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個經濟指標第一!西安先進制造業立起來!

2020年08月11日10:30  來源:208坊
 
原標題:多個經濟指標第一!西安先進制造業立起來!

一分鐘,60秒,一口茶的功夫,一輛配套齊全的新能源汽車就能出生產線!這就是今天的“西安制造”。

今年上半年,西安生產總值達到4575.09億元,同比增長2.8%。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2.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6.2%,三大指標增速均居副省級城市第一。以工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增加值達1519.87億元,增長5.5%,其中,先進制造業增勢強勁、規模進一步擴大、支撐作用愈加明顯。

汽車下線,飛機上天,機器轟鳴,電子手臂上下翻躍......先進制造業,遠遠不是城市排名中“提氣”的一個段位,更是實實在在的百姓福利,城市蓄能。在產業這個大布局裡,給一個個體賦予的“生計”,給一個群體提供的生活方式......

“產業+人才”的正向方程式,立起來了!

制造業,之於一座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疫情肆虐的上半年,多個城市經濟被殃及,但仍有長沙、杭州、重慶、蘇州等至少14個城市保住了萬億GDP的“交椅”。在實現GDP正增長的城市中,雖然表現各有千秋,但說到底,還是因為第二產業,特別是制造業“攢勁兒”。

人、產、城,是三位一體的系統,它們之前的鏈條,互為首位,缺一便發生“低配化”“低速化”的向下滑坡。

檢索西安近兩年的發展,“人才回流”必然是高頻詞之一。在一度時期,“缺人”被總結為西安低配發展的重要軟肋。其實,有什麼樣的產業,就吸引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人才,就能較好的發展起什麼樣的產業。再多的政策號召,和思鄉感染,都不如“產業”向人們伸出的雙手。

其中的先進制造業,便是既能承擔大國戰略,又能形成產業、人才和資源聚集的高配、高速的螺旋槳、新動能。

去年12月2日,西安發布了《關於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的實施意見》。從優化產業布局、強化創新驅動、加大招商引資、提升營商環境等方面,用6個路徑、12 項重點任務和22條支持政策推進全市先進制造業發展。

“大手筆”的戰略布局,號准的就是西安發展的跳動之脈。而“早著手”的實干精神,讓西安在今年重大疫情的“壞棋局”裡找到了“好棋手”。年初,戰疫如荼,西安卻始終堅信勝利在望。2月2日,西安市委就已經召開專題工作會議,研究疫情之后“西安怎麼辦,怎麼干”,統籌研究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危中尋機。

2020年上半年西安市經濟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快速止損,穩步回彈,增長動能和活力進一步彰顯。根據市(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0年上半年西安市生產總值4575.09億元,同比增長2.8%。如果從產業來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05.77億元,增長1.6%﹔第二產業增加值1519.87億元,增長5.5%﹔第三產業增加值2949.45億元,增長1.4%。

“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然后再向第三產業轉移。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金融保險業、法律、咨詢等高端服務業這樣的第三產業佔據絕對主導地位的表象之下,其實是雄厚制造業基礎的支撐。”

這幾年,西安努力補齊這一短板,部分獨角獸企業落地,民營經濟倍增計劃實施,高端人才、勞動力開始向西安轉移。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截至2019年年底,比亞迪在西安累計投資214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2661億元,上繳稅金121億元,累計生產乘用車406萬輛(含新能源汽車38萬輛),解決近4萬人就業。

而這些數據和文件的微觀感受,便是個體就業機會、工資收入的變化。“我一個月現在好的話,可以拿到6000了,廠裡都有食堂,吃住都解決,可以在西安生活得下去了。”比亞迪工人李強說。

給汽車造四個輪子,為城市解一套習題

互聯網賦能“先進制造業+”,陝汽深有體會。

“有定位,有提醒,智能管控,也可以查源頭,首先在源頭控制不安全事故,如果不幸出現,也可以去查是哪輛車,進行追蹤。”陝汽控股副總經理劉科強介紹說。

在全國聚力戰疫情期間,陝汽天行健車聯網大數據助力服務精准施策。目前,在網車輛已超過45萬台,每天產生的數據量超過650GB,成功為物流行業、政府渣土車監管單位、金融機構、零部件企業提供基於車聯網的數據服務,是目前規模最大的重卡企業級平台。

“工業化”搭載“智能化”、“信息化”加持“數字化”,將碎片信息變為數據資產,讓制造業與服務業跨界融合,優化經濟形態,是可持續、穩增長的經濟之路,也是改善人們生活,提供新生產、生活方式的民生之路。

疫情之后,解封的西安南湖,成了市民健身、游樂的重要場所之一。在“無接觸”的需求之下,智能機器人售賣飲料、無人超市提供餐飲被追捧。

先進制造業,解鎖了城市宜居模式的更多可能。

抖音上爆紅的重慶輕軌,刷新了人們對出行的認知,而比亞迪早已推出城市“雲軌”的出行方式。當地時間2020年4月27日,比亞迪與巴西聖保羅地鐵公司正式簽署17號線車輛、信號、道岔等專用核心系統項目合同。該線路開通后,設計日均客流量將達到25萬人次,發車間隔最快可達80秒,被稱為:為全球著名“堵城”提供中國綠色大交通治堵解決方案。

