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翔:老手藝有大乾坤

——探秘會“呼吸”的酒海

記者 劉強 文/圖

2020年07月02日07:12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鳳翔:老手藝有大乾坤

將做好的酒海裝車(5月12日拍攝)。

一節節枝條在老手藝人的巧手中化腐朽為神奇(5月12日拍攝)。

老師傅正在對酒海內部進行搽蠟涂封(5月12日拍攝)。

中國制酒歷史源遠流長,演繹出許多故事。鳳翔縣柳林鎮自古盛產美酒。獨具風格的中國鳳香型美酒贏得了三千年的無上榮耀,它獨特的釀造工藝、貯存工藝、勾兌工藝,共同構成了其博大精深的酒文化。

鳳香型美酒之所以風格獨特,有一個重要的秘密:酒海封藏。常言道,百年陳釀香十裡,貯存不當一場空。在鳳翔有一項民間手工技藝,卻能將白酒佳釀存放百年,“一滴不漏”。這便是流傳上千年的盛酒神器——酒海。酒在酒海中會“呼吸”,不斷熟化和升華,歷久彌香,余味悠長。

探秘 家族幾代傳承 保留傳統技藝

唐朝儀鳳年間,吏部侍郎裴行儉送波斯王子回國,在鳳翔縣柳林鎮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年詩篇:送客亭子頭,蜂醉蝶不舞。三陽開國泰,美哉柳林酒。

詩中的“亭子頭”指的就是今天鳳翔縣柳林鎮亭子頭村。如今的亭子頭村是柳林鎮東大門,與西鳳酒廠毗鄰,曾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伴隨著“鳳酒”的發展,該村群眾釀酒、制作酒容器工藝歷史悠久,薪火傳承。

5月11日,記者慕名來到亭子頭村,看到在一排平房前的空場地上,擺滿了各種大大小小的酒海。幾位老師傅圍著一個巨大的酒海在忙活,其中兩人在已編織完成的酒海內部打磨、裱糊,還有一人負責給裱糊紙刷漿,他們中年齡最大的已76歲,最小的也近50歲。

76歲的王西田坐在一旁編織著稍小一些的酒海,細長的荊條、兔兒梢在老人雙手間上下游走,交叉翻轉,不一會兒,酒海已雛形初現。

“院子裡放的這些都是給柳林酒廠制作的酒海,大酒海是按高2.9米、直徑2.2米的標准做的,做好后能裝8噸酒。我正在編的這個能裝50公斤。”王西田指著院子裡的酒海說,他從小就跟著父親學,家族的人都會這門手藝。這些年他一直沒閑著,帶著侄子和幾個徒弟走南闖北,去過甘肅、寧夏、廣州等地專門編酒海。

王西田老人的侄子叫王海軍,他負責刷漿這道工序。在一間房內,他先將雞蛋清、豬血和白灰按照一定比例調配成黏合劑,然后用刷子將漿料均勻地涂刷在麻紙上面。裱糊用的紙張是專用的麻枸紙,三張紙為一層,為了防止水分流失,黏合度受影響,刷好后的麻紙要立即遞給負責裱糊酒海的師傅,用來裱糊酒海內部。

“制作酒海是個技術活,工藝復雜,所有工序必須按部就班,裱糊和涂封必須做到密實無隙。制作人分工協作,各干一行,這樣能極大提高工作效率和酒海的質量。”王海軍說。

揭秘 會“呼吸”的酒海藏玄機

在採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一個神奇的現象:酒海裝酒滴酒不漏,裝水揮失殆盡。帶著這個疑問,記者採訪了亭子頭村村委會主任王栓明。

“經過蒸酒,貯存到酒海的都是最好的成品酒。”王栓明說,“酒海不僅是用荊條編制成的圓形大簍子,而且是會‘呼吸’的儲酒容器,主要經過編制、裱糊、搽蠟涂封三道程序。光給荊條‘掃茬子’就得兩次,裱糊下來要用1.5萬張麻紙糊上整整150層,還要用到豬血、白灰、雞蛋清等材料,最后用菜油、蜂蠟等涂抹表面,使其平整光滑,密實無隙。酒海是白酒優劣的最好檢驗儀。酒精度如果太低,水分就會把桶壁泡壞,因此能存放在酒海的酒,都是65度以上的上佳原漿。”

為什麼現在要重拾這門技藝?王栓明說,現在很多酒廠早已經用上了現代化的鋼罐、不鏽鋼罐等做貯酒容器,但這些容器不透氣,酒在存儲的過程中不能“呼吸”,因此不能將產品質量發揮到極致。為此,一些酒廠就聯系他們,定做一批手工編織而成的老式酒海。

