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干勁添措施 扎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解難題辦實事 市民幸福感與日俱增

2020年02月18日09:56  來源:西安晚報
 
原標題:鼓干勁添措施 扎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孩子們在書海中快樂成長 記者 李安定 攝

長安區醫療機構醫護人員為村民看病 首席記者 王健 攝

老舊小區改造讓居民收獲滿滿的幸福 記者 謝偉 攝

公交站點改造升級 記者 李安定 攝

西安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首席記者 王健 攝

五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視察時提出要扎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強調“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關注低收入群眾生活,更加重視社會大局穩定。”習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西安做好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動指南。

堅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是習總書記心中最深的牽挂,也是西安近年來工作的重中之重。五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下,西安牢記習總書記的囑托,從解決市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出發,全力推進教育、醫療、住房、城改等方面的民生改革,扎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實實在在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一個個民生指標的變化令人倍感溫暖,市民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與日俱增。

教育篇

推改革提品質 辦人民滿意教育

2020年的寒假,西光實驗小學韓森寨分校校長金啟元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參加全區的中小學校長培訓、聘請律師和專家進行校園法律責任培訓和師德培訓,組織教師業務能力比拼,進行大家訪和防疫工作……盡管工作很忙累,但對於這位從業近30年的基層老師來說,每天充滿干勁,仿佛回到了剛參加工作那會兒的日子。“現在走到大街上隨處都能聽到市民在談論教育,這是以前從來沒想到的事情!”在他看來,近年來尤其是2019年以來,提振和改革西安教育質量的力度之大可謂空前。

加大改革力度:

全力提升師資水平

在西光實驗小學韓森寨分校,每個教室不僅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空調等基本設施,甚至連空氣淨化器、純淨水飲水機、紫外線消毒燈等也一應俱全,像衛士一樣呵護每位學生的身心健康。學校還配備了圖書室、科學實驗室、錄播教室和多功能教室,讓每位學生都能智慧學習、快樂學習。很難想象,這只是一所過渡校區,到2022年9月份,該校將建設成佔地26畝、36個標准教學班的現代化學校,承載起孩子們的夢想與期望。

金啟元認為,相對於教學設施等硬件的變化,對師資隊伍的培養提升等軟件建設更為重要。他表示,近年來西安不僅大幅提升了教師的工資待遇,規范了教師的師德師風,也通過“名校+”、“名師+”等各種形式提升了教師的業務能力。“西安教育的改革提升,從硬件投入開始轉向關注師資水平的全面提升,這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

近年來,我市加大對教育人才的引進和培養,通過實施人才引進“雙千計劃”招錄各類教育高層次人才1405名,招聘各類公辦教師5149名,在全市調劑1350個教師編制到中心城區。依托賽教、送教下鄉等活動載體開展崗位練兵。深入實施教育人才培養“百千萬工程”,兩年來共培訓校長教師9.29萬人次。連續兩年隆重表彰50名“西安教育之星”、60名“最美教師”和一批優秀教師。加快推進校長職級制、年薪制、聘任制改革,創建形成校園長隊伍成長型、專家型、領航型人才梯隊培養體系。

深入實施“名校+”工程:

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

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縮小校際之間的差距、化解擇校熱,滿足人民群眾就近上好學的迫切願望,一直是近年來西安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對此,家住太白路的李先生深有感觸。去年李先生的孩子按學區劃分到大學南路小學分校就讀,這所學校的前身是太白路小學,師資力量比較薄弱,是家長眼裡的“薄弱校”。如今學校改了名字后,是否會“換湯不換藥”,曾讓很多新生家長忐忑不安。得知家長們的顧慮后,學校主動敞開大門,邀請家長到校園參觀體驗,用親眼所見的事實說話。看到學校文化氣息濃郁,校園綠化景觀優美,與之前的校園環境形成了鮮明對比,“更重要的是分校和本部老師交叉教學,實行統一標准管理,讓我們在家門口享受到名校資源,我們感到很滿足。”李先生感慨說。

