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大增 中醫藥出海仍存准入困局

記者 梁倩 

2020年04月15日08:29  來源:經濟參考報
 
原標題:需求大增 中醫藥出海仍存准入困局

  “南美洲疫情來勢凶猛傳播迅速,核酸檢驗設備供不應求,中醫中藥不允許進口,醫療機構不能及時跟進,在這種情況下有何治療、預防的建議?”日前,由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針灸學會主辦的“國際抗疫專家大講堂”系列講座上,巴西的針聯副主席惠青向主講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提出問題。

  這個問題實際上也真實地反映了目前中醫藥在海外發展的困境。一方面是全球疫情形勢嚴峻,另一方面,在我國抗疫中有效性已被証明的中醫藥盡管在海外部分地區受到歡迎,但在臨床應用中卻步履維艱,中醫藥出海仍面臨准入困境。

  中醫藥抗疫有良方

  自疫情發生以來,在尚未有特效西藥和疫苗的情況下,中醫藥憑借歷史上對付瘟疫的扶正祛邪治則和辨証論治方法,參與防控救治全過程,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在中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醫藥,佔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醫藥,佔90.6%。臨床療效觀察顯示,中醫藥總有效率達到了90%以上。

  國家衛健委先后印發的七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中也明確積極發揮中醫藥作用。比如,針對輕症患者的“江夏方艙模式”,有效實現“已病防變”,無一例轉為重症﹔針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有效實現“截斷扭轉”,最大程度上減少了病亡。

  仝小林坦言,在疫情初期,武漢當地大量患者積壓,門診量增大,很多患者得不到治療,這些患者后期有可能轉為重症。

  “那時患者搶救幾率小,救治成本大。”仝小林說,針對這種情況,武漢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醫療救治組發出通知在武漢大面積地發放中藥,即武漢抗疫中藥協定方,也叫1號方,這個藥方含主方與根據不同症狀進行調整的九個加減方。

  仝小林表示,中藥的發放使端口前移,重心前移,把疫情防控到社區這第一道關口,在疫情控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截至3月13日,累計在武昌區、東西湖區等幾個區市共發放70多萬副中藥,累計5萬多人份。

  事實上,除了預防方之外,日前仝小林所帶團隊也披露,通過對照組比對研究,治療新冠肺炎,從輕症、重症/危重症到康復期,中醫藥全過程起效。

  中醫藥出海需求大增

  在我國的疫情防控過程中,中醫藥成為一大亮點。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余艷紅在此前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中醫藥能夠有效緩解症狀,能夠減少輕症、普通型向重症發展,能夠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能夠促進恢復期人群機體康復。

  尤其是以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血必淨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宣肺敗毒方等有明顯療效的“三藥三方”為代表的一批有效方藥被証明療效顯著。

  余艷紅表示,有事實証明,中國使用的治療方案是正確的,中國願意為各國提供中醫藥支援,以及專家答疑等幫助,目前中國已經向意大利在內的多個國家提供了中醫藥幫助。

  我國中西醫結合的抗疫經驗也被海外不少國家推崇。據介紹,目前中國最新版本的新冠肺炎中醫藥診療方案已翻譯成英文,在國家中醫藥局官網新媒體上全文公開,並且主動跟有需求的國家和地區互相分享。

  業內人士表示,從現在的形勢發展來看,中醫藥在對抗擊新冠肺炎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愈來愈受到海外的認可。疫情為中醫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

  在海外社交媒體上,多國網友紛紛表達了對中醫藥的期待與信任。美國、意大利、荷蘭、英國、匈牙利等多國中醫藥診所的問診人數大增,診所的中藥飲片和配方顆粒更是銷量翻番。

  受疫情影響,目前美國等海外多地對板藍根顆粒的需求量飆升,部分藥店出現缺貨。以嶺藥業的連花清瘟已出口到加拿大、羅馬尼亞、印度尼西亞、莫桑比克、巴西等地。以嶺藥業一季度業績大幅增長。香雪制藥董事長王永輝透露,公司抗病毒類產品出口額較以往增加了十倍以上。

