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區兩硬科技企業 攜手創新助力中國航天夢想

2020年06月16日09:07  
 

2020年5月8日13時49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順利返回地面,標志著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任務圓滿成功。此次載人飛船任務開展了一系列具有國內外影響的創新技術驗証,其中世界首個基於金屬3D打印技術制造的立方星部署器COSPOD-3D尤其引人關注。

“星眾空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是去年入駐高新區的,負責此次飛行任務立方星部署器的設計,高新區內企業西安鉑力特增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以金屬3D打印技術完成部署器的制造。西安高新區的硬科技實力可見一斑。”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星眾空間西安分公司總經理薛國糧說。

強強聯手 在太空展示高新區硬科技實力

據薛國糧介紹,此次試驗是由“胖五”家族新成員長征五號B火箭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在5月5日18時,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5月8日,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船飛行試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立方星部署器是我們公司的主要產品之一,以10cm×10cm×10cm為一個基本單元,稱為 “1U”,作用是攜帶著立衛星,到達指定軌道后進行釋放。此次搭載發射的是一個3U的部署器。由於空間環境非常惡劣,對材料的性能和加工工藝都有極高的要求。所以我們與鉑力特合作,採取金屬3D打印技術,更能滿足上述環境要求。”薛國糧說。

在太空中精准完成釋放衛星的動作,部署器的組裝精度要非常高,以傳統加工方法來加工零部件,不僅周期長,而且裝配難度大。相比之下,3D打印技術在機械性能、制造效率、制造精度、結構復雜性等方面具有很大優勢。

從國際航天發展的趨勢上來看,3D打印技術在航天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包括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歐洲航天局(ESA)、俄羅斯航天局(RKA)在內的許多國家航天局都在探索3D打印技術在航天領域的應用。而我國在衛星結構、衛星推進系統等方面已經開始使用3D打印技術。

星眾空間在設計部署器時,將傳統衛星結構設計方法與3D打印技術相結合,提高結構強度、重量為傳統方法的一半、總體部件數量減少到6個,整機一階振型明顯改善的良好效果。更輕、更大的部署器,既可滿足國際標准3U立方星的發射與部署,還可以滿足部分增大版3U立方星的應用﹔同時還具有多星部署接口,實現一箭百星的部署能力﹔更安全與易用,分離過程無火工品與多余分離物,分離沖擊小、精度高﹔使用更方便,使用記憶合金解鎖,在地面可以方便地進行開門實驗﹔接口簡單、可靠性提高。

薛國糧說,經搭載驗証,星眾系列立方星部署器的功能、結構強度與適用性都得到了驗証。應用3D打印技術,不僅降低了航天任務成本,同時提升了航天器設計與制造技術水平,為今后航天設計提供了更多的創新思路和可能性。而這枚部署器的設計制造都是由高新區內企業完成,充分展示出西安高新區的硬科技實力。

迎難而上 緊抓中國商業航天發展機遇

近年來,一大批民營企業進入火箭研發、衛星制造、數據應用等商業航天領域,推動了商業航天在中國的蓬勃起步,航天的科學、技術、成果也正在與更多傳統行業結合,從而大大地拓展了航天的商業市場。

“其實,目前來看,商業航天仍然是投入期,收益並不高。但相信隨著市場逐步的規范與擴大,會相應出現分化,領軍企業的出現是必然的。就要拼技術、拼資金、拼服務。”在談到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時,薛國糧道出行業的現狀。

“我們是一家國際化的商業航天公司,主要開展衛星平台及部組件研制、衛星發射服務和衛星數據應用等業務。”薛國糧這樣總結公司的定位與服務。

我們的目標是“國際一流的微納衛星創新技術研制和發射服務提供商”,薛國糧對公司的發展目標信心十足,“衛星服務雖然看上去離老百姓的生活很遠,其實不然,衛星服務在城市建設、道路優化、污染觀測、物聯網、通訊等方面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隨著商用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國際化合作的日益深入,中國的商業航天遲早會有爆發式增長,星眾空間也將以自己的實力,奮力爭取佔據應有的位置,實現公司的發展目標。”

扎根沃土 優質環境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做航天一定要認真。”薛國糧將多年從事航天工程的經驗概括為一句話。嚴謹認真的作風貫穿於星眾空間的各個方面,所以,當公司尋找辦公場所時,他也是在反復篩選與對比之后,最終選擇了嘉會坊。

“創新大廈、海歸樓等地方,我都去看了,我們的辦公場所需要一個萬級潔淨室,綜合各個方面的要求,最終我們選擇了現在這個地方。”薛國糧對嘉會坊的環境非常滿意,“這裡創新氣氛濃,我們做設計的,也不能總是坐著搞科研,也需要一個能夠提供創新思維的空間。另外,嘉會坊的科技創新活動非常多,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交流與學習平台。”

此外,高新區對於初創企業的各項政策與相關的培訓也是吸引薛國糧的一個重要因素。“創業園的服務非常到位,會給我們及時推送相關的政策,對於項目申報也是全流程的輔導,讓我們省了很多時間。”薛國糧表示,他要多參與培訓,積極與區內企業進行互動,發現更多創新機遇。

“要善於從眼前的危機和挑戰中搶抓和創造機遇,不斷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新產品,創造新的更大業績,邁上新的台階。這讓我們創新發展的動力更足,我們會在高新區扎根下去,為高新區的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薛國糧堅定地說。(王晴垣 孫挺)

(責編:李志強、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