如今,我市通過深入實施“名校+”工程,綜合運用“一長多校、委托管理、兼並融合、結對提升”四種模式,組建市級“名校+”教育聯合體132個,區縣級“名校+”教育聯合體742個,惠及學生95萬人。這一舉措較快地提升了一批薄弱學校辦學質量,受到群眾廣泛認可,有力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數。

制定“三年行動”:

讓教育在改革中提質

2019年10月10日,對西安教育而言,是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日子。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王浩在全市教育大會上提出,“教育興則西安興,教育強則西安強。西安要加快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建設教育強市的步伐。”當日,西安市正式發布了《關於加快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建設教育強市的實施意見》和《西安市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兩個沉甸甸的文件,一場深刻改革西安基礎教育的“三年行動”由此啟帷。

未來三年,西安將完成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430所,增加學位38.95萬個,滿足新增學位剛性需求﹔設立2億∼4億元學校質量提升專項獎勵資金,每年對200所辦學水平提升成效明顯的學校給予獎勵﹔市級“名校+”聯合體內的“名校”自主招聘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招聘方案和招聘結果報市、區縣教育和人社部門核准﹔市級設立三年不低於50億元的學校建設專項獎補資金,給予區縣、開發區差異化獎補……

未來三年,西安將通過加大投入、優化布局、科學劃分學區、落實定向招生政策以及實施“名校+”工程等措施,推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創建100所義務教育教學管理特色學校、200所義務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示范學校。還將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推動普通高中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育管理、育人方式等方面形成辦學特色,創建普通高中特色學校45所。對100所普通高中基礎設施進行提升。通過加快改善職業學校辦學條件,確保將教育費附加的30%用於職業教育。創建6所省級高水平示范中職學校,20所市級高水平中職學校。建成20個市級重點專業。建立產教融合機制,培育一批產教融合型企業,規劃建設與產業園區對接的區域性職業教育園區,建成15個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西安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全市教育系統將繼續傾心辦教育、凝心推改革、精心抓管理、熱心搞服務、狠心剎歪風,讓市民群眾感受到市委、市政府辦人民滿意教育、建設教育強市的信心和決心,感受到西安教育的成績和變化,使市民群眾享受到教育改革發展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 記者 楊明

健康篇

重創新促發展 優化醫療服務

“要結合社區實際,創新工作模式,延伸管理鏈條,提升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社區群眾幸福指數。”2015年2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雁塔區205所社區慰問社區工作人員和群眾時,對群眾關注的民生問題提出了更高要求。

這五年來,我市牢記習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緊緊圍繞“補齊醫療民生短板”這一要求,加快構建15分鐘就醫圈,通過推進醫聯體建設、開展醫養結合、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有效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群眾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家庭醫生:

社區居民的健康“守護神”

“感謝家庭醫生讓我重新獲得了第二次生命!”提起家門口的社區衛生中心,家住萬東社區的葉秀琴老人不由得豎起大拇指。多年前,葉秀琴老人不幸失去獨子,生活一時陷入困境。雪上加霜的是2016年老人又罹患乳腺癌,使這個苦難的家庭又一次遭受沉重打擊。得知這一情況,胡家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主動上門了解實際困難,針對老人每周要做血常規檢查,躺在床上無法進食等問題,社區主動與老人簽訂家庭醫生協議。幾年來老人得到無微不至的關照,病情也逐漸穩定。

“我們每次上門除了做檢查外,更多的是陪老人聊天、拉家常,排解她心中的苦悶,鼓勵她回歸正常生活。”胡家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說,通過上門服務,老人不再為繁瑣的檢查而苦惱,在精神上得到慰藉,“每次臨走時老人總會拉著我們不放手,這麼多年下來我們更像是她的孩子,成為彼此的‘家人’”。

據悉,胡家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17515名重點人群建立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他們提供便捷、高效的診療,而收費也比較低廉,大大地減輕了居民看病花費,成為社區居民的健康“守護神”。據了解,我市新建緊密型醫聯體13個,重點人群家庭醫生簽約154萬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實現貧困人口全覆蓋,新農合按病種定額付費全面推行,為群眾提供連續、安全、有效且適宜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