  中醫藥在海外仍面臨准入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中醫藥在海外受歡迎程度大增,但中醫藥在海外進入醫院的臨床救治,仍存在較大阻力。

  中國赴意大利抗疫醫療專家組成員、浙江省中醫院副院長楊珺超表示,雖然意大利同行對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非常感興趣,但中藥在意大利要真正進入臨床治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專家組帶去的中藥僅應用於當地華人華僑的救治。

  法國時空針灸學院主任朱勉生也表示,由於受當地醫療法規管制,目前在法國,中醫並不能在醫院參加治療。

  因中醫藥體系和西醫理論體系差異較大,中醫藥在西方主流醫藥市場一直未能被接受。甚至中成藥走出國門后,也隻能擺在保健品或者食品添加劑的貨架上,無法獲得藥品的身份。以歐盟市場為例,2004年,歐盟發布《傳統植物藥注冊程序指令》,要求在歐盟市場銷售的所有植物藥必須按照新法規注冊,得到上市許可后,才能夠繼續以草藥的身份銷售。

  有相關業內人士表示,這種情況,既有觀念文化差異影響,也有不同國家之間法律法規的限制。“就像我國有具體的藥品進入制度和規定一樣,海外各個國家也是如此,但由於各國標准不盡相同,且中醫藥理論科學實驗較難,很難通過他國的認定。例如2018年廣受美國民眾歡迎的川貝枇杷膏,在美國也並未獲得相關藥品批文。”

  “目前我國中藥出海難度依然很大。”上述人士坦言,雖然受疫情影響,海外中醫藥需求大增,但由於出口國的種種限制,各種中成藥、草藥、飲片進入他國難度並未降低,甚至部分藥品隻能通過行政性的捐贈途徑進入,實際臨床使用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楊珺超也表示,受制於意大利當地法律法規的限制,“中藥被歸在食品添加劑之類進行管理,需要更高層面的進一步溝通。”

  德國中醫師杜煦電也指出,德國醫藥法律尚未承認中醫藥的地位,新冠肺炎病人一般隻在隔離醫院與隔離病房接受治療,使用中醫藥必須經過治療醫生同意。

  對此,仝小林也坦言,雖然中國的重症監護室都可以使用中藥的注射劑,例如熱毒寧注射液,參附注射液、生脈注射液等,但國外是否能用還需探討。“這個問題很難,這涉及各個國家醫療法規、政策。”

  在業內人士看來,困難的關鍵之一就在於中醫藥缺乏能讓西方國家認可的統一科學標准。

  和西藥不同,中藥多屬復方,組成復雜,作用機理常常是幾味藥品協同作用的結果,其具體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機制並不明確、可控性較差,這是難以有驗証中藥的具體標准的原因,也是中藥難以通過外國藥品審批的原因所在。正因為此,中藥並不適應於西方的現代新藥研發評審系統,很難以藥品的身份獲得進入該國或地區醫院的通行証。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陳其廣表示,關於中醫藥“出海”,實際上首先要認識到文化差異、法規制度和利益歸屬這三個方面的因素,因為決定是否採用一種不同於現代西醫藥的治療方法時,決策者、執行者和受眾三方面都起作用。

  但也有業內人士表示,這是讓更多人士認識、認可中醫藥的好時機。過去中醫藥多為單人單方,很難做系統性試驗數據,但在我國此次疫情期間,通用方大量使用,中醫藥被証明有效率超過90%,因此中藥療效真正得到了科學、有效的驗証。

  事實上,已有多位海外中醫藥行業人士表示,希望此次對外抗疫援助多加強中醫藥救援。杜煦電表示,中國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中採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效果顯著,目前許多國家正在吸取相關經驗,要求中國派出這方面的專家,期待未來會有這方面的廣泛合作。

  西班牙中國針灸中心主任陳春信也指出,希望我國在與西方分享治療經驗、溝通和交流平台中多分享真實的有關中醫治療方面的信息,在未來可能派遣的醫療專家隊伍中多考慮中醫人員的配備。

(責編:任志慧、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