千支筆。小至口徑僅0.5毫米,用作繪畫虫魚,大的筆杆都有1米長,適宜瀟洒潑墨。對他來說,最難的,莫過於制作一支讓書畫家中意的筆。

“不同的書畫家,對筆的要求也不同。有的喜歡硬毫,鋒芒顯露﹔有的偏愛軟毫,筆畫豐滿﹔甚至有書法家提出‘攜帶方便’的需求。”張文年制作的“子母筆”應運而生。母筆大,子筆小,子筆藏於母筆筆杆之中。二者用材不同,軟硬皆有,宜書宜畫。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01日 第 06 版)

(責編:任志慧、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