15分鐘就醫圈:

盡享家門口優質醫療服務

如今,隨意走進西安任何一個社區,完備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僅能實現雙向轉診,大病由社區服務中心轉到大醫院,小病由大醫院轉回到社區。除了常規的診療服務,還為廣大居民提供十四項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如計劃免疫、婦女保健、兒童保健、慢病管理、老年人保健、健康教育等,市民足不出戶15分鐘內即可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2019年,按照市政府《打造城市社區“15分鐘就醫圈”實施方案》,市衛生健康委結合國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全面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和能力建設,堅持統籌規劃、功能互補、公平效率原則,逐步形成體系完整、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密切協作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對此,家住丈八東路融僑馨苑小區的張曉燕深有感觸,“以前孩子發燒感冒都會去西安那幾個大醫院看病,每次都要排好幾個小時的隊,如今在門口的西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檢驗設備齊全,醫生專業,孩子生病再也不用受奔波之苦了。”

為加快打造“15分鐘就醫圈”,我市各區縣積極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通過設計推廣個性化簽約服務包,深入社區為群眾扎實開展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精准對接轄區群眾健康需求。各區縣、開發區在新建小區布局建設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滿足新建小區群眾15分鐘就醫圈需求,讓群眾就近享受高效、便捷、放心的醫療服務。

醫養結合:

老人晚年生活更幸福

2016年9月,西安被確定為國家醫養結合試點城市。近年來我市逐步探索出“一三六九”醫養結合西安模式,即:圍繞一個目標、建立三個體系、提供六大服務、探索九種方式。通過深入開展醫養結合工作,促進人口健康老齡化,推進健康西安建設﹔探索醫中有養、養中有醫、轉型發展、醫養協作、居家巡診、精衛養老、中醫治未病等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取得很好示范作用。

日前, 記者在西安市碑林區第三愛心護理院看到,每位失能老人臉上都洋溢著高興的笑容,護理院的工作人員就像老人的孩子一樣貼心照顧,讓人覺得暖意融融,“現在每天不僅有專業的護理人員照顧我,還有一群老伙計們聊聊天、唱唱歌,像生活在一個熱鬧的大家庭,真的很開心很幸福……”88歲的郭大爺在3年前遭遇一場大病喪失了生活能力,后來在護理院專業的照護和康復訓練下,重新對生活樹立了信心。

近年來,我市高位謀劃,完善政策,穩步推進醫養結合工作。像郭大爺這樣的老人,每天都在專業醫生、護士、康復師、養老護理員的精心照護下,在生活照料、慢病管理、保健康復、心理疏導、康娛養生、安寧療護六位一體的服務模式下,開心幸福地享受著晚年生活。

健康西安建設:

增加優質醫療資源供給

人民既有所呼,改革就有所應。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這一歷史使命,緊緊圍繞“補齊醫療民生短板”這一要求,在衛生健康領域實施了一系列改革與發展之策:健康西安戰略加快推進,城鄉環境面貌明顯改善,全民健身運動蓬勃發展,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和身體素質持續提高,老百姓就醫的體驗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同時,“互聯網+”讓群眾就醫更便捷。22家醫院上線“城市一賬通”APP及公眾號,實現了無卡化就醫,挂號、繳費、檢查、住院等業務網上辦理,優化了就醫流程,方便群眾就醫﹔全面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新政策,強化基本藥物主導地位,保障群眾看病用藥需求。推進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試點工作,優先配備使用中選藥品,減輕群眾醫療負擔﹔建立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進一步緩解低價藥、“救命藥”、兒童用藥等短缺藥品的供應保障……

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2020年我市將全面推進健康西安建設。持續增加優質醫療資源的供給。把健康扶貧作為首要政治任務,不斷做實做細,促進衛生健康城鄉統籌發展。加快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加大高層次醫療衛生人才的引進力度,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合作,全力打造我市醫療衛生人才高地。以高度的責任感,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強公共衛生和重大疾病防控,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優化生育養育政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建設好‘十五分鐘就醫圈’,扎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將市委十三屆十次全會精神落到實處。 記者 楊明

