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區:改善民生 繪就加速上行“幸福曲線”

2020年06月16日09:13  
 

對一座城市而言,隻有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發展才有強大而厚實的根基。梳理西安高新區的發展脈絡,會清晰地看到一條加速上行的曲線,這條曲線就是改善民生的“幸福曲線”。

守初心、擔使命。建區29年來,高新區在致力於經濟發展同時,始終把廣大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一切工作的最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尤其是托管以來,高新區深入實施城鄉一體“十個一”工程,加快推進城鄉一體融合進程,在教育、醫療、人居環境、交通等民生保障舉措取得重要進展,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讓生活在高新區的百姓共享首善區建設成果。

建學校增學位 力促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既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殷切期盼。

托管雁塔、長安、鄠邑、周至十二個鎮街后,高新轄區1079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各級各類學校增至240所,在校學生約11.2萬人、教師9867人,高新教育進入2.0版,一躍成為全市教育大區。為此,高新區迅速實施建設教育強市先行示范區“1346計劃”、發布“名校+”工程實施方案,新建、改擴建學校,推出了一系列得力措施,教育發展持續邁入快車道。

2019年7月底,高新區啟動了總投資約134億元,可增加70260個學位的50所新建、87所維修提升學校建設項目,並將於2020年8月全部建成投用,進一步保障區內群眾的入學需求。

有了學校,如何解決教育一體化、均衡化發展問題?2019年8月28日,高新區發布《西安高新區“名校+”工程實施方案》,採取“一長多校”和“結對提升”兩種模式,科學認定“名校”和“+校”,結對組建“名校+”,努力實現區域內學校“名校+”工程全覆蓋。隨即在9月的開學季,高新第一學校——東大中心學校“名校+”教育聯合體等多個“名校+”教聯體挂牌成立,“名校+”全覆蓋在高新區正式落地。

“三年建成教育強市建設先行示范區!”就在群眾為高新區改擴建學校、實施“名校+”點贊喝彩的同時,高新區又印發了《實施“1346 計劃”爭當教育強市建設先行示范區行動方案》,力爭在2019—2021年,通過黨建引領、基礎設施建設、教師隊伍提升、均衡發展推進、品牌特色打造、管理改革創新六大工程,全面推進教育基礎改善、均衡發展和品質提升。

“西安高新區對教育的重視令人感動,以后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新區的優質教育資源了。”現今,提及高新教育,不少學生家長都由衷地發出這樣的贊嘆。

提升城市品質 把民生工程建到群眾心坎上

“過去一年,身邊變化最大的是什麼?”這個問題讓西安高新區的居民來回答,想必不少人會說:“環境越來越美、設施越來越齊全、高新區越來越時尚……”

在過去的2019年,高新區以高起點規劃、高強度投入、高標准建設、高效能管理、高水平保護為標准,在城市規劃指引下,結合產業發展促進城市功能完善,全力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產城融合的綠色生態首善區,把民生工程建到了群眾心坎上。

走進西安高新區,目之所及皆是花紅柳綠,郁郁蔥蔥,令人美不勝收。按照“綠色之城、花園之城、生態之城”的目標,高新區以新建綠道及公園綠地廣場為骨架,以道路街角綠地為載體,完成太白南路與木塔A路街角口袋公園、紫薇田園都市街角口袋公園、高科尚都東側口袋公園、天谷六路北側街角綠地廣場以及天谷六路南側街角綠地廣場等多處公園綠地的建設,群眾身心健康和日常休閑在這裡得到滿足。

2019年,高新區建成灃河梁家灘運動公園,並於當年10月1日正式開放﹔集水廊道、景觀道、運動綠道、文化廊道等功能於一體的國際級復合生態綠廊——灃惠綠道建成並舉辦第三屆高新城市跑……不管是散步、跑步或是運動,或是在綠道旁的城市驛站小憩一會,都能讓群眾有不一樣的體驗﹔首創奧特萊斯、益田·假日裡、7-ELEVEn等商超陸續開業,群眾出了小區就能看電影、逛商城、泡書店的夢想已然實現。

