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赤子之心,立一技之長

——記中國兵器西北工業集團“三秦工匠”張新停

2020年03月20日15:15  
 

他是一名普通的工具鉗工,他的工作是“給彈藥立規矩”。

他的操作精度,是千分之一毫米,相當於一根頭發絲的六十分之一。

他被譽為“大國工匠”,他是“狀元360中國鉗工爭霸賽”的擂主,在中央電視台“挑戰不可能”節目中,他以神技能征服了包括撒貝寧、王力宏在內的眾多觀眾,並引爆網絡。董卿說,他有一雙國寶級的雙手。

他就是“三秦工匠”榮譽獲得者,中國兵器西北工業集團員工張新停。

2016年8月14日,首都北京西郊一個小市場裡,一名女子急匆匆地來到賣鵪鶉蛋的大爺跟前:“大爺,這些我都要了。”結完賬,大爺好心地照顧買主,“閨女,這裡還有一些破了殼的蛋,便宜賣給你。”女子搖了搖頭,“破了殼就不能在上面鑽孔了,我用不著。”大爺張大了嘴巴。

我要做的是全力以赴

這個買鵪鶉蛋的女子是中國兵器西北工業集團張新停的妻子。最近,張新停要以“大國工匠”的身份,參加中央電視台“挑戰不可能”節目,挑戰用鑽頭在雞蛋上鑽孔。來到北京,他們本計劃先各處轉轉,給即將上場的張新停減減壓,再說,兒子已經15歲了,一家人還很少出來玩過。

剛到賓館,導演就問張新停:“能不能增加挑戰難度,在比雞蛋更小的鵪鶉蛋上鑽孔?”他猶豫了一下,答:“我試試。”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論遇到什麼難題,張新停都是這樣回答。挑戰在0.3毫米的雞蛋殼上,用鋒利鑽頭以每秒24440轉的速度鑽孔而蛋清不溢出,他尚不能保証次次成功。畢竟,那是在四十台攝像機前,在眾多明星大腕和億萬觀眾的矚目之中,要做到萬無一失,已經太難了。而鵪鶉蛋的蛋殼隻有0.1毫米,他從來沒有嘗試過。

五天,120個小時,鑽頭一次次旋轉著俯沖下去,轉瞬間,蛋清溢出,拿塊透明膠布貼住洞口,再來……失敗的次數多了,妻子有些退縮,看著丈夫每天精神緊繃,寢食不安,咋能不心疼,隻有她知道,他每天隻睡一個小時。有次不小心,他碰破了手指,鮮血直流,妻子崩潰了,哭著說:“我們回去吧,不出這風頭了,萬一失敗了咋辦?”他安慰她:“別擔心,我要做的,只是全力以赴。”

俗話說:車工怕車杆,鉗工怕打眼。當初張新停練雞蛋鑽孔這門絕活,是為了在普通鑽床上給高硬度鎢合金鑽比繡花針還細小(0.4毫米)的平底深孔,以保証這種材料的試樣任務。當時,全公司沒有一個人掌握這種技術,如果產品委外的話,費用高,周期長,會耽誤生產。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張新停開始在紙上和雞蛋上練習鑽孔,以掌握手感和穩定度。

多少個周末,多少個深夜,心無雜念,凝神聚力,位置、角度、力度完美結合,他的鑽頭尖終於精確地止於蛋膜,練成這門技術,用了三千多枚雞蛋。

2016年8月20日,中央電視台《挑戰不可能》節目錄制現場,鎂光燈下,張新停沉心靜氣,目光聚焦於小小鵪鶉蛋。全場觀眾提心吊膽,主持人撒貝寧捂著嘴巴,評委王力宏、董卿則瞪大眼睛,盯著閃爍寒光的鋒利鑽頭。時間放大,步步驚魂,心、眼、手、氣息協調一致,張新停忘我的專注神情,令大家見識到了“大國工匠”的最美風採。

當他以嫻熟的動作用特制挑針將鑽開的蛋殼剝離蛋膜,一件完美的工藝品出現在大家面前。挑戰成功!全場一片歡呼!

