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北京6月1日電 (記者張夢然)形成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小行星撞擊,曾對地球環境帶來毀滅性影響。近日《自然·通訊》雜志發表的一項行星科學研究中,英國科學家確定了希克蘇魯伯隕石的撞擊軌跡,認為墨西哥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是由一次較大傾角(與水平面夾角45°—60°)的小行星撞擊造成的。
造成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小行星撞擊事件,發生在約在6600萬年前。據科學家推測,這一撞擊足以引發大海嘯、地震和火山爆發,撞擊之后大量灰塵進入大氣層,完全遮蔽了陽光,以至於改變了當時的全球氣候。普遍認為,這一毀滅性影響與同時期發生的物種大滅絕事件有關。不過,關於該事件的撞擊軌跡一直以來仍然存在較大爭議。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科學家格裡斯·柯林斯及其同事,此次利用一個最新模型詳細模擬了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形成,以確定小行星飛來的方向和撞擊角度。他們利用3D數值模擬分析了4種不同的撞擊角度:90°、60°、45°、30°。基於這些數據和地球物理觀測結果,研究團隊認為,該隕石坑是由來自東北方向的一次傾角較大的撞擊造成的——其與水平面夾角在45°—60°之間。
研究人員指出,這一撞擊角度使得隕石坑的拋射物質幾乎呈對稱分布,撞擊物每單位質量釋放的會導致氣候變化的氣體也多於另外幾種測試情景。
希克蘇魯伯隕石坑遺跡聞名於世,也曾經是地球上最大的隕石坑。該隕石坑平均直徑達180公裡,造成坑洞的隕石直徑至少10公裡,在撞擊后完全蒸發,並釋出了相當於90多萬億噸TNT炸藥的能量,而隨后灰塵雲在全球沉降后,甚至還形成銥含量極高的黏土地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