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銀竹節銅熏爐的“仙山”想象

本報記者 王梓萌

2020年05月29日07:55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鎏金銀竹節銅熏爐的“仙山”想象

鎏金銀竹節銅熏爐局部。

一位游客在拍鎏金銀竹節銅熏爐。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展示文創產品“鎏金銀竹節銅熏爐”公交卡。 本版照片均為本報記者 張家禎攝

它出生於漢武盛世,曾見証歷史的燦爛輝煌﹔

它通體鎏金,局部鎏銀,精雕細鏤共有九條龍裝點其間,是一件至為罕見的藝術精品﹔

它的爐蓋形似多層山巒,雲霧縹緲,再加以金銀勾勒,宛如一幅秀美的山景。青煙裊裊飄出,繚繞爐體,造成了一種山景朦朧、群山靈動的效果,仿佛是傳說中的海上“博山”。

它就是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鎏金銀竹節銅熏爐。熏爐是古人用來焚燒香料的用具,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品香、制香,是一種生活美學和哲思。博山爐工藝精美、華麗多姿,是熏爐中最為獨特的一支。李白詩雲:“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而鎏金銀竹節銅熏爐,堪稱是最精湛的博山爐之一。

鎏金銀竹節銅熏爐

年齡:2000余歲

職稱:國家一級文物

出生時間:西漢

籍貫:陝西省咸陽市興平縣(今興平市)

戶籍登記時間:1981年

現住址:陝西歷史博物館

5月23日,記者走進陝西歷史博物館。一進第二展廳便看到4個獨立櫃陳列在大廳中央,在其中的一個櫃中,鎏金銀竹節銅熏爐正筆直矗立,靜靜等候著游客前來觀賞。

從造型上看,鎏金銀竹節銅熏爐通體鎏金,局部鎏銀,熏爐的爐蓋看起來有一種重巒疊嶂的感覺,而這就是傳說中海上的仙山——博山的象征。鎏金銀竹節銅熏爐作為典型的博山爐造型,外觀精致獨特,整體造型挺拔秀美、高貴典雅。從工藝上看,熏爐既有透雕、浮雕,又有鎏金、鎏銀等工藝,線條流暢,顏色層次豐富,工藝高超精湛,是一件罕見的藝術精品,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1 西漢熏爐“沉睡”千年風採依舊

1981年5月,陝西省咸陽市興平縣(今興平市)西吳公社豆馬大隊的社員們積極響應國家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的號召,來到村子以北高干渠旁邊的麥田裡平整土地。當他們揮舞著鐵鍬干得熱火朝天時,突然“哐啷”一聲響,土裡露出了一塊金黃色的東西。隨后,他們連夜跑去茂陵博物館報告了情況。

第二天一大早,考古隊進入麥田,專家將泥土挖開,很快就從50厘米深的土裡挖出了一匹金燦燦的大號駿馬。緊接著,他們挖出了一個深3.2米,面積5.63平方米的方形土坑。經清理,該土坑出土了包括鎏金虎鎮、銅提鏈暖爐等在內的各類器物共236件,震驚考古界的鎏金銀竹節銅熏爐也隨之出世。它們造型精美,工藝精巧,歷經千年依舊熠熠生輝。

鎏金銀竹節銅熏爐高58厘米,底徑13.3厘米,口徑9厘米,重2.57千克。爐體由爐底、爐柄、爐身分鑄鉚合而成,共有九條蟠龍裝點其間。自下而上觀察,爐底透雕兩條蟠龍,昂首張口咬住爐柄,龍身滿飾鎏金細紋鱗甲﹔爐柄呈竹節狀,分五節,節上巧妙刻畫著婀娜的枝杈、迎風搖曳的竹葉。爐柄上端鑄有三條形象生動、造型奇妙的蟠龍,形成三角形,將熏爐托起﹔爐身的下腹部雕刻有蟠龍紋,上腹部浮雕四條龍,張口嘶鳴,側頭回望,在洶涌的波濤中若隱若現。爐身最上端,透雕層巒疊嶂,可以想象,把爐蓋揭開放以香料,點燃香料之后,當香煙順著縫隙裊裊升起,繚繞爐體,一種山景朦朧、群山靈動的仙境效果便會浮現眼前。