“開眼顯毫厘,指尖克針尖”,張新停的神技能,引爆了整個網絡,面對媒體蜂擁而至的採訪,他對單位領導說:“我有點累,讓我好好睡三天吧。”

技術靠的是千錘百煉

他確實累了,28年的鉗工生涯,到如今達到“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的事業巔峰,腳下的路,浸滿了汗水。

張新停是個愛干淨,喜安靜,做事有條不紊的人,他中等身高,略胖,膚色白淨,性格內斂。1958年,張新停的父親響應國家支持國防建設的號召,從銀行職員轉行做了名軍工企業的鉗工。父親20歲就入黨了,一輩子工作兢兢業業,為他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作為“軍工二代”張新停從小就對父親的工具箱充滿了好奇心,一有機會,他就抄起那些榔頭、鉗子敲敲打打。

1992年,18歲的張新停技校畢業后如願以償地進入父親所在企業——中國兵器803廠從事鉗工工作。鉗工是機械制造中最古老的金屬加工技術,也是軍工廠不可或缺的一個技術工種。在加工高精度量具、樣板、形狀復雜的工卡量具時,一個技術高超的鉗工,比現代化機床更加精密實用。俗話說“三年精車工,十年爛鉗工”一個優秀的鉗工技術工人很難培養出來,所以工廠經常進行技能比武,以豐厚的獎金和強烈的榮譽感激勵年輕人。

張新停在技校學習時,成績優秀,技術過硬。1995年單位技能比武時,他摩拳擦掌,志在必得。哪知幾輪比賽下來,他僅僅得了一個紀念獎,別人領了幾百塊獎金,他領回家了一件印著“紀念獎”三個字的T恤衫。父親看著這件T恤衫,搖頭嘆氣。張新停內心也受到了極大的刺激,至今提起那次紀念獎,他仍然刻骨銘心:“那時候年輕氣盛,不肯服輸,從此不再出去喝酒閑逛了,聽師傅的話,下苦功夫學技術,當響當當好鉗工。”

他重新翻開了課本,研讀劃線、鋸削、鏨削、刮研等基礎鉗工作業口訣,沒日沒夜的練習,邊學習邊摸索,邊工作邊向有經驗的老師傅請教。五六年來,他每天第一個進入工房,最晚一個離開,遇到臟活難活從不推脫。師傅看到張新停學技術如此痴迷,想考考他的實力,把一個很難加工的任務給了他,讓他獨立完成。面對加工難點,他找資料,磨刀具,耐心地反復調試,在三尺鉗工台上呆了十幾個小時,終於拿出了合格的工件。師傅驚呆了,3‰,相當於一根頭發絲的30/1,那可是師傅進廠二十年,才能拿下的精度。

同事們向他請教速成技巧,張新停攤開手掌。他原本光滑的雙手上,生了厚厚一層老繭……他深知,“藝痴者技必良”,學技術靠的是千錘百煉,隻要肯付出時間和心血,隻要有堅持下去的韌性,技藝必然會越來越精。

2006年8月,中央電視台“狀元360”中國鉗工爭霸賽拉開序幕,張新停在河北保定的海選中失利,他覺得自己不行,丟了顏面,一度想退出比賽。

父親鼓勵他:“咱陝西漢子,千百年來啥時候認過輸,你看那城牆和城門樓多雄偉,那都是秦人一磚一瓦建起來的,咱不比別人差。”單位領導找到他:“這是個展示自己的好機會呀,你技術過硬,咱又佔了天時地利,不能就這樣認慫。”他身上那種關中漢子不服輸的氣質被激起,在“狀元360”西安主場中,張新停重新上場,一路過關斬將,奪得了擂主。此時,他的加工精度已經達到了1‰,從3‰到1‰,0.02毫米的距離,他走了整整五年,這樣的努力,都是為了制作一種叫“合膛規”的量儀。

能干多好就要干多好

張新停所在的工廠,主要負責研制和生產多種型號的彈藥。有的產品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配備在“93”閱兵中的99A主戰坦克,155自行火炮等現代化裝備上。他的任務,就是制造用來檢測彈藥生產過程中各個零部件精度的高尖端量儀,簡單說,就是給這些彈藥“立規矩。”

合膛規是一種非常精密的測量工具,對每發彈藥進行最后的把關,隻要從合膛規中通過的彈藥,就能適用於所有同類型的火炮。一旦合膛規的尺寸出現偏差,沒有檢測出不合格的彈藥,后果不堪設想。張新停初中同學的父親,就是在一次靶試試驗中,因為膛炸事故而不幸遇難的。這件事讓他很長時間沒有睡好覺,每每想起同學那撕心裂肺的悲痛,他就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工作是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他知道自己一絲一毫的誤差,甚至會造成鮮血或生命的代價。他把十幾次全國參賽的獲獎証書拋在腦后,整個人更加拼命地投入到追求極致完美工作中。