城改篇

抓改造強治理 建設美麗家園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長期以來,我市老舊小區、城中村和棚戶區以及背街小巷改造等問題,是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生活需求和利益訴求,也是補齊民生短板的現實需要。為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矢志不渝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使命,我市以承辦第十四屆全運會為契機,聚焦人民群眾的關切和需求,於2019年11月全面啟動“三改一通一落地”工作,進一步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個方面,發揮政府、社會、市民等各方力量,扎實推進全市老舊小區、城中村(棚戶區)、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和斷頭路打通、架空線落地以及城市建設管理事權下放工作,不斷提高西安國家中心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

老舊小區改造:

讓小區“好看”又“好住”

老舊小區改造,與民生福祉相連相系,更與城市發展相得益彰。我市計劃用兩年時間,在2021年6月前完成對繞城高速以內3645個老舊小區約5285萬平方米改造任務的80%以上,讓改造后的小區,既“好看”更“好住”。

針對2000年以前建成,環境條件差、配套設施不全或破損嚴重,具有合法產權、未列入危房及棚戶區拆遷范圍的老舊小區,按照小區實際和居民意願開展改造。

地處新城區興盛社區、佔地5畝多的北新街5號院,是1994年建成的棚改回遷房,此次改造中小區防護欄拆與不拆,成為業主關注的焦點。“拆或不拆,改或不改,每一項工程的改造,都要廣泛征集居民意見,政府也不會搞‘一刀切’。”興盛社區居委會委員徐瓊說,廣泛征求小區居民意見后,北新街5號院的防護欄,決定暫不拆除。

“通過打造配套完善、環境整潔、安全有序、管理規范、特色宜居的美麗家園,使改造后的小區不光要‘好看’,關鍵要‘好住’,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徐瓊說。

據了解,我市總體按照“成熟一批、啟動一批、儲備一批”的要求開工建設。通過老舊供熱管網改造,解決暖氣管道跑冒滴漏問題,提升供熱質量﹔通過老舊燃氣管網改造,消除安全隱患﹔通過自來水改造,使居民飲水更加健康﹔通過室外污水管網改造,解決管道堵塞嚴重、污水外溢頻繁等問題。同時,合理增加停車場所,使小區內車輛停放有序﹔增設老人、兒童活動設施,為居民提供休閑娛樂場所﹔增加監控設施,讓居民生活更加安全。

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

有破才有立 有拆才有建

城中村和棚戶區的改造,關系到人民群眾最直接、最切身的利益,也是我市重點治理的核心民生工程。為做好此項工作,我市緊扣市區目標任務,堅持目標導向、效果導向、責任導向,全面動員,攻堅克難,確保各項工作任務圓滿完成。

西安市蓮湖區勞動一坊社區嚴老太太有一間臨街的門面房,每月收取租金來補貼家用,但房子屬於違建,存在安全隱患。為了小區整體環境的提升,小區決定拆掉這間房子。剛一開始嚴老太太不理解,有抵觸心理。“三改一通一落地”工作開展以來,蓮湖區最大限度發動群眾力量,勞動一坊社區成立了一支“螢火虫”志願服務隊,積極主動參與社區治理。在志願者的耐心開導和勸說下,老太太的家人最終同意拆除違建。

位於曲江新區的太陽食品集團家屬院建設於1974年至2000年,目前小區存在樓體外牆面斑駁老舊,空調外機混亂,封閉陽台形式雜亂,線纜縱橫交錯,社區內部私搭亂建,缺少社區配套,綠化品質不高且種植雜亂,路面破損嚴重,停車位規劃不合理等情況。“三改一通一落地”工作開展以來,曲江新區成立了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指揮部,明晰責任分工,多部門協同作戰,破解了人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針對太陽食品集團家屬院存在的問題,曲江新區不但完善了小區的基礎及配套設施,對管網管線進行疏通、檢測、更換及維修,合理規劃設置線纜,修補破損路面,新建完善照明及路燈設施,改建現有非機動車棚,增加社區功能。同時,引入商業業態,賦予老舊空間新的價值和用途,極大改善了小區的環境。曲江新區列入改造計劃的30個小區,以“完善基礎及配套設施、提升房屋質量及居住功能、改善小區景觀環境、完善公共服務設施”為主要改造內容,統一規劃設計、分步實施推進。

