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

“博士支書”和他的田園綜合體事業

本報記者 陸晟 通訊員 李昇

2020年06月04日08:26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博士支書”和他的田園綜合體事業

五月二十六日,杜軍渭(左一)到貧困戶季道軍家中,了解季道軍家的產業發展情況,並幫助他的孫子解決學習上的問題。圖為杜軍渭和季道軍的孫子一起玩耍。 本報記者 陸晟攝

5月24日,杜軍渭早早醒來,清點完小龍蝦的外包裝盒,給前來從事包裝工作的貧困群眾說清注意事項后,便來到梅坡村田園綜合體示范基地,查看小龍蝦、禾花魚的生長情況。

“剛開始過來有些不習慣,主要是語言不通。”杜軍渭一邊查看示范基地水裡的含氧量,一邊說,“現在已經融入這裡了,基本每天都要到貧困戶家裡、示范基地現場看一看。”

2019年8月,杜軍渭從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畢業后,選擇在陝西做選調生。工作第一站,他就被派到鎮巴縣赤南鎮梅坡村挂職村黨支部副書記。對於家在關中的杜軍渭來說,想干好工作,首先要解決語言不通的問題。

“一定要學會鎮巴方言!”杜軍渭暗下決心。到崗第二天,他便開始走村入戶,將村民常用的方言和普通話對應寫在本上,沒事就練,同時畫出貧困戶居住地點的路線圖,逐戶標上家庭狀況、產業計劃等基本信息,晚上加班加點進行熟悉。不到兩周,他挨個兒走訪50余戶貧困戶,對他們的情況了然於心,交流起來基本沒有了障礙。

“我文化程度不高,兒子兒媳在外務工,多虧了小杜,幫我規劃發展產業、申請醫療補助。咱村的這個‘博士支書’了不起!”提到杜軍渭,53歲的貧困群眾季道軍豎起大拇指。

來到梅坡村一段時間后,杜軍渭對村情戶情和產業現狀逐漸熟悉。了解到禾花魚產業由於前期缺乏穩定的技術支持,加上2019年夏季多雨導致產量不高、帶貧效果一般的情況后,他便有了建設田園綜合體的想法。

為此,他專程到湖北荊州中國水產科學院,經過實地考察和座談交流,初步確定“在養殖禾花魚的基礎上,引進小龍蝦和甲魚,與水稻共作共養”的發展思路。

“杜軍渭平時話不多,很安靜的一個人,一說起田園綜合體項目就來勁。”鎮巴縣委宣傳部派駐梅坡村的第一書記華新圃說。

發展思路確定后,杜軍渭向省發展改革委扶貧團及縣鎮領導多次匯報,並結合梅坡村實際情況,起草了梅坡田園綜合體項目資料。最終,這種秦巴山區特有的溫帶雙水雙綠生態農業示范園,得到了省縣鎮三級的大力支持,爭取上級資金300余萬元。

“杜博士基本天天要到田裡來。基地裡的魚蝦越來越多,他也被晒得越來越黑。”住在示范基地旁邊的村民周白發笑著說。

2020年年初,梅坡村完成20畝水稻田改造,水草、蝦苗、魚苗等物資准備就緒,田園綜合體建設正式啟動。杜軍渭充分利用自身專業知識,將現代化智慧農業引入示范基地,通過物聯網、智能控制技術實時監測水裡的含氧量、pH值、水溫和投料量等,一舉改變了以前“憑經驗吃飯、靠氣候養殖”的情況。

“這個‘博士支書’實在,大家信得過。今年我們都准備加入田園綜合體產業!”村民代表大會上,大家伙兒信心滿滿、干勁十足。

目前,梅坡村“魚稻共作、魚蝦共作、魚鱉共作”的田園綜合體已初具規模,建成“稻魚、稻蝦、稻鱉”示范基地3個,種植水稻20畝,投放禾花魚1萬尾、小龍蝦1000斤。梅坡大米從原先的每斤2元,上漲到每斤5元,大米每畝增收約1800元。示范基地預計年產值可達20余萬元,帶動貧困戶50余戶。

駐村以來,杜軍渭以村為家,常常在村裡一待就是一兩個月,村民們經常開玩笑:“咱們的‘博士支書’還沒成家,咱村就是他的家!”

記者手記

讓農業生產不再“看天收”

陸晟

脫貧攻堅戰打響之前,鎮巴縣赤南鎮梅坡村老百姓的主要收入來源是種糧食和零散畜禽養殖。后來,梅坡村陸續引進一些諸如禾花魚養殖之類的產業,但“憑經驗吃飯、靠氣候養殖”的狀況導致產業發展效果不甚理想。

駐村干部的到來,給梅坡村帶來了新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思路,為梅坡村的發展注入思想“活水”,改變了梅坡村的面貌。

用含氧量、pH值、水溫等可控的技術指標,代替相對難以量化的經驗、天氣,直接影響水產養殖的品質和產量﹔用統籌全局的田園綜合體規劃,代替零散的個人養殖。杜軍渭用這樣的方式盤活了梅坡村的水產養殖,建立了田園綜合體,也讓體系化、規范化、技術化的產業發展理念,扎根在更多梅坡村群眾心裡。

當越來越多的農民懂得運用技術去改良生產,用規劃去統籌產業,我們的農業就會向現代化邁進一大步。

(責編:左瑞、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