白酒是一種度數比較高的酒類,它屬於一種蒸餾酒,要經過酒海3年以上的貯存。“酒海中貯存的酒通過‘呼吸’與自然相合,完成了去陳除雜的過程,酒中各種酸、酯、醇等物質逐漸達到平衡,乙醇和水分子緊密結合,並溶入對人體十分有益的一些長鏈脂肪酸。正是因為這些工藝,創造了鳳香型白酒更加綿甜爽口、回味悠長的口感。”國家級白酒“雙料”評委、柳林酒業集團酒體設計中心主任孟新莉告訴記者。

酒海是歷代西鳳酒作坊貯存和運輸酒的最佳容器,從宋朝使用到現在。在800年的貯酒技藝傳承中,西鳳酒釀酒師們逐漸摸索出了“立春封壇、立夏開壇、秋分立窖、立冬繕海”的酒海最佳使用方法。

據西鳳酒廠集團有限公司酒體設計中心主任李周科介紹,西鳳酒之所以要“立春封壇”,是因為陝西地區在立春之際,東風解凍,蟄虫始振,魚上冰,萬物復蘇,春種初始,收日月光華之初始,選於此時封壇,可讓所藏之酒在酒海中感受由寒至暖的萬象之變﹔“立夏開壇”是因為此時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乃四季精華之旺,萬物之鼎盛, 實為酒海開壇取酒的最佳吉時﹔“秋分立窖”是源於秋分時節雷始收聲、蟄虫培戶、水始涸,自然豐收之際,於此時修造、立窖、開池,可保証佳釀在釀制過程中能夠最大限度地吸納天地光華,盡享養蓄酒品的最佳時機﹔“立冬繕海”之機,一方面開始編制新酒海,另一方面對使用中的酒海進行維護修繕。

傳承 傳統手藝帶動群眾增收

亭子頭村早已因制作酒海而聞名,之所以現在還保留著這門技藝,正是由於不少村民的堅守。

“我十五六歲時就跟著爺爺、伯父學著做酒海,手藝傳到我這兒已經是第三代了……鎮村支持成立合作社,我積極響應,不但入了股,還挑起擔子當了合作社負責人。”44歲的王海軍是合作社理事長,掌握酒海制作全套工藝,后來由於市場不景氣,改行做了廚師,還經營過農機。合作社成立后,他重拾舊業,一心扑在合作社的運營上。

亭子頭村為了傳承好老手藝,發揮好村子毗鄰西鳳酒廠的地域優勢,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2019年9月,在縣鎮村各級關心支持下,亭子頭酒海加工專業合作社挂牌成立。合作社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以市場為導向,傳承發展酒海制作工藝,助力鄉村振興。

合作社一成立,就接到生產訂單:為柳林酒業加工8噸酒海10個。“村上30年沒有做過大酒海了,我們這批先做10個8噸的,每個售價在1.5萬多元。”亭子頭村黨支部書記陳乖讓說,柳林鎮現有36個村子,多年來,掌握制作酒海手藝的人大多出自亭子頭村,生產的酒海銷往寶雞、延安、漢中、玉門等地。

為了打好“第一仗”,迎來開門紅,合作社從去年臘月就開始備料,“年前從千陽運來荊條,2月10日又從柞水買回裱糊用的麻紙,原計劃正月初十開工,但由於疫情影響,3月6日才開工。13個工人都是本村村民,工資每人每天120元到150元不等。”王栓明說。

59歲的貧困群眾陳秋寶因一場車禍導致身體殘疾,干不了重活。“已經干了幾天了,活不重,還在家門口,一天能掙80元,很方便!”陳秋寶說,合作社照顧他,讓他干些力所能及的輕活雜活,還讓老師傅們給他教手藝。

“做酒海是我們村的特色產業,我們要把這門手藝傳承好,更要推陳出新,如今,我們已開發出2.5公斤、5公斤等不同容量的‘小酒海’產品,適應市場個性化需求,同時要把合作社發展壯大,把更多村民和貧困群眾吸收進來,通過務工和入股分紅的方式增加收入。”談到未來的打算,王海軍信心滿滿。

記者手記

老手藝傳承,融入市場是出路

劉強

一方水土假如丟失了傳統手工藝,遺忘了手藝人,何嘗不是一種遺憾。步入現代社會,手藝人既是“匠人”,也要學會做商人,隻有讓手工藝品有市場生存發展空間,才能讓其繼續“活在民間”。

傳統手工藝往往掌握在老手藝人手裡,他們年紀大、輩分高、資歷深,要把這些手藝傳到新一代人手上,特別是在當今市場經濟環境下,需要全社會共同發力。要想讓“絕活”不變成“絕唱”,就要形成“政府領唱、民眾合唱”的氣氛。

鳳翔縣柳林鎮亭子頭村的老手藝人並不具有市場營銷的能力。而亭子頭酒海加工專業合作社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營銷,無疑走出了老手藝傳承的一條新路。

近幾年,鳳翔縣崛起的鄉村旅游可以說是老手藝融入市場不錯的契機。因此,我們要抓住這一契機,堅定地走老手藝融入市場的道路。

(責編:谷妍、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