“全鋁車身設計,軸距和轉彎半徑小,爬坡能力強,正線最大坡度可達8%,環境適應性強﹔系統運能為6000人/小時,最小發車間隔可實現60秒”——在西安,比亞迪的“雲”交通項目也正在醞釀,令市民翹首以盼。

國際化大都市與制造業緊密相連,工業化與城市化又相伴相生。緊抓數字經濟賦能,加快5G網絡、下一代互聯網、數字孿生等規模化部署,在數字化變革中重塑競爭優勢,是西安以“先進制造”破解經濟困局,助推“十四五”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快速干道”。

先進制造業,也許在報告中是千億、萬億級的產值,而這個大產業落在每一個個人身上,就是安全高效的生產應用,便捷、綠色的生活方式,自己的“好”工作,自己的“新”城市。

先進制造業之間的融合發展,不僅僅是用“機械臂”給汽車造了四個輪子,給用“智能芯”為市民幸福指數與城市現代化治理答了一套習題。

螺絲釘與小確幸:政府勒緊日子 產業拓寬路子

今年40多歲的李軍平,是從父親手中接過那件工服的,作為陝汽的第二代工人,他已成長為中堅力量。走進明亮、寬敞的廠房,做完自己班上的工作,然后去食堂吃飯,回家睡覺,周末陪同在一起上班的妻子、兒子在公園散步,這是他口中的“小確幸”,一家三代人,生在陝汽、長在陝汽,以后奉獻在陝汽。

“小時候,爸爸下班回來,衣服都是臟的,全是機油,上面還有燒的那些破洞。冬天,車間還好些,夏天那個高溫能中暑。爸爸總說,以后長大了不讓我接班,太辛苦了。但我就喜歡大汽車。少年時,確實覺得難熬。現在好了,車間大部分都自動化了,人也輕鬆。車間也干淨、寬敞。侄子已經在一個車間做技工了,兒子以后就業,我讓他就在陝汽做螺絲釘。”

一個家庭成員的工作環境,縮影的是一部工業發展史﹔一個車間的條件改善,側寫得是營商環境的提升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陝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陝汽)時強調,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這是中央領導人關於制造業發展之於一國戰略意義的最新表述。

西安奮勇直上,提出以“十項重點工作”為主題統領今后一個時期西安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為補齊西安工業短板,做出了“發展實體經濟,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的重要部署。其中,也明確提出“到2022年,西安市將形成5個以上千億級支柱產業,先進制造業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62%......到2025年,建成全國一流的先進制造業體系,全市規模以上先進制造業總產值超過10000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70%,形成6個以上千億級支柱產業。

但宏圖大業,始於真金白銀的支持﹔千裡之行,更需水滴石穿的耐力。

為此,西安航空基地已啟動先進制造業企業上市培育“銀鷹工程”,用實實在在的政府緊日子,換先進制造業的大發展。今年上半年,西安航空基地實現生產總值增速12.1%,先進制造業產值增速超過30%。西安航空基地經濟發展局局長李嘉介紹,西安市對主板上市的企業獎勵500萬,航空基地獎勵1000萬,對中小板、科創板上市企業獎勵標准都要比西安市政策高,這也說明了西安市扶持先進制造業的決心和態度。

“參加工作近30年,西安的營商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近年來,西安市出台了眾多親商助企政策,高新區工作人員經常主動上門講解溝通,了解、解決企業的實際困難,這讓我們非常感動。”談到西安的營商環境,西安某航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姜義感慨地說,疫情期間高新區率先快速推動復工復產,更是如同為企業注入了強心劑,讓他們有信心描繪更好的發展藍圖。

而以汽車制造為主導產業之一的經開區,也將開展實施大企業、大集團培育計劃,通過“一企一策”,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持續發揮“頭羊”的引領示范作用。實施中小企業“專精特新”計劃,遴選一批具有較強支撐作用的骨干企業,通過跟蹤幫扶,支持企業做專做精,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

發展先進制造業,西安市政府勒緊了自己的日子,拓寬了企業技術改造、產業升級的路子。

根據西安市發布的《關於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的實施意見》,到2025年建成全國一流的先進制造業體系,規上先進制造業總產值超過10000億元。就是要做強實體經濟,補齊制造業短板,跨界產業融合,尋找高質量發展的可持續、穩定性、高附加值的路子。要讓先進制造業那雙手,給西安邁向高質量發展給一個“推力”。

今年上半年,西安市生產總值為4575.09億元,同比增長2.8%。全市生產有序恢復,需求逐步回暖,民生保障有力,經濟增長由負轉正,經濟運行穩步復蘇。而對比日前上線的新版西部大開發戰略,縱覽萬字長文,安全性、戰略性的指針被撥到了前端。發展先進制造業,不僅僅是西安的破局之策,更是大環境下,國家交予西安的重要任務。

西安,沒有退路。當然,也當仁不讓!(人民日報社陝西分社 208坊)

(責編:谷妍、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