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與打贏脫貧攻堅戰相輔相成,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有機融合、良性互動已經初見成效
青山環抱,草木蔥翠,秦嶺腹地有一處清涼所在,名叫“終南山寨”。它位於陝西柞水縣營盤鎮朱家灣村,緊依牛背梁風景區,是近年來新興起的休閑避暑好去處。方石砌牆,片石當瓦,秦嶺老屋不僅契合游客的休閑需要,更為居住在這裡的人們留下了鄉愁。記者採訪得知,生態扶貧讓這個山溝煥發了新光彩。
“生態就是生產力”,好生態讓致富路鋪到了家門口。然而在從前,不僅大山深溝阻擋了致富路,靠山吃山的傳統方式也讓大山裡的資源幾近枯竭。山一直都在,要實現良性的“靠山吃山”,關鍵在“養山”。背靠秦嶺,朱家灣村全村200多戶農戶辦起農家樂和民宿,300多名貧困人口從事旅游服務。村支書感慨:“以前‘靠山吃山’,砍木材,挖草藥,沒賺下幾個錢,還得走出大山務工。現在也是‘靠山吃山’,我們從綠水青山裡掙出了‘金山銀山’。”嘗到了綠水青山的“甜頭”,朱家灣村作為整村推進農家樂經營的試點村,正在籌建全村民宿經營協會,引進公司建設經營高端民宿。
守護好身邊山水,如今已經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自覺行動、建設美麗鄉村的內生動力。64歲的王新春在“終南山寨”景區門口開了一家工藝品店,干花、樹葉、樹枝經過他的巧手,化為惟妙惟肖的鬆鼠、貓頭鷹,草編老手藝成了“寶貝金疙瘩”。曾是貧困戶的楊傳紅通過培訓,在景區裡做起老豆腐,“終南山寨”項目建成后,許多像楊傳紅這樣的貧困戶就近就地就業。久居深山的群眾搬了家,許多在外務工的人回了村,大家從保護生態、發展生態產業中找到了致富的渠道。可以說,生態文明建設與打贏脫貧攻堅戰相輔相成,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有機融合、良性互動已經初見成效。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行走陝南,筆者發現“靠山吃山”不僅體現在發展旅游業上,茶葉、魔芋、木耳等特產也“闖”出山門,走進城門。陝南多山,耕地稀少,很多地區通過發展一村多品的產業格局讓群眾多渠道增收。為了將山貨的“名頭”打響,提升品牌價值,當地在活用大數據上開動腦筋。以安康扶貧空間為例,這裡對接了全市貧困戶、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等主體,建立了覆蓋全國的銷售網絡,打通了貧困地區產品產銷對接渠道,企業與農戶可以在平台簽約,進行訂單生產。當地還打造“最安康”品牌,制定品牌規范使用制度,為農民手裡的山貨提供品牌運營、策劃包裝、銷售推廣服務。當農產品遇到互聯網,深藏山間的綠色特產與全國百姓的餐桌相逢,農民手裡的山貨成了市場青睞的選擇。
人類社會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一個根本的前提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在秦嶺地區,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綠水青山的無價,更有不少人已經看到機遇,開始行動。石泉縣饒豐鎮勝利村一名回鄉投資的村民說:“依托好環境,把致富路蹚得更寬!”這說出了當地干部群眾共同的心聲。綠水青山間,小康生活觸手可及,美好生活越來越近。
(作者為本報陝西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13日 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