醫療衛生是保障改善民生的有力抓手。隨著國際康復醫學中心科研項目的建設完工、國際醫學中心項目的投入運營、楓林綠洲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投用……高新區醫療衛生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醫療資源的統籌規劃不斷完善,在全力打造15分鐘醫療服務圈的進程中,越來越多的優質醫療資源開始向鄉村覆蓋,上下聯動、銜接互補、城鄉一體的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已成為指日可待的現實。

完善路網布局 公交通到鎮街群眾家門口

托管12個鎮街以后,高新區規劃面積達到1079平方公裡。為加快推進城鄉一體發展,打造更完善、更便捷的交通路網體系,打通“斷頭路”、建設“四好農村路”就成為西安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2018年8月26日,高新區吹響打通斷頭路攻堅戰的沖鋒號。“科技六路貫通通車、高新路南延伸段貫通通車……”短短數月的奮戰后捷報頻傳,打通138條斷頭路、改造4座危橋如期完成任務,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一條條通往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一座座百姓的連心橋,體現出高新鐵軍的勇氣和擔當,以及全力破解區域發展和人民生活難題的信心和決心。

2019年9月29日,高新區又啟動了總投資88億元的電力設施及交通基礎配套項目。其中,交通基礎配套項目投資約62.9億元,包括總長165公裡涉及秦渡、草堂等9個鎮(街)44個行政村的117條“四好農村路”和總長55.2公裡,涉及44條道路、1條管網改造、9座新建橋梁及1座維修加固橋梁的市政道路新建項目。

路網建設如火如荼,公交車開到家門口的夢想也近在眼前。過去的2019年,高新區11條“村村通公交”線路肩負使命、踏上征程,外出、回家在家門口就能上下車的出行方式,引起鎮街群眾齊聲點贊。“一條條馬路寬又平,坐上公交好出行。”在不久的將來,高新區還將陸續開通10條城鄉客運線路,確保區內行政村500米站點覆蓋率100%。

天藍水綠山青 區域生態環境日益改善

天藍了,水清了,空氣清新了,生活愜意了……這是高新區居民對近幾年生態環境變化的直接感受。

2019年,高新區空氣優良天數達到262天,較上年增加38天,PM2.5濃度下降10%。這份優異的成績,高新區是如何做到的呢?

據了解,過去的一年,高新區全力打好“青山、藍天、碧水、淨土”四場保衛戰,叫響做實“生態環境就是最大的民生、最大的招商資源、最大的政績”,著力打造“綠色高新、花園高新、生態高新”,不斷加強空氣質量、水生態環境、秦嶺生態環境等工作,實施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全力將高新區打造成生態環境首善區。

2019年,高新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挂牌成立了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綜合執法局,構建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三級監管網格,“智慧秦保”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堅持“鐵腕鐵規”治理,空氣優良天數達到262天、較上年增加38天、PM2.5濃度下降10%。同時,高新區還深入開展城鄉人居環境整治,大力推進戶廁改造,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水邊、雲上、林間”三大生態廊道加速建設,新增綠地面積 83.4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 48%。

“高新之美,美在依山傍水。”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這一年,高新區科學謀劃,合力攻堅,全面打響碧水保衛戰,深入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整治工程。截污減排治污水、“一河一策”保清水、河湖連通引活水、河長湖長管住水……西安高新區打出系列“組合拳”,全面提升區內河湖水質,扎實推動水生態環境不斷向好。

灃河、潏河、氵皂河、太平河等高新區主要河流出區斷面水質均達到Ⅳ類,全區歷史性剿滅Ⅴ類和劣Ⅴ類水,河流水質有了明顯改善。“水清、河暢、堤固、岸綠、景美”目標正在逐一實現,藍天白雲,綠水青山,已成為高新區的“標配”。

發達的科技產業、宜人的生態環境、優良的城市品質……現今,高新區已成為最具活力創新、最富魅力、民生幸福感最強的地區之一,在這片宜業宜居的創新沃土上,經濟提速,民生開花,首善區碩果惠及千萬家,甜蜜的笑容綻放在更多群眾臉上。未來,高新區將持續為人民群眾打造更舒適的居住條件和更優美的人居環境,用奮斗發聲、用實踐作答,書寫出更有溫度和厚度的民生答卷和發展篇章。(當地供稿 於秋瑾)

(責編:李志強、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