西漢至今已有2000多年,很難想象,這件熏爐出土之時仍然色彩鮮明,富麗華貴,這其中的奧秘究竟是什麼?陝西歷史博物館藏品管理部主任賀達炘告訴記者:“亮麗的色彩得益於運用在熏爐之上的鎏金鎏銀工藝。具體來說,鎏金鎏銀工藝在當時是一項比較復雜的技術,它需要將金和水銀合成‘金汞劑’,涂在銅器表面,再通過加熱使水銀蒸發,黃金便能附著在銅器上不易脫落。整個過程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鎏很多遍,每次在銅器表面鎏上一層薄薄的黃金,一層一層小心地鎏上去,在黃金達到一定的厚度時,銅器表面便會呈現出金光閃閃的裝飾效果。”

2 千年熏爐造型精巧寓意祥和

通觀下來,鎏金銀竹節銅熏爐整體精美非凡,集多種吉祥圖案於一身,盡顯皇家氣象。

在鎏金銀竹節銅熏爐上,可以看到最鮮明的裝飾元素就是“山”。“山”在我國古代的政治語境中一直是天命、神權的象征,這源於歷代帝王於高山之上舉行的祭祀儀式。據史料記載,漢武帝先后七次祭祀泰山,並五次行封禪之禮,程序紛繁多樣的儀式往往要持續數日。由於漢武帝對神仙思想的推崇,使得兩漢社會從皇室貴族到黎民百姓均對神仙世界充滿了興趣和向往。

“博山圖案是漢人觀念中仙山、仙境的生動體現。人們將這種圖案元素巧妙地運用在熏爐的造型設計當中,裊裊升騰的青煙仿佛海面上升起的霧氣,博山形的熏爐在煙霧的襯托下更顯得瑰麗神秘,給人以無限遐想,激發起人們長生不老、羽化升仙的強烈願望。”賀達炘說。

除了“山”這個典型意象之外,鎏金銀竹節銅熏爐上“龍” 的裝飾元素也體現出熏爐的皇家背景。整個熏爐上共鑄有九條龍,它們位置不同,形態各異,使“龍”這一想象中的動物彰顯出非凡的皇家氣韻。同時,熏爐上的龍不光起到了裝飾作用,還巧妙地成為熏爐構件的一部分,在爐底、爐柄和爐身之間自然過渡銜接,渾然天成,削弱了厚重的爐底和爐身與細長的爐柄之間的強烈對比,使熏爐同時具備了精致纖巧和端庄大氣的特質。

值得注意的是,鎏金銀竹節銅熏爐的爐柄為擬物的竹子形象,共分五節,竹節上還雕刻著精美的竹葉。竹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有著超出其物質本身的豐富內涵,被看作是君子樹德修身、立德立志的典范。《詩經·衛風·淇奧》中就以“瞻彼淇奧,綠竹猗猗”開篇,來比興君子的品德和才學。漢賦和漢樂府中也不乏以竹詠志的詞句。應當說,在漢武帝完成思想統一、宣揚教化的進程中,竹的意象是儒家思想樂於使用的主題。

3 爐身神秘銘文揭開身世之謎

鎏金銀竹節銅熏爐被譽為“國寶級文物”,蘊含著深厚的歷史研究價值。2000多年前的工匠們將這件熏爐制作得如此奇巧,令人拍手叫絕,而在漢代,這樣華貴高雅的器物絕不可能是普通人可以擁有的。它的造型很獨特,九條龍,五節竹,“九五”在古代是皇帝之位的代指,難道這件器物真的是皇家之物嗎?

賀達炘表示,專家在熏爐的爐口外側和底座圈足外側都發現了銘文。其中,“內者未央尚臥”六個字証明了它的身世。“內者”即保管者,“未央”是西漢皇宮未央宮的簡稱,未央宮則是皇帝處理政務和居住的一座大型宮苑。“尚臥”是宮內官名,負責管理皇帝的寢臥事宜。根據銘文得知,這件熏爐由未央宮負責管理皇帝的寢臥事宜的官員保管。此外,專家從與鎏金銀竹節銅熏爐同時出土的其他銅器上發現了“陽信家”的銘文字樣,故推測熏爐應是漢武帝賜給他的姐姐陽信長公主及其丈夫大將軍衛青的賞物。

據史料記載,陽信公主先嫁曹壽,后改嫁夏侯頗,最后與抗擊匈奴的一代名將衛青成親。陽信公主在去世前,要求與衛青合葬,但西漢的制度不允許,隻能退而求其次合葬不同穴。最終,衛青和陽信公主都葬在茂陵,兩人的墓相距不遠。傳奇將領和公主令人動容的愛情故事也成為一段佳話,流傳至今。

