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既是國計也事關民生,如何讓自己的孩子享受到優質均衡的教育資源,一直以來都是家長們的“心病”。
2018年8月23日,西安市教育局在全市教育系統“名校+”工程行動計劃推進會上宣讀了《“名校+”工程行動計劃(2018-2021年)》和《2018年“名校+”教育聯合體名單》,確定新組建66個名校+聯合體,66所“名校”、81所“+校”通過四種管理模式“結對子”,這樣的創新改革為公辦教育均衡發展注入了活力。
在這樣的模式下,如何推動薄弱學校發展壯大,如何讓學生真正受益?近日,記者走進西安市多所新建、改建學校尋找答案。
什麼是“名校+”?
西安市第92中學於2016年開始拆遷改建提升,學生被遷往西安市大明宮中學過渡3年,加之地處道北,學校周邊發展較為緩慢,2019年學校僅招生41人,現有學生121名,升學率不到20%。記者看到,如今經過改建,該學校面貌煥然一新,硬件設施大有改觀。
西安市第92中學改建后的圖書館。鄒星 攝
“為彌補92中的辦學質量短板,目前由89中對92中進行托管,下一步將實行集團化辦學,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統一調配干部教師,實現招生、教學管理、教師績效發放與89中同步。”西安市第92中學校長李義昌說。
據西安市新城區教育局局長李萌介紹,89中作為一所歷史悠久、辦學實力雄厚的省級示范高中,為了充分發揮名校優質教育資源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新城區將距離89中較近的薄弱學校92中、40中合並至89中初中部,進行分校區、分年級集中教學管理,做大做強89中初中部,有力承接民辦小升初搖號的招生壓力。同時,將基礎較好的30中、38中、43中納入89中教育集團,組建“學校聯盟” 共促發展,為學生提供充足優質的公辦初中學位。
近年來,西安市教育局不斷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大力實施“名校+”工程。將理念先進、管理科學、師資雄厚、質量一流的“名校”與發展潛力、提升空間大的 “+校”結合起來,組建一批“名校+”教育聯合體,通過運用“一長多校”、委托管理、兼並融合、結對提升“四種管理模式”,做到統籌組建“名校+”、改善辦學條件、配備管理團隊統、配置教師隊伍、開展教育教學、施行質量監測,提升更多普通學校,不斷縮小市域內城鄉、區縣和校際間辦學差距,形成“名校”引領“+校”快速發展的教育新格局。
據西安市教科所2019年3月首次發布的西安“名校+”工程調查大數據顯示,92.48%的受調查者認為聯合體內“+校”整體教育水平不同幅度提高﹔ 84.08%接受調查的“+校”管理者認為“名校+”工程執行有力,教育教學質量、管理水平與辦學水平提升速度最快,82.42%的子女在本校就讀的家長不同程度上肯定“+校”的進步。從調查結果來看,家長對“名校+”工程實施的效果是較為滿意,無論從學校方面還是從學生方面來衡量,家長都肯定了“名校+”工程實施的效果。
“名校+” 加的是什麼?
