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過境中國內陸 “能量補給”保候鳥遷飛

2020年03月22日07:5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候鳥過境中國內陸 “能量補給”保候鳥遷飛

中新網太原3月21日電 

作者 楊佩佩

隨著氣溫逐漸升高,中國內陸山西迎來候鳥遷徙高峰期。每年此時,大量候鳥按相對固定的鳥道和時間,在野生動物棲息地、遷飛通道及沿黃河、汾河、沁河、桑干河的各重點濕地休憩、取食或棲息。山西作為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為它們提供“能量補給”,確保其安全遷飛。

21日,成群結隊的黑鸛在山西省長治市沁源縣境內的沁河上嬉戲覓食。黑鸛是世界瀕危珍禽,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被稱為“鳥中熊貓”。山西省長治市沁源縣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成員趙紅兵介紹,沁源縣有百余公裡的沁河流域,除黑鸛外,還有蒼鷺、大白鷺、綠頭鴨、中華秋沙鴨等十余種鳥類在此棲息。

其中,蒼鷺數量居多,主要棲息在山西省長治市沁源縣法中鄉水泉村,當地黨支部書記孫開勝介紹,十多年前,隻來了兩隻蒼鷺,如今來此棲息的數量每年達600余隻。村民的保護意識也在不斷增強,人人化身護林員,隨時保護它們。

此外,沁源縣位於山西省中南部,地處太岳山東麓,是中國天然林保護重點縣,全縣森林覆蓋率達56.7%,居山西省之首。因此,以森林為主要棲息地的鳥類,其種類和數量也在逐年增多。

山西省長治市沁源縣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徐靖介紹,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普通鵟、赤腹鷹、灰臉鵟鷹等珍稀猛禽年年來此繁殖。隻繁殖於中國華北地區的易危物種褐頭鶇,從遙遠的東南亞遷徙來此。還有山西省重點鳥類牛頭伯勞、黑枕黃鸝、小杜鵑及山西省新紀錄鳥類灰林、北短翅鶯、紅交嘴雀等,在繁殖期數量極為可觀。

徐靖表示,每到這個季節,沁源縣相關部門同“沁源縣職工志願者護鳥隊”和“沁源縣觀鳥協會”組織各種形式的愛鳥、護鳥活動,對多處候鳥習慣停靠的山川、河流、村庄地帶進行定點巡查,力保候鳥安全過境,著力打造鳥類遷徙“綠色通道”。

此外,桑干河、汾河一線也是一條重要“鳥道”,每年有二十多種鳥類在沿線的濕地、河道上“聚會”。桑干河是京津冀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在山西境內流域總面積為16767平方公裡,流經忻州市、朔州市和大同市。

近日,山西省大同市桑干河國家濕地公園迎來一批春天的“使者”,白天鵝、大雁、灰鶴、綠頭鴨等。位於山西省朔州市的太平窯水庫同樣迎來大批候鳥棲息。

此前,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要求各相關部門做好候鳥遷徙期間各項保護和監測工作,加強野外巡護和救助,對發現的傷病個體要及時救助,待其恢復后及時放飛,發現食物短缺及時補充,確保候鳥遷飛安全。(完)

(責編:谷妍、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