曾經昂首挺立在未央宮的鎏金銀竹節銅熏爐,如今靜靜地佇立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它光彩照人,美麗奪目,閃爍著璀璨的歲月流光。即使隔著展櫃的玻璃,也能看到熏爐上點綴的金銀兩色與青銅內質呈現出的不同光澤相映相托,將器物上的圖案、銘文襯托得格外高雅瑰麗,吸引著館內游人紛紛停駐在它的面前,凝望它,欣賞它,贊美它。

歲月流轉,熏爐不語,一次偶然的發現,使凝固千年的歷史再次復蘇和鮮活。2000多年前那香氣繚繞的時光雖一去不復返,但人們仍能從鎏金銀竹節銅熏爐上領略到漢代精湛的工藝技術和獨特的審美情趣。

記者手記

博山爐:臥看仙崖雲海間

王梓萌

站在鎏金銀竹節銅熏爐前,我在驚嘆其精巧工藝的同時,也不禁陷入了沉思。作為博山爐最具代表的精品之一,它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它的背后到底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眾所周知,在傳統香文化中,博山爐並不令人陌生。無論是宋代詞人晏殊的“博山爐暖泛濃香。泛濃香,為壽百千長”,還是溫庭筠的“隻應春惜別,留與博山爐”,都與博山爐這類傳統熏爐有著密切關聯。

博山爐又叫博山香爐,是一類造型特殊的熏爐,主要流行於漢晉時期,常見的博山爐多為青銅器或陶器。其實,西漢墓中出土的博山爐並不稀奇。據史料記載,中國自古就有熏香習俗。遠古先民在燃燒柴草的過程中,發現了香草、香木的功效,於是便有意識地將其放在火中燒熏,以淨化空氣,改善生活環境。隨著熏香習俗傳承與流播,熏香文化得以發展,熏香器具也應運而生。

博山爐的爐體往往呈青銅器中的豆形,上有蓋,蓋高而尖,鏤空,呈山形,山形重疊,其間雕有飛禽走獸。在工匠們的一番精雕細琢下,小小的熏爐被修飾成一方神秘的天地。當博山爐腹內燃燒香料時,煙氣從鏤空的山形中飄出,仿佛仙氣繚繞,給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覺。在山麓的雲煙縹緲中,山頂的石頭似乎也運動起來,變得影影綽綽,不再清晰……環顧爐蓋,仙人的形象沒有出現,但是祥瑞氣氛已流露無遺。此時的博山爐也不再是熏爐,而是視覺與氣味共同塑造出的超凡場景——微縮的海上仙山。

兩漢時期,社會穩定,民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熏爐的風格也逐步趨向統一。博山爐出現在西漢時期,與當時燃香原料的變化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演進密切相關。此前,人們通常使用茅香,即將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爐中直接點燃,雖然香氣馥郁,但煙火氣很大。直到西漢武帝時,南海地區的龍腦香、蘇合香開始傳入中土,將香料混合而制成的香球或香餅開始出現。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溫將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濃厚,煙火氣又不大,因此,形態各異、巧奪天工的博山爐也從側面反映出西漢文化的蓬勃發展。

由於博山爐設計特別,爐蓋更是經過特殊設計而成,因此,它並不像一般的爐,香煙是直接向上,而其出煙孔是利用山勢的層層交疊,多開在曲折隱蔽之處,平視時不見其孔隙,熏煙之時煙會環繞在爐蓋的周圍,之后再裊裊上升,如同身處仙境。而這也形成了賞香的另一種形式:觀煙。

鎏金銀竹節銅熏爐作為漢代博山爐當中的經典之作,是多少能工巧匠在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大發展的背景下,結合精湛的技藝與奇妙的構思制作而成的。據史料記載,漢朝經過西漢初年休養生息的不斷積累,終於在漢武帝之時一掃漢朝建立之初積貧積弱的局面,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穩定的政治局面和發達的社會經濟為這一時期思想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鎏金銀竹節銅熏爐不僅僅是漢代思想文化藝術的結晶與典范,更是具有極高歷史研究價值的中華文明瑰寶。2000多年前的匠人為了制作出這樣一件精美的器具嘔心瀝血、潛心研究,這不正是我們現在苦苦追求的工匠精神嗎?

(責編:左瑞、谷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