作為西安市一項重要的教育改革,名校+薄弱學校,加的究竟是什麼?理念、文化、管理還是教研?這些都無法回避一個嚴肅而又現實的困惑——教師。在深化“名校+”內涵發展的同時,應思考如何解決名校師資優而薄弱學校師資弱的問題。
《西安市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中明確提出,要切實增強“名校+”工程帶動效力。為市級“名校+”教育聯合體的中小學“名校”增加1名校級領導編制、5名管理人員和教師編制。每年市級單列專項資金500萬元,對“名校+”工程中工作突出的“名校”與“+校”的校長、管理人員及教師予以獎勵。
記者了解到,新城區依托教育集團啟動實施了教師“區管校聘”管理改革,制定《新城區教師“區管校聘”管理改革指導意見》,全面落實教職工“以區為主”管理體制,對公辦學校教師進行統籌管理和均衡配置,落實學校用人自主權,嚴格執行“三定一聘”要求,即定工作崗位、定工作量、定工作職責,全員競聘。並制定《中小學、幼兒園、職業學校績效工資增量發放辦法》,發揮激勵導向作用,激發辦學活力。
“‘區管校聘’和人員體制的改革打破了公辦學校機制體制的發展瓶頸。”西安市第89中學校長呂高願說,“這種變化賦予了校長辦學的自主權,在人員聘用上,學校可自主設置內設機構,自主選拔任用和管理中層干部,在分配體制上,過去教師隻能領固定工資,現在學校的人員工資除公辦學校教師已有待遇外,可增加部分績效工資,教師多勞就能多得,以此激勵教職工的積極性。”據了解,目前新城區5所學校已完成自主選撥任用中層干部試點。
3月30日是高三學生復課第一天,長安一中也有序步入復課階段。始建於1942年的長安區第一中學,位於西安城南風景秀麗的少陵原畔,1962年被列為陝西省重點中學,2011年創建為陝西省普通高中示范學校。目前學校共開設了59個教學班,有2630名學生,現有教職工254人,其中本科以上166人,碩士研究生71人,博士1人
“我們和長安區第一初級中學是教育聯合體,我本人也擔任+校的校長。”據趙根厚介紹,初中部是由原來的皇甫初中改擴建而成,在作為一中+校前,該校學生流失嚴重,自從去年兩校共建共生,皇甫初中變身長安一初后,首年就招收了200名學生,極大緩解了轄區內初中學生入學壓力。
“長安區第一初級中學在2018年共引進26名研究生學歷的年輕教師,但這些老師或多或少存在著教學經驗不足的問題。對此,我們發揮名校輻射帶動作用,用長安一中本校名師‘一對一’指導培訓‘+校’年輕教師,從而幫助他們快速成長”趙根厚說。
長安區第二初級中學初三語文老師白姣姣所居住的教師公寓。鄒星 攝
走進長安區第二初級中學白姣姣居住的教師公寓,房間整潔明亮,家具設施一應俱全。“去年從北京師范大學畢業后就來到這裡工作,學校不僅在生活上提供住房和餐飲,在工作上,也有經驗豐富的教師‘結對子’幫助我們備課,帶著我們學習、培訓,感覺自己提升的很快,希望未來能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白姣姣告訴記者。
長安區第二初級中學是長安區委區政府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化解城區入學難問題而設立的一所公辦初中,學校位於城南大道東側水磨村,佔地31900平方米(47.8畝),建筑面積15420平方米,可開設36個教學班,提供學位1800個。
長安區第二初級中學。
“作為省級示范高中長安二中的“+校”,我們通過學校建設高標准、發展目標高定位、隊伍建設高水准等方面,積極借鑒長安二中優質特色發展模式,努力將學校打造成“城區優質品牌初中”。長安區第二初中副校長楊戰輝介紹。
近三年,長安區結合教師隊伍建設的需要,通過高層次人才引進、進校園招聘,市級公開招聘、接受公費師范生等形式,共招聘各級各類教師1065人,其中碩士研究生155人、公費師范生165人,切實提升了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今年,我們計劃為全區中小學招聘302名教師,全力為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5所新開學校配足教師,切實解決薄弱學科和鄉村學校教師不足問題。”長安區教育局黨委委員胡岸靜說。
下一步,長安區將採取“一校一策、一人一策、以生招師、以師薦生”招聘策略,推行教師招聘專員制度,常態化宣傳招聘政策、推介就業生源信息和高層次人才,鼓勵已簽約畢業生動員同學、同鄉報名應聘。對凡是引進到的教育類人才,特別是偏遠學校引進人才,在工資待遇、職稱晉升、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多方面給予獎勵、激勵,不斷提高人才引進工作的競爭力和新引力。
《西安市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中還提出,要全面推進“名師+”“名校長+”工程,到2021年全市組建市級“名校長+”領航研修共同體100個﹔組建市級“名師+”研修共同體300個、區縣級500個、校級800個,切實促進全市中小學幼兒園城鄉、校際均衡發展。
“薄弱學校缺少高度引領,教研還是停留在傳統的聽評課等最基本的學習階段。”西安市慶安初級中學校長李冰表示。
慶安初級中學校長李冰正翔實介紹學校的辦學模式與理念。鄒星 攝
李冰是中學語文正高級教師,也是陝西師范大學教育碩士研究生合作導師。2019年11月8日,李冰帶領的研修團隊被西安市教育局正式確定為全市首批名師+研修共同體,團隊共有8人,由本校骨干教師和其他縣區薄弱學校的教學能手組成。據李冰介紹,團隊成員一直著眼推動西安學科專業發展為目標,力爭把學科教學改革、課題研究、利用網絡技術推廣教育教學成果,開發整合共享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等工作做實、做細、做出成效。
“‘名師+’研修共同體的作用就是讓我們身邊的薄弱學校在教育理念上有改變,教學思想上有提升,教育方法上有思考,讓薄弱學校一線教師對什麼是一節好課,好課應該怎樣上,達到什麼目標與要求,都有一個深度的認識和正確的理解。”李冰說,下一步希望能夠繼續發揮名師+研修共同體的團隊優勢,開展名師+研修共同體“N+1”系列活動。比如,走進一所薄弱學校,培養一名種子教師,設立一項研究課題,幫助學校師生完成一項心願等,最終促成名師+研修共同體幫扶的學校內涵整體上有大幅度的發展和進步。
“+校”如何自力更生?
