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7月30日電 (魏建軍 艾慶龍)7月下旬午后,76歲的甘肅臨夏州東鄉縣擀氈老藝人馬社勒和兒子馬胡才尼在羊圈前拿起弓,將一撮撮潔淨的羊毛彈鬆成棉花狀,這是擀好一條氈的靈魂。20年前,這種在西北農村隨處可見的場景,如今卻鮮有人看到了。
“那種日夜游走擀氈的日子再也沒有了。”馬社勒感慨道,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三五人一組,一路向西,經過河西走廊,最終抵達新疆,“有炕的地方,就是我們擀氈人忙活的地方。”
早在元代至元年間,東鄉境內就已有擀氈技藝。東鄉平均海拔2610米,屬高寒地帶,毛氈為高寒地所必需之物,且東鄉民眾擅長養羊,毛氈使用極為普遍,是家家戶戶炕頭的必需品。
東鄉毛氈以柔軟、舒適、勻稱、潔淨、防潮取暖、美觀大方、經久耐用而馳譽西北各地,是深受各族人民及牧區群眾喜愛的生活用品,也是姑娘出嫁時主要的陪嫁品之一。炕櫃上碼滿潔白綿軟的綿氈是家庭富裕的象征。
據東鄉縣文化館館長趙林介紹,毛紡織擀制技藝是一種特殊的織造工藝,它先將羊毛、駱駝毛等用熱水浸濕,然后加以擠壓,用棍棒碾軋和揉搓等方式使毛絨粘合在一起,形成名為“氈”的無紡織型毛織品。
東鄉族毛氈的種類較多,按羊毛種類分,有春毛氈、秋毛氈、沙毛氈、綿毛氈等﹔按規格分,有四六氈、五七氈、單人氈等﹔按顏色分,有白氈、花氈、紅氈、瓦青氈等。
改革開放前,東鄉族男子幾乎人人精於此道。在馬社勒的印象中,自己16歲就開始根父親一起游走學手藝。那時家家戶戶擀氈,村民們以此為生。擀氈人三五人一起,帶著工具,背起行囊,輾轉在西北農村的炕頭,一出去就是幾個月,賺上錢就回家了。
“2000年以前,那可真是擀氈的黃金歲月。”馬社勒說,那時擀氈也算是“時髦”,去到每個地方,一下車他們就被“搶走了”,村裡的小孩們也跟著去,一方面學學手藝,最重要的是,與其家裡挨餓,還不如游走擀氈吃飽肚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方式不斷轉變,傳統的土炕越來越少,毛氈制品受到現代家紡制品不斷沖擊,幾乎沒有市場。加之毛氈加工利潤太低,很少有人願意從事毛氈加工這一行業,多數藝人外出打工,制氈工具幾乎絕跡,從事擀氈技藝的人越來越少。
如今,46歲的馬社勒兒子馬胡才尼,成為了村裡為數不多堅守擀氈的藝人了。他告訴記者,從小在老爺子的棍棒下挨打學習的擀氈技藝,曾經讓家裡富足了一段日子,但這個苦力活,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干了。手藝高超的藝人年事已高,相繼去世,擀氈技藝瀕臨失傳。
為了保護和傳承好這一民族傳統技藝,東鄉縣安排文化部門征集收藏傳統擀氈工具,並扶持擀氈藝人馬社勒在龍泉集市建立擀氈技藝手工作坊,以繼承和發展東鄉族擀氈技藝。2008年東鄉族擀氈技藝被申報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批保護項目名錄。
2009年,馬社勒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東鄉族擀氈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60年的擀氈生涯,走村串戶,他積極向願意學習這門手藝的年輕人傳授技藝,講述從事擀氈技藝的經歷,向年輕一代宣傳東鄉族擀氈技藝。
趙林說,縣文化館也舉辦了多屆東鄉族擀氈技藝傳承人群培訓班,並將馬社勒聘請為教師,手把手向學員培訓指導,培訓學員達120多名。與此同時,不斷創新產品,不僅局限在擀氈,還制作做一些氈帽、氈包等,在日常生活中,將“非遺”背在肩頭,戴在身上。
“老爺子擀了一輩子氈,現在干不動了,我要讓曾經游走的非遺擀氈永遠活下去。”馬胡才尼說,等新的傳習所重建好之后,他會開展擀氈技藝,氈制品銷售、接待游客參觀等活動,順便帶徒授藝,培養新的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