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歲的陳桂剛做飯時,孫子張萬露在一旁精心拍攝。 本報記者 馬黎攝
做了一輩子的飯,73歲的陳桂剛不知道還能拍出來讓別人看。
兩年前,安康市漢濱區新城辦棗園社區陳桂剛的孫子張萬露返鄉創業,為她拍了一條做飯視頻發布到網上。視頻裡陳桂剛一頭華發,穿著花上衣,對著鏡頭麻利地攪動一大盆面糊,准備做蒸面。
視頻發布后,播放量突破幾千萬。陳桂剛瞬間被互聯網大潮推上風口成了“網紅”,一個叫“秦巴奶奶”的抖音號成為陳桂剛聯結外界的通道。
棗園社區位於安康中心城區東郊,從巴山路主干道進去,七拐八拐,來到一處平房前,門前石板路上星星點點長著綠色的青苔,張萬露和媽媽、姑姑一起回奶奶家。
老樹上知了吱吱地叫著,陳桂剛家廚房榨汁機也吱吱地叫著。最近天氣熱,陳桂剛招呼著女兒、兒媳都回來,一起動手榨菠菜汁吃頓菠菜面解解暑。
手工榨了一半,女兒帶回一個榨汁機。用過后,陳桂剛很滿意:“機子榨的汁細,還不會糟蹋。”
當天,陳桂剛沒有親自上陣,只是搖著蒲扇站在后面看。榨完汁后,兒媳端著一碗翠綠的菠菜汁和面。陳桂剛探著身子看了一會兒,放下扇子,到后院去摘辣椒,一會兒炒臊子用得上。女兒在身后喊:“掐辣子時別用指甲,用剪子。”
這一過程,張萬露用相機的視頻功能認真地記錄著。因為喜愛攝影,張萬露幾年前入行互聯網領域,剛開始偶爾回老家,遇到奶奶正燒火做飯,就會拿起相機拍。面粉加水和成漿,倒入雙耳大鐵盤,輕輕轉動攤勻,上鍋開蒸。片刻過后,一張白如脂玉、帶著油亮光澤的面皮就出鍋了,奶奶帶著老繭的手輕巧地揭起來放在案板上,“當、當、當”,菜刀快速有節奏地起落。
“現在拍視頻的人很多,都一味地追求流量,但我想拍攝一些有生活氣息的東西。”張萬露說。
因為做蒸面的視頻,陳桂剛贏得273萬粉絲。和別的美食視頻不同,陳桂剛的視頻裡都是土得掉渣的農村家什。燒柴火的土灶,一口搬不動的大鍋,幾間普通的磚瓦房,一個四周長滿蔬菜的小院子。
說起“網紅”“流量”,陳桂剛其實並不了解,她隻知道孫子喜歡攝影、愛拍照,以前喜歡自拍,現在喜歡拍她。“有時進門看見我做飯,就趕快拿相機。”陳桂剛樂呵呵地說。
陳桂剛認為是很普通的飯,都被張萬露拍了下來。有一次陳桂剛做了一鍋洋芋湯,洋芋切成片,放油炒后驅水煮熟。揭開鍋蓋,趁著熱勁,她舀了滿滿一碗,放上辣椒醬美美吃了一頓,吃完一抹嘴笑了:“吃這比吃啥都好。”視頻上傳后網友紛紛留言:“好想吃一口。”“喜歡看奶奶做飯,好有食欲。”還有人問“辣椒辣不辣?”張萬露給奶奶講了后,陳桂剛才知道“原來城裡人還欠這個”。
每次陳桂剛做飯,老伴也不閑著,在一旁添柴、燒鍋、搗蒜、配料。最主要是最后飯好后,她的老伴一邊吃著,一邊喝著小酒,吱兒的一聲白酒下肚,樂得額上皺紋疊起,網友也連呼“過癮”。
一時間陳桂剛“走紅”網絡。村裡很多人通過手機看到了陳桂剛,感慨地說:“別小看我們這一片地方,可是出人才哩!”
“對於幾百萬的粉絲來說,有時不光想看,還想品嘗。”張萬露很了解現在大家的心理需求,明白大家喜歡的可能就是體驗簡單朴實的生活狀態。去年以來,“秦巴奶奶”的視頻播放流量一直持平穩狀態。“如果沒有掉粉,說明已經有了穩定的粉絲。”看著粉絲量和流量,張萬露覺得要很好地利用起來,讓流量變現。
通過觀察網友留言,張萬露發現,播放奶奶做魔芋的視頻,網友們留言想吃魔芋,播放吃面視頻,網友們希望嘗嘗配面吃的辣椒醬。如果把當地魔芋和辣椒醬放在網上銷售,那是不是一個非常好的渠道。雖然沒有直接參與農業生產,但張萬露想通過互聯網新型媒體帶動當地經濟效益。
經過初次嘗試,張萬露獲得成功。去年,張萬露帶貨賣了40多萬瓶辣椒醬,這些產品基本在當地食品廠採購,有時也去鄰縣採購。一時間農民的辣椒被大量收購,對當地的農產品銷售起到了積極助推作用。
通過帶貨,張萬露和爺爺奶奶成為新媒體中新型農民的領頭人。去年五裡鎮一個村香菇銷路差,找到張萬露,通過帶貨后,當年銷售香菇近5000公斤。現在有很多企業都來找張萬露。但為保証質量,張萬露並沒有來者不拒。他說:“流量變現,重要的是要保証送到粉絲手上產品質量過關。”
陳桂剛在村裡生活了大半輩子,從沒出過遠門,如今她和老伴的形象被設計成商標,印在了各種魔芋干和辣椒醬包裝袋上。每件商品上老兩口憨厚朴實笑容可掬,等待通過物流渠道送往全國各地,在互聯網平台上和“小鮮肉”同台競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