據了解,到2021年6月底前,西安市將完成全運會重點區域和城市主要節點上的42個城中村、棚戶區的改造提升工作,其中包括25個城中村、11個棚戶區拆除工作,6個城中村的整治提升工作。

背街小巷改造:

為城市形象開啟“一鍵美顏”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內涵”,雖然這些街道既“背”又“小”,卻連接著千家萬戶,記錄著城市形象的變遷,承載著城市發展的進步,是一座城市的時空記憶。位於新民街中段的新民二巷是一條人流量並不大的小巷,經過“兩通一覆蓋”標准的美化提升,現在已經“舊貌換新顏”。

“路修得好,景很美,衛生環境也好了,不像以前到處積水、有垃圾,我們很滿意。”新民二巷改造后附近的居民紛紛點贊,認為這是合乎民意、服務民生的好項目。記者了解到,為充分保護和發掘老街舊巷的獨特文化魅力,西一路街道先期強力拆除了新民二巷周邊6處違法建設,封堵了4處“破牆開店”的商戶,並且大力整治“臟亂差”的問題。2019年初,西一路街道正式啟動社區公共文化營造項目,繪制了展示“老西安記憶”的特色牆體彩繪,展出了代表“各年代特征”的老物件,深受群眾歡迎。

據了解,我市將對599條背街小巷,按照“兩通一覆蓋”(即:管網暢通、道路暢通,視頻監控全覆蓋)的標准進行提升改造,確保2021年5月底前全面完成提升改造任務,2021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檢查驗收。與此同時,我市2021年5月底前,完成主城區道路以及城中村、老舊小區通信架空線落地工作,優先完成主、次干道,重要區域及含光路通信架空線落地工作﹔完成迎賓大道(一級道路)及十四運場館周邊電力架空線落地共89條路段、253.8公裡,並對主、次干道(二、三級道路),背街小巷(支路)及城中村、老舊小區電力架空線進行歸順整理。在十四運前,完成32公裡管廊建設和架空線落地。相應的電力管溝建設和線纜落地一並組織實施。打造環境優美、配套完善、布局合理的城市綜合承載系統,優化城市空間環境。

省社科院社會學學者方海韻點評說,西安市從最臟最亂最差最弱處入手治標,充分考慮實情和地域特點,不搞“高、大、洋、怪”,最大限度地使改造成果惠及更多群眾。通過“三改一通一落地”這項民生工程,進一步提升群眾生活品質,讓老舊小區換新顏,讓“臟亂差”變成“美淨齊”,既提升了城市形象,也解決了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記者楊明 見習記者李宛嶸

交通篇

建網絡保通行 讓市民“路暢心舒”

隻有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找到最大公約數、問題最優解。交通出行,就是市民群眾最切身也最關心的問題。近年尤其是2019年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市民交通出行問題,多措並舉發展交通運輸,基本形成了西安市以高速公路為骨架、國省干線為依托、農村公路為脈絡和客運樞紐為轉接的四網相聯、網網相通、覆蓋全市、輻射周邊的交通運輸網絡。

構建高效交通網:

居民出行暢通無阻

近年來,我市民航、鐵路、公路、公交等交通網絡得到日新月異的發展:2019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開通19條國際客運航線,國內航線通達性位居全國第一,初步形成了“絲路貫通、歐美直達、五洲相連”的國際航線網絡格局。

我市加快鐵路大通道建設,鄭西、大西、西寶、西成高鐵已建成通車,實現了與23個直轄市及省會城市的高鐵通達,銀西、西延、西十、西康等4條高鐵項目有序推進。全省首條城際鐵路(西安北至機場)已投入運營。

