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24日電(記者 上官雲)“出發,去火星!”7月23日,中國用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火星探測之旅。
火星,這顆人們熟悉的類地行星,有何神秘之處?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人類移居到火星的想法,有可能實現嗎?
人類為何對火星“情有獨鐘”?
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此前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說,人類火星探測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到今年6月底,全球共實施了44次探火活動。
在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中,為何總顯得對火星情有獨鐘?一個比較簡單、直接的答案就是“像地球”。
北京天文館名譽館長朱進介紹,火星的自轉周期和自轉軸傾角與地球相近,這就導致了它也像地球一樣,有一年四季的變化。
2019年,有媒體報道,美國航天局表示,“好奇”號火星車在火星蓋爾隕石坑內發現了富含礦物鹽的沉積物,表明坑內曾有鹽水湖,顯示出氣候波動使火星環境從曾經的溫潤、潮濕演化為如今冰凍、干燥的氣候。
“綜合來看,在太陽系的幾大行星中,火星距離地球比較近,更容易到達,探測條件也相對好一些。”不過,朱進說,金星雖然離著地球更近一些,但環境太惡劣,並沒有得到類似火星這樣的關注。
一顆遙遠的類地行星
火星屬於類地行星。在太陽系中,類地行星按照與太陽從近到遠的距離排列,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火星和地球的最遠距離超過4億公裡。
類地行星的大小尺寸都較為接近,從結構上說,最裡面有一個主要是鐵的金屬核心,中間一層是地幔,外面一層很薄的是地殼。
雖然跟地球“長得像”,但火星的環境要比地球惡劣很多。朱進說,首先是大氣層,火星上雖然也有大氣層,但比地球上的大氣要稀薄很多,火星的大氣密度隻有地球的大約1%。
“這就使得火星上的溫度很低。和地球比起來,它本就離著太陽更遠,幾種因素疊加,火星上是十分寒冷的,表面平均溫度在零下60多度。”朱進解釋。
火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外表呈現橘紅色。沙塵懸浮在大氣層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其強烈程度令人膽寒。
火星上是否曾存在生命?
曾經出現過類似於地球的溫暖潮濕環境、曾經存在水……這都讓人們對火星充滿著好奇:這裡是否曾有生命存在?我們在太陽系中有“同伴”嗎?
“研究結果表明,火星上以前很可能有水,這一點是比較確定的。”朱進說,也有研究稱,火星上現在可能也存在液態水,依據是在火星某些斜坡上有類似水流的痕跡,而這些地方鹽分含量比較大。
他解釋,火星上雖然特別冷,但也有像夏季這樣溫度比較高的時候,而且含鹽量高時水的冰點會降低,就有可能存在液態水,但這項研究發表后,馬上也有新的研究質疑它,所以類似問題,一直有不同看法。
現在的火星,看上去一片荒涼、孤寂。沒有地球上常見的動植物,也看不見特別豐富的水流、風霜的沖刷、腐蝕痕跡。
“現有研究成果,不能完全排除或証明火星上是否曾經存在生命,許多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探測來研究。”朱進稱,此外,也不能排除火星上現在仍存在生命的可能。
移民去火星?現在還不行
火星上惡劣的環境,並不妨礙人類大開腦洞,展開各種想象,“移民火星”就是其中之一。那麼,人類有沒有短時間內移居火星的可能?
在朱進看來,答案是否定的,“有些人很樂觀,計劃在五到十年內移民火星,但我個人來看,就目前技術手段而言,這並不是短期內能解決的問題。”
首當其沖就是環境因素。地球表面有大面積海洋,可以調節溫度、穩定濕度,孕育了大量的海洋生物,這個條件火星上就不具備。
另外,朱進提到,火星的磁場也非常弱,無力阻擋一些強大輻射,如果人類到了火星上,這都是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想把它的磁場改造得跟地球一樣,幾乎做不到。
“火星上的環境不可能像地球上這麼好。”朱進稱,也許隨著科技進步,有可能在小范圍內建造實驗室,實現室內的局部氣候調節,但人類在火星上,無法像在地球上一樣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