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銘:《九成宮醴泉銘》

 本報記者 楊靜

2020年08月14日06:54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天下第一銘:《九成宮醴泉銘》

九成宮醴泉銘碑。

麟游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在講解九成宮醴泉銘碑背后的故事。

九成宮醴泉銘碑碑文(局部)。

九成宮遺址博物院內復原的歐陽詢撰寫碑銘的場景模型。 本版照片均為本報通訊員 劉勇鴻攝

距離西安市160公裡的麟游縣,群山秀美,碧水環繞,自古以來便是天然的避暑消夏、觀光旅游勝地。在麟游,有號稱“離宮之冠”的九成宮遺址博物院,院內樹木參天、花團錦簇,古朴幽雅、氣勢恢宏,碑亭豎立著被稱為“三絕”碑的九成宮醴泉銘碑,引得國內外眾多書法家來此頂禮膜拜。

  九成宮醴泉銘碑

  職稱:一級文物

  年齡:1300余歲

  籍貫:陝西省麟游縣

  現住址:九成宮遺址博物院

1 后世書法的經典范本

在九成宮碑亭,九成宮醴泉銘碑格外引人注目,它是唐王朝遺留在九成宮遺址上的一座耀眼豐碑。諍臣撰文,書聖書丹,名匠刊刻,九成宮醴泉銘碑以文章書法俱佳而馳名中外,對中國乃至世界漢字書法影響極為深遠。

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唐太宗首次率文武百官來九成宮避暑,陪駕文武官員人數眾多,麟游山城一下子人馬劇增,加之天旱不雨,離宮中及周圍雖然河溪縱橫,但離宮中的飲水還是出現短缺,這件事讓唐太宗“聖心懷之不忘”。一天早朝后,他和文武百官信步來到九成宮西隅,發現山根處有一塊土壤異常濕潤,於是他用龍杖去疏導,霎時竟有一股清泉噴涌而出。泉水清若鏡,甘如醴,因此被稱為“醴泉” 。

宮廷中出現醴泉,被認為是祥瑞之兆。於是,唐太宗命魏征撰文,歐陽詢書丹,以記其事,同時使良工鐫刻,成就豐碑,百世流芳。

據麟游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魏益壽介紹,《九成宮醴泉銘》作於貞觀六年夏歷四月,全文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描繪了九成宮“絕壑為池、跨水架楹”“高閣周建、長廊四起”的壯觀宏偉,稱贊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與節儉精神,並介紹了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醴泉的故事。碑文記載:貞觀六年,太宗李世民首次駕幸九成宮避暑,因宮中飲水困難,聖心懷之不忘,四月十六日,太宗閑步西城之陰,俯察厥土,微覺有潤,因而以杖導之,有泉隨而涌出,其清若鏡,味甘如醴,故名醴泉。

走近九成宮醴泉銘碑,此碑螭首龜趺,其碑身和碑首連成一體,碑首有六龍纏繞,正面用隸書刻著“九成宮醴泉銘”6個大字,每字約三寸見方。碑高逾七尺,寬約二尺七。碑文每行50字,共24行,實數為1109字,包括空格91處。碑文用筆方正,字句緊湊、勻稱,間架開闊穩健。明代陳繼儒曾評論說:“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駕也。”明代趙山《石墨鐫華》稱此碑為“正書第一”。

據記載,九成宮醴泉銘碑書成后,李世民特命宮中善拓高手捶拓若干,作為珍品分賜諸位后宮及王公大臣。如今,游客見到此碑時都要頂禮膜拜,足見歐體楷書對后世影響之深。事實上,在1000多年的歷史長河裡,其拓帖不在少數,可惜留存到今天的真本碑帖已是鳳毛麟角。

1957年,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九成宮醴泉銘碑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被國家公布為全國書法藝術名碑、國家一級文物,備受海內外關注和推崇。

2 被尊為“三絕”碑

九成宮醴泉銘碑,因魏征文辭簡潔深刻、立意高遠,歐陽詢剛勁險峻、法度森嚴的書法,加之刻工刀法傳神、技藝精湛,被尊為“三絕”碑。

《九成宮醴泉銘》的撰文者魏征是一代名臣良相,是我國初唐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歷史學家。他那種“上不負時主,下不阿權貴,中不侈親戚,外不為朋黨,不以逢時改節,不以圖位賣忠”的精神,千百年來一直被奉為為臣者的楷模。

魏益壽介紹,當時魏征接受了為醴泉撰寫銘文的敕諭,並且不負重托。碑文分為序文和銘文兩部分,遣詞造句,恰到好處,讀來琅琅上口,意味無窮。碑文記述了太宗杖導醴泉的經過,描述了九成宮的建筑之精和園林之美,歌頌了李世民的文治武功。魏征以仁壽宮、九成宮同是一座離宮,卻產生了隋亡唐興的兩種截然不同局面的歷史教訓,尖刻地告誡唐太宗“黃屋非貴,天下為憂”,要“居高思墜,持滿戒溢”才能“永葆貞節”這發聾振聵的忠言哲理。魏征敢寫,李世民又敢刻立於石,使這篇宏文華章竟成一絕。這是對本銘主旨的升華,也是對后世極有意義的啟迪。

九成宮醴泉銘碑書寫者歐陽詢,是楷書四大家之一。歐陽詢的正楷,骨氣勁峭,法度之嚴謹,筆力之險峻,世無所匹,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於規矩中見飄逸,筆畫穿插,安排妥帖,號為“歐體”。被稱之為唐人楷書第一的歐陽詢,當時已是76歲高齡,其書法技藝已經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地步,《九成宮醴泉銘》通篇1000多字,一絲不苟,一氣貫成,瘦勁險硬,法度森嚴,被視為“楷法極則”,成為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裡程碑。