陶藝室、書法室、美術室、舞蹈室、陽光工作室……在大學南路小學分校,記者被如此豐富多彩社團活動部室深深吸引了,所有你可以想象到的興趣班,這裡幾乎都有。
大學南路小學分校開設的陽光工作室,用於學生的心理教育和疏導。鄒星 攝
大學南路小學分校始建於1960年,原是子弟小學,教師大部分來自於建筑系統內部家屬或以工代干,學區內生源流失嚴重。2014年,該校與大學南路小學構建了緊湊型大學區,在名校+思路的推進中,大學南路小學和分校在深度融合中形成了“一個校長、兩個校區”的管理新格局。
大學南路小學分校的陶藝教室。鄒星 攝
通過新型管理模式的落地,加快了大學南路小學分校發展,校園基礎建設、設施設備的逐漸完善,校園文化特色建設的逐步形成和師資力量的不斷更新、補充,昔日學區內學生大量流失的現象已得到遏制,如今家長對分校的辦學質量開始信任,學校附近的學生都選擇來分校上學,學生人數已從2014年的700多人增加到現在的1529人。
不僅如此,近年來,大學南路小學分校先后榮獲西安市實施素質教育優秀學校、西安市綠色學校、西安市平安校園等多項榮譽稱號,並連續四年在碑林區目標綜合考評獲優秀單位。“分校逐步實現了辦學質量的‘彎道超車’,這讓本部的老師都產生了危機感,弟弟都跑在哥哥前面了。”李茵自豪的說。
據李茵介紹,大學南路小學分校建立了一個集規范的校本研修管理、滿足教師個性化提升需求於一體的綜合性平台。以各校、及各教研組小研修提升“造血”能力為基本理念,引領教師從“被動教研”到“主動教研”再到“享受教研”,教研形式由學校單一的“散”,走向聯合體聯校教研的“集”,走向多元,有力促進名校+校本研修內涵發展。短短幾年,分校近十位老師先后榮獲省、市、區級教學能手稱號,目前這批人在分校已經擔當起了學科帶頭人的重任,帶起了一支隊伍。
對於如何快速推動“+校”辦學質量提升,碑林區教育局副局長鄧鏗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通過名校輻射帶動是一方面,還要讓這些薄弱學校發揮自身優勢從‘被動輸血’走向‘主動造血’。”
近年來,為提升薄弱學校的成長力,碑林區從學校綜合管理水平提升、教師專業成長、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教育教學研究及評價、家校共建、學校特色發展等方面爭取市級資金,實施“+校”質量興校工程。
“我們進行大數據分析、增值性評價、助推‘名校+’教育聯合體內‘+校’教育質量精細化管理﹔以‘名校’高標准的教學常規管理和教科研活動為標杆,以‘+校’發展存在問題為導向,搭建平台,教幫並舉,優化教學管理,提升課堂效益,不斷提升‘+校’管理水平和辦學品質。同時,通過強化教師交流、名校引領幫扶等方式,分類指導、統籌推進薄弱學校軟硬件同步提升,辦好‘家門口的好學校’。” 鄧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