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間雲霧謂之嵐,水邊高地謂之皋。
嵐皋地處中國西部、秦嶺南部、大巴山北麓。曾是國家級貧困縣和陝西省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下轄12個鎮136個村(社區),總人口17.2萬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超過了三分之一。脫貧攻堅以來,嵐皋縣緊扣“兩不愁三保障”,大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累計建成安置點122個,搬遷安置14548戶45149人。其中出村入鎮5006戶14547人、跨鎮進城2645戶10778人,幫助貧困群眾一舉斬斷了“窮根”,走進了“新家”。
嵐皋縣城北·睦鄰之家
“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搬得出的問題基本解決后,后續持續最關鍵的是就業。樂業才能安居。解決好就業問題,才能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貧。”嵐皋縣將工作重點從“搬得出”,轉向“穩得住”“能致富”,在管理、服務、就業三個方面持續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工作,力爭將安置小區打造為管理規范、服務便捷、就業穩定的“睦鄰之家”。
紅色:黨建引領歸屬
“剛從老家搬來的時候,還是不習慣,總覺得我們這些搬遷群眾雖然住在明亮的樓房裡,還是缺少歸屬感,少了主事人。”家住嵐皋縣佐龍鎮易地扶貧安置小區的住戶張遠滿告訴記者。
“搬到安置小區后,一些群眾的戶籍還未及時遷入,辦戶口、養老醫療、救濟救助等還得回戶籍地。”民主鎮明珠社區主任兼黨支書熊貽新說,一些群眾反映,搬遷過來后,自己想參與公共事務卻找不到途徑。了解到搬遷群眾的呼聲與訴求后,今年1月,嵐皋縣制定《易地扶貧搬遷“睦鄰之家”實施方案》,在14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成立黨支部,108個安置點的黨員劃歸臨近村、社區黨組織管理,1182名易地扶貧搬遷黨員找到了“新家”。
接著,各安置小區又成立群團組織86個,業委會44個,選舉片區長37名,樓長70名。“我們的模式是支部引領、業委會決策、物業公司執行、樓長協助。”民主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王興波介紹。
金色:產業就業增收
“在‘兩業’問題上,我們逐戶逐人摸底調查,建立就業台賬,並按照一戶一策、一人一策方式,組織勞動技能培訓,確保每個家庭至少有一人穩定就業。在產業布局上,我們按照山上建園區、山下建小區、小區建工廠的思路,同步推進一二三產業。”嵐皋縣發改局局長趙兵說。
嵐皋縣民主鎮網紅村民陳龍
“大家好,我們現在在陝西安康嵐皋縣民主鎮,今天,我給大家推薦的是我們民主鎮的……”在民主鎮明珠社區易地搬遷安置小區直播間,嵐皋90后“網紅村民”陳龍正在直播土特產品。陳龍告訴記者,2014年本科畢業后,他在外面做過銷售,自主創業。易地搬遷后,政府大力倡導電商扶貧,自己因此也回到家鄉發展。陳龍四月份開始做抖音帶貨直播,兩個多月的銷售額已近20萬元。
“目前抖音帶貨平均每天出400單,最多一天達2000多單。在大量收購農副產品時,貧困戶優先。我現在一個月收入,除去成本1萬多元。不僅能讓身邊鄉親們增收,自己也能得到回報。”陳龍表示,未來要繼續把電商扶貧做好、做大、做強,讓民主鎮的農副產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國,為脫貧攻堅出一份力。
嵐皋縣民主鎮•睦鄰之家社區毛絨玩具廠
毛絨玩具廠,工人們正迅速趕工﹔黨群服務站,由婦聯等部門牽頭的婦女手工藝培訓正緊張進行﹔幼托服務中心,孩子們開心地做游戲、看動畫片、聽老師講故事,一張張天真稚嫩的笑臉映紅了民主鎮的天空。陽光正好,遠山如黛,碧空如洗,民主社區牆上紅彤彤的大字“睦鄰之家”被照得格外耀眼。
據統計,嵐皋縣毗鄰易地扶貧搬遷小區共培育農業園159個、集體經濟合作社134個,通過林地耕地入股、流轉方式累計種植魔芋、獼猴桃等特色經濟作物11萬畝,帶動貧困戶3萬多人實現穩定增收,3000余名搬遷群眾就近到園區和工廠務工,實現了一人就業、整戶脫貧。
橙色:三方協同管理
“小區支部一成立,我們就分片區建立了居民微信群,需要大家知曉的好政策、值得宣傳的好人好事、群眾的遇到的困難……我們都會及時回復並處理妥當,讓居民更有歸屬感,更好地融入小區。”採訪中,佐龍鎮社區一位樓院長興奮地告訴記者。
“上次全靠我們樓(院)長,不然屋裡還不知道泡成啥樣子!”1個月前,佐龍鎮易地扶貧安置小區的余西歲家所在的單元樓下水道堵塞,污水回流,滿溢了一樓他所住的房間。樓(院)長張遠滿接到黨小組組長唐明萍的電話后,迅速趕到現場,疏通了下水管道。
嵐皋縣圍繞強化社區管理、規范小區管理、深化群防群治,通過組建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建立三方聯席會議、服務承諾、相互監督機制,搭建起“一級黨總支、二級片區長、三級樓院長”網格化治理體系,形成了共商共建共管的良好氛圍。目前,全縣122個安置點全部建立起三級網格化管理模式,成立業主委員會33個,選聘片區長23名、樓院長159名,並通過公益性崗位和財政資金落實了運轉經費及工作人員報酬,做到“有人管事,有場議事,有錢辦事”。
綠色:服務精准便民
“去年我申請臨時救助還得回老家,光路上來回就用了兩三天,今年不出小區就辦理完了。”佐龍鎮易地搬遷安置小區居民趙先生說,如今在社區辦事,越來越方便了。
嵐皋縣民主鎮•睦鄰之家社區便民服務中心
辦事效率的提高得益於嵐皋縣推廣的“綠色”“4+X”服務。該縣通過設立便民服務平台,依托市場開辦便民超市、物流配送、金融電信和幼托機構及老年活動中心,實行社會化服務,就近建設醫療服務機構,建立健康檔案,並根據群眾需求,因地制宜增設“X”特色化、個性化服務。目前,嵐皋縣已建成便民服務中心21個、社區衛生室123個、開辦“四點半”課堂13個、建成日間照料中心和幸福院68個。“明珠•睦鄰之家”建成480平方米電商服務中心,“城北•睦鄰之家”建起310平方米便民超市和銀行ATM自動取款機,做到了基礎服務廣覆蓋。
搬遷是一時的事,居住是一輩子的事。嵐皋縣發改局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搬遷群眾燦爛的笑臉,就是扶貧干部最大的收獲。”
隨著嵐皋縣“睦鄰之家”后扶發展樣板的深入實施,生活在嵐皋這塊美麗土地上的人們,一定會更幸福,笑容更燦爛。(當地供稿 李明琴 張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