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賢庄 革命歲月的見証者

記者 趙楊博

2020年06月19日09:50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七賢庄 革命歲月的見証者

  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 本報記者 趙楊博攝

  在西安市新城區北新街中段東側,有一處白牆灰瓦的四合院式古建筑群,遠遠望去,古朴庄重,氣勢非凡。這裡,就是流淌著紅色記憶的七賢庄。

  翻開1986年出版的《陝西省西安市地名志》,上面詳細記載:“七賢庄,位於西五路中段以北,西起北新街,東不通。長48米,寬7米,水泥路面。1936年民主人士成柏仁借用‘竹林七賢’典故題詞為‘七賢庄’。巷內共有十個院落……”

  早在1936年春末,七賢庄10個院落建成之初,中共地下工作人員就用200塊銀圓做押金,租下了一號院,以“馮海伯牙科診所”為掩護,設立了秘密交通站。秘密交通站擔負著為陝北蘇區轉運藥品、醫療器械,安裝電台、轉播紅色中華通訊社消息等重要任務。后來,又租用三號院、四號院、七號院。

  從1936年到1946年,從秘密交通站、紅軍聯絡處到八路軍駐陝辦事處,七賢庄一直是紅色堡壘所在地。八路軍駐陝辦事處也是全國所有的八路軍、新四軍辦事處中成立最早、堅持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辦事機構,在維護和推動全民族抗日運動的發展、宣傳黨的抗日主張、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

  如今,10個院落都已收歸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漫步在此,一段塵封的歷史在紅色木質地板的嘎吱聲中驟然開啟。在這裡,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多次留駐並指導工作。一張單人床、一張辦公桌、一把藤椅,幾平方米的簡陋住室也不減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風採,輕易就喚起了游人對革命先輩的崇敬之情。

  “細細觀看每一張照片、每一件實物,走進每一個歷史人物的內心深處,你會發現很多故事。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來到這裡,都會有自己的理解。”講解員楊柳說。

  在歷史文脈的傳承中,“七賢庄”一詞正成為紅色革命文化的鮮明標志。

  新城區解放門街道尚平社區主任石璿曾參與《新城區志》的編寫。石璿介紹,如果將七賢庄置於更大的地理格局來講,整個七賢庄歷史文化街區集聚了西安城在各個歷史時期諸多的建筑遺存,是眾多歷史事件的見証者與革命歲月的“活化石”。除了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附近還有革命公園、西京招待所、中山門等。

  時至今日,一德庄、二華庄、三秦庄等傳統民居院落群已被陸續拆除,唯有七賢庄保留至今。“古城如何體現‘古’韻,首先絕對不能丟掉歷史文化遺存。” 石璿說。

  根據改造規劃,七賢庄歷史文化街區將以“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的紅色資源為依托,結合革命公園的自然景觀、六谷庄片區的文化內涵、文體休閑片區的城市功能,將街區打造成為古城“綠肺”、西安“紅心”,真正讓紅色基因融入城市文脈,讓紅色精神激蕩奮進力量。

(責編:任志慧、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