長期以來,合膛規的精度一直是廠裡的攻堅項目。為了裝配出最精確的合膛規,張新停不斷提高自己的加工精度。他買來100多把鑰匙胚,開始練習配鑰匙,鍛煉手感,心感。枯燥,單調的一次次重復。當他拿著手工配好的鑰匙打開鎖頭時,有人說:“要是能達到目測配鑰匙的水平,我就服你。”張新停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操練。如今,隻要他篤定的目光在一把鑰匙上做15秒的停留,他就能照葫蘆畫瓢,配出相同的一把鑰匙,打開鎖頭。

這個絕活用在內部造型復雜,精度要求高的合膛規裝配上,起了關鍵作用。他憑著過硬的技術,帶領攻關小組,想方設法減少各工序加工精度對裝配產生的影響,通過不斷摸索和實踐,反復調試裝配,裝了拆,拆了裝,不斷改進,不斷完善,徹底攻克了合膛規裝配加工中出現的一道道難題,為公司節約資金上千萬,該量規的裝配調整裝配法被命名為“陝西省職工先進操作法”。

張新停對工件尺寸把握極准,一個尺寸,千分表指示尺寸淺了兩格,也就是2‰毫米,他拿起工件輕輕研磨了兩下,再次測量,指針就穩穩地停留在了零線上,要知道,指針如果向深線偏離一格,這個工件就要報廢。張新停就是這樣以零缺陷的精度,一次次成就了軍工裝備制造的新高度。

從重300多公斤,直徑105毫米的大家伙,到直徑23毫米的小個頭,張新停的班組已經裝配了上百套合膛規。他的目標,是讓每發彈藥都最好地達到設計要求,做到打擊精度高,毀傷效能強。一個個近乎完美的合膛規,像一把把利劍,擊碎了張新停心底“膛炸”的隱痛,帶給他責任,擔當,和自信。

20多年來,除了合膛規,張新停還做出了近萬件構思精巧,形狀各異的量具量儀。他心裡的干活標准,就是能干多好就要干多好。他精湛的技藝,不僅保証了彈藥質量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哪怕是一個進廠才幾個月的學徒工,用上他制作的量具,僅用48秒就能測量完一個零件上的12個數值。同事們開玩笑說:“張師傅這些徒弟的速度,簡直是餓死師傅的節奏呀!”

讓我的工作時間延長

38歲時,張新停就獲得了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成為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的關鍵技能帶頭人。2013年8月,西北工業集團成立了以他為主要負責人的“張新停創新工作室”。張新停深知,沒有企業的發展,沒有軍工制造高精尖的技術磨礪,他出不了現在的成績,他這顆大樹,隻有生長在企業包容、鼓勵、扶持的土壤中,才能蓬勃。技能提升、理論學習、出國考察……企業給了他全方位的支持和培養,他也用對軍工企業的赤子之心,來回饋企業。

張新停帶領創新工作室鑽研出光學曲線磨床加工復雜幾何形狀刀具的加工技術、薄片工件磨削法、某產品碳纖維加工法等技術創新成果,“五小”成果30多項,其中一項獲得國家專利。 公司把部隊發射炮管由於受到彈藥摩擦,炮管膛線內部出現“劃痕”的維修難題交給他。他先是分析了炮管的結構和尺寸,仔細觀察出現劃痕的地方,利用力學原理,推算修磨膛線的角度,精選修磨材質,巧妙設計出了細長杆式的維修長炮管工裝,既方便又好用,被軍方譽為“擦炮神器”,現已批量生產。 多年來,他匠心獨運,完成工藝攻關項目100項,創造直接價值達700萬元。

為了培養更多的優秀鉗工,張新停一邊干活一邊認真整理自己二十年來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徒弟們。

他說:“我的技術再好,也隻能為企業貢獻30來年,帶出一個好徒弟,就等於使我的工作時間延長了一倍,帶出一個好團隊,就為企業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徒弟們都很佩服師傅。師傅在氣球上鑽孔,徒弟們也學著樣吹開氣球練習,那邊師傅剛在北京接下鵪鶉蛋上鑽孔的任務,這邊西安的徒弟們飛快地從家屬區找來鵪鶉蛋,輪番上陣實戰。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他們以師傅為前進的動力,希望自己能成為師傅那樣的“金藍領。”