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692.6公裡,已基本形成“兩環十二輻射”“米”字形高速公路網格局,成為國家高速公路網的重要樞紐之一。

以公交都市創建為抓手,全面推進“3個一千”行動。先后完成西安北站南北廣場、紅旗西路、城南公交樞紐等20個公交場站的建設,改造港灣式站台214個,推廣清潔能源公交車7338輛,綠色公交車比率達到100%。公共自行車69000輛,日均使用量19萬人次,服務區域約500平方公裡,綠色出行成為新風尚。

建設公共停車位:

讓市民停車不再難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始終把治理停車亂、緩解停車難作為緩堵保暢的重要方面和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特別是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的治理體系日趨成熟,為停車綜合治理打下了堅實基礎。

針對停車難中存在的供需矛盾尖銳和資源分布失衡的症結,交警支隊主動協調市級相關部門,把加快構建與道路容量相協調、規模適宜、布局完善、結構合理的停車供給體系,作為緩解停車難的重要突破口,最大限度促進供需平衡。

市住建局也不斷加快停車場建設,出台了支持公共停車場建設的相關政策,結合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各區用地現狀及停車供需矛盾,將任務分解下達至各區縣、開發區等22家單位﹔同時擴大住宅小區停車位配建比例,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停車場建設。2019年全市開工建設公共停車位20817個,下一步,西安市將根據公共停車場建設三年行動方案,還將新建公共停車位2萬個,以不斷滿足市民停車需求。同時,挖潛各類用地資源,鼓勵單位利用用地,增建、臨時邊角地塊插建、老舊小區加建立體車庫﹔加大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力度,鼓勵利用城市綠地、廣場、公園、學校操場等建設公共停車設施。

打通斷頭路:

提升出行效率

斷頭路一直都是市民關心的熱點問題,它不僅給交通出行帶來不便,而且極大地影響了城市形象。自“三改一通一落地”工作開展以來,打通斷頭路也成為西安重點推進的民生工程。

家住浐河東路水岸東方小區業主李峰深有感觸,以前韓森東路沒有打通時,需要繞道長樂東路或咸寧東路,每次出行繞道不說,還容易堵車。自韓森東路“斷頭路”打通以后,極大方便了市民出行,不僅聯通了東二環與東三環之間的大通道,從浐灞生態區去往新城區、雁塔區、蓮湖區、高新區方向也方便了很多,提升了出行效率。

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我市完成254條城市道路、119處節點路口以及78所中小學周邊交通提升改造﹔會展中心外圍、昆明路及西延路等快速路項目累計完成年度投資57.41億元,“三中心”周邊配套快速路項目均已進入主線橋梁施工階段﹔西三環阿房一路立交、紅旗路二期等城市道路建設順利推進,城市交通組織和治理不斷完善。2021年4月之前,西安還將打通58條斷頭路,並同步實施配套管線、綠化亮化、交通標識、公共交通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

除了打通斷頭路,加快實施《西安市中心城區交通優化提升規劃及三年行動計劃》,完善中心城區路網結構也是重中之重。其中,新建城市快速路65公裡,完成朱宏路、昆明路等高架快速路工程,打造“安全暢達、綠色低碳、智慧高效、舒適宜人”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滿足市民時效性、可靠性、舒適性和個性化的交通出行需求。

據介紹,根據三年行動計劃,西安市2020年開展挖潛治堵、整頓秩序,2021年實施提升品質、完善服務,2022年做到智慧交通、綠色共享。特別是重點開展疏解道路擁堵點,有序實施道路系統建設、提升改造地鐵和常規公交系統、重振步行和自行車交通、嚴格停車管理、實現精細化交通管理、加快智慧交通系統建設、構建完善的交通政策體系等十項工作,不斷提升城市交通治理工作水平,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記者楊明 見習記者李宛嶸

本版圖均為資料圖片

(責編:谷妍、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