九成宮醴泉銘碑的鐫刻者更是用刀如筆,精雕細刻,筆筆見力,字字傳神,精到入微,使后人得以領略歐書的風採,其精湛之功力實乃一絕。可惜的是,九成宮醴泉銘碑的刻工並沒有留下姓名,但熟悉書法的人都知道,能夠還原書法家作品神韻的刻字匠,絕不是泛泛之輩。

3 “天下第一楷書”

事實上,九成宮醴泉銘碑的珍貴,更在於其精美的書法。《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76歲時所作,可以說凝結了歐陽詢一生的書藝修養,是其書法作品的最佳代表,《宣和書譜》譽之為“翰墨之冠”。據《舊唐書》記載,此碑落成之后,國內學書者視為范本楷模。明清以來,拓此碑者絡繹不絕,叮當之聲,晝夜不息。

唐代,是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的關鍵時期,前承魏晉,后啟兩宋,書法藝術家和書法理論家眾多。在強盛的國力下,唐代書法頗受重視。書法教育定為制度並作為政府選拔官員的標准之一,國子監下設“書學”,專門進行書法的高等教育,並且科舉的科目中也開設“明書”。魏益壽分析,在這樣一個重視書法、書法家眾多的環境下,把《九成宮醴泉銘》交給歐陽詢去書寫,可見歐陽詢的書法造詣。

歐陽詢的書法不僅在國內受到廣泛的贊揚和重視,而且在唐代就名揚國外。高句麗國王深愛他的書法,曾派遣使臣專程到中國來求其墨跡,使得唐高祖感嘆說:“不意詢之書名遠播夷狄,彼觀其跡,固謂其形魁梧耶。”歐陽詢流傳下來的作品中,《九成宮醴泉銘》是其代表作,對后世影響極大。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碑上的字,橫豎筆畫的粗細變化,總是比較勻稱。其楷書文,筆畫轉折處特點“方多圓少”,給人以挺拔秀麗、剛健有力的印象。《九成宮醴泉銘》中字的豎彎鉤收筆部分,稍按之后筆毛便往右並逐漸向上提筆收鋒,保持了隸書的筆意,這也是歐陽詢楷書方面用筆較為特殊的地方。

碑石的拓本流傳下來的有不少,其中以明代李琪所藏的宋拓本最為知名,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碑楷書24行,行49字。用筆有方有圓,筆畫瘦勁但不生硬,帶有隸書筆意,主要表現在豎彎鉤和捺的用筆上,提按自然,沒有突出的方正棱角,筆畫圓轉婉麗,使整個字剛柔相間。字形大多偏長,在嚴謹整齊的結構中有著許多細小的變化,字的中間部分緊湊,而有一兩個主筆寫得比較長,留下空白,使它的空間一下子疏朗了很多,顯得秀逸生動,風骨明朗。

記者手記

經典的力量:九成宮裡望隋唐

楊靜

在三秦大地燦若繁星的文明遺跡中,有一個名字,它的光芒穿越時空,備受矚目。它就是號稱“離宮之冠”的九成宮,令人神往。

8月6日,帶著那份膜拜般的崇敬來到九成宮遺址博物院。九成宮遺址位於麟游縣西北部,在大山的環抱和襯托下,這座中國古代皇家園林顯得格外美麗和寧靜。

環視遺址四周,大自然的鐘靈毓秀、層巒疊翠、水碧天藍,與這座獨具特色的建筑群完美契合,堪稱鬼斧神工的杰作,難怪這是隋唐時期使用頻率最高、規模最大、涉及國家大事最多的離宮。

緩緩步入九成宮遺址博物院,隋唐時期皇家避暑的故事、傳說一一浮現眼前:一代楷書之宗歐陽詢揮毫潑墨寫下不朽杰作《九成宮醴泉銘》﹔王維、杜甫等在這裡詠頌麟游山水﹔唐高宗李治遠離京城長安的宮廷斗爭和喧囂,來此避暑……驚嘆於昔日在大山深處,竟建有如此氣勢恢宏的離宮別苑,也感傷於隋唐皇室的奢靡。不過,於如今,九成宮早已褪去神秘的面紗,從高高殿堂走向芸芸眾生,從虛幻縹緲貼近現實生活,文物保護與旅游價值相得益彰。

沿著院內石板路往前走,心跳加速,那兩座豎於九成宮遺址博物院內、號稱“人間第一帖,天下無雙銘”的碑石離我越來越近。

在九成宮碑亭,九成宮醴泉銘碑和萬年宮銘碑這兩件國寶級文物,前者被世人公認為“三絕”碑,后者被評價為書法兼絕“二王”。千百年來,這兩件珍貴藝術精品,深受書法界的推崇和喜愛。

博物院工作人員介紹,每年來此參觀的國內外書法家、書法愛好者絡繹不絕。很多人來到碑亭,久久不願離去,甚至有些人因為相見恨晚的遺憾而痛哭流涕,那份庄重、愛慕、崇敬,令在場的人非常感動。

來到九成宮醴泉銘碑和萬年宮銘碑前,我努力平復激動的心情,端詳碑石上的字符,除頂禮膜拜其書法藝術外,對於碑文記載更多的是深深嘆息。無論怎樣的風雲激蕩,多年后,最終留給這個世界的,是精神的氣度、文化的力度和思想的溫度。

九成宮醴泉銘碑、萬年宮銘碑、唐宮廷水井、點將台、武則天梳妝台、北城門遺址……九成宮回望隋唐——九成宮成了隋唐歷史的見証者,而這些文物遺存承載著文明並傳承著歷史文化,搭建起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的橋梁,成為中華文明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

(責編:鄧楠、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