談起師傅的敬業,徒弟小安記起那個夜晚。那是一個冬夜,小安回家吃完晚飯多時,才發現自己的手機拉在了車間,他極不情願地冒著嚴寒,去取手機。靜悄悄的大工房,唯獨鉗工房的鑽床前,亮著一束燈光,燈光下,籠著那個熟悉的背影,師傅認真而專注,渾然不知小安站在背后多時。小安感動了,那時候師傅已經有了省級勞模,全國技能能手等多項榮譽,他卻還是這麼拼,小安默默地打開了另一盞燈。

年初時,單位一個工程師慕名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張新停這裡學技術。“孩子很聰明,學歷也高,可惜隻呆了三個月。”小伙子愛面子,覺得當工人說出去丟份,現在去做了銷售,張新停有些惋惜。他說:厚植工匠文化,從根本上扭轉人們“重學歷,輕技能”的觀點,給當今年輕人補上精益求精,耐住寂寞,不問得失的“精神之鈣”,讓全民族都崇尚“工匠精神”,是當務之急。

近幾年,張新停“手把手”帶出了十來個徒弟,他們中很多都成為了企業的頂梁柱。其中一名徒弟,在西北工業集團第一屆、第二屆技能大賽鉗工組比武中,兩次取得第一名。並代表公司多次參加省部級技能大賽。

張新停常常對徒弟們說,一些發達國家高級技術人才佔技術工人總數的40%,而我國隻佔4%,高級技術工人短缺近60萬人,這個行業大有可為,“教會徒弟餓不死師傅”,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年輕人要多學技術,享受產品在自己手中升華的快樂,把中國制造傳承下去。

怕我回來見不到父親

張新停的成功,離不開妻子和家庭的支持。他的妻子,和他同在一個單位,也是一名鉗工。當初相貌平平,性格內斂的張新停並沒有給她留下多少印象。

那次,因為一套模具急需修復,大家加了一夜班,模具修好了,天也亮了,同事們都累的東倒西歪。隻有張新停,一手拿著小銼刀,一手拿著干淨的鹿皮,還在細心休整模具上微小的毛刺,精心擦去那些污漬。認真工作的人最美,晨光裡,那個加班一夜卻仍然熱情專注的側影,打動了姑娘的芳心。姑娘走上前,把自己熱騰騰的早點遞給了他。

問起這段往事,他渾然不知。“你們倆誰先追的誰?”他羞赫地笑笑,答:“這種事情,當然是男同志主動。”他是主動了,他送給姑娘一朵“玫瑰”。那是一朵用金屬材料手工鋸出來的玫瑰,沒有鮮艷的顏色,沒有芬芳的花香,但是同為鉗工的姑娘知道,要用手工鋸出三層花瓣而嚴絲合縫,得要多高的技術,得費多少工夫,姑娘更知道,玫瑰代表愛情。

結婚后,兩人經常一起加班趕任務,孩子交給岳母帶。一次,兒子感冒,因為沒有及時治療,拖成了肺炎。還有一次,兒子一腳踏進了滾燙的稀飯鍋裡……說起這些事,他總覺得虧欠了孩子。

父親作為老軍工,也一直支持他的工作。父親經常給他講人民軍工的故事,中國的保爾吳運鐸,身負200塊彈片,一次次與死神對峙﹔獨臂總師祝榆生,白發挂帥,把三根肋骨斷在科研陣地﹔技能大師周建民,1000項創新成果激勵代代軍工人前赴后繼……

2013年4月,70多歲的老父親病倒在床,大小便失禁。而這時,廠裡的科研工作非常繁忙,張新停正在配合設計所的同志搞攻關。他白天工作,晚上去醫院陪父親,盡量不耽誤工作。醫院下了三次病危通知單,不知情的單位卻派他下部隊進行裝備服務保障,這個工作隻有他能夠勝任。他在父親的病床旁百般猶豫,割舍不下。

突然間,渾身插滿管子的父親呻吟幾聲,眼神變得銳利起來,張新停含淚握著父親的手,骨肉相通,他明白父親眼神的含義,艱難地對父親點了點頭,父親的眼神立刻緩和了。離開病床后,他淚如雨下。

幸虧父親漸漸好了起來,他說:“那時候真怕,怕回來再也見不到父親了。”

張新停當初的技校同班同學有40多人,除了他還一直堅持干鉗工,其余都轉行了,“以悠悠之生,立一技之長”是他的人生理想,他能始終如一地堅守分毫不差的工匠精神,能始終如一地追求工作技能的極致化,變普通技術為完美藝術,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鑽勁背后,是他對軍工質量的敬畏之心,是他用匠心筑夢的赤子之情。(稿件來源:西北工業集團 作者:陳梅)

(責編:谷妍、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