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秦嶺腳下的長安區神禾原上一片綠色,初生的冬小麥生機盎然,宛如一片片綠毯鋪滿山崗。(資料圖片) 首席記者 王健 攝
臨潼區現代化蔬菜大棚 記者 謝偉 攝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習近平總書記曾飽含深情地說:“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來陝視察時明確提出,要扎實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廣大農民共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果。
五年來,西安市委、市政府堅持以改革促發展,出台《西安市進一步貫徹落實“扎實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要求的實施方案》,成為引領我市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2019年,西安市又把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納入十項重點工作,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積極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為推動西安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經過幾年的持續發展,全市農業總產值從2014年的323.30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461.21億元,增長42.7%。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多年跑贏全市GDP和城鎮居民收入增速,2019年達到14588元。
轉型升級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
五年來,我市大力實施糧食綠色示范、設施蔬菜擴建、特色果業增效、優勢畜牧提升、健康漁業發展等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工程,著力構建我市“一區三帶七板塊”的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格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糧食連年豐收,2019年全年糧食總產量139.90萬噸。果業提質增效取得新進展,我市成為全國著名的獼猴桃、葡萄、櫻桃、石榴集中產區,先后成功舉辦第二屆世界飲品大會、中國葡萄產業科技年會等業界頂尖學術盛會,“北方時令水果之都”建設水平不斷提升。
目前,全市市級以上標准化規模養殖示范場達到110家。農產品質量安全保持穩定,並持續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抽檢合格率始終保持在97.2%以上。同時積極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切實抓好技術推廣,深化與西農大合作,我市農業科技貢獻率穩步提升。
深化改革
持續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在一二三產業融合深入發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臨潼區積極創建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截至目前,全市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到435個,較2014年增加91個﹔我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年經營收入660億元,是2014年的兩倍多。
2015年,我市完成了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証工作﹔2019年,深入開展土地確權“回頭看”工作,對不確權、暫緩確權、確權到組等遺留問題進行全面核查整改。2019年6月28日,西安市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大廳挂牌運營,成為西北地區首家投入運營的市級交易大廳。截至目前,全市農村清產核資工作全面完成,清查核實農村集體總資產461.79億元,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的村2831個。其中藍田縣董嶺村通過“三變改革”, 變成了一個“山上綠色果園,山下旅游休閑,戶戶小車洋房,家家富裕安康”的美麗、富裕、和諧新山村。
持續發展
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提升
五年來,我市以更新發展理念,完善基礎設施,健全管理制度,扶持產業發展為重點,積極做好幸福新農村示范村建設,全市幸福新農村示范村總數達到82個。加快推進農村片區化中心社區建設,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聚焦農村人居環境突出問題,大力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動。
目前,全市村庄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達到99%,污水有效治理率50.8%,無害化戶廁覆蓋率達到65%。積極推進村貌提升,不斷完善基礎設施,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提升。
人本優先
拿出“繡花”功夫 狠抓“五大扶貧”
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全市累計減少貧困戶6.87萬戶24.23萬人,291個貧困村退出。2019年,周至縣順利摘帽,貧困發生率降至0.23%。
在產業扶貧方面,深入推進產業扶貧“十百千萬”工程,重點扶持奶山羊、中蜂等10項扶貧主導產業,在周至、藍田、鄠邑、長安、臨潼實施產業扶貧項目39個,把貧困戶嵌入產業發展鏈條,實現“大產業、大帶動”目標。全市19個搬遷點實現產業項目全覆蓋。選聘產業發展指導員1648人,幫扶貧困戶22325戶,持續抓好產業扶貧技術服務110體系,培訓4.65萬人次。
2020年,全市將重點解決好實現“兩不愁三保障”面臨的突出問題,確保剩余5424戶8769人在冊貧困人口全部如期高質量脫貧。健全長效機制,狠抓產業、就業、金融、科技、文化“五大扶貧”,嚴格執行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兜底扶貧等保障性政策,鞏固提升脫貧質量。
記者 閆珅
“翟會長”五年成長小記
從農民到職業農民再到明星主播
2016年,一位叫翟文波的農村青年,成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計劃培育的2000萬分之一,通過長安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和自身努力,變成了大家口中的“翟會長”——陝西省職業農民協會副會長。2019年,他是全陝西省農業授課時長最長的講師。
34歲的翟文波幾乎與許多城市人相同,手機不離手。對於他來說,手機就是新農具。而通過手機直播建立起來的信任和關注,除了為他帶來平台上的上百萬粉絲,也構建了與各種各樣的農業從業者的聯系。
2012年底,翟文波退伍后,先后到過派出所、社保局工作。“我覺得自己的性格真的不適合去做上班族,那時覺得年輕還是應該去闖蕩。”機緣巧合,翟文波開始在長安區的家鄉種起草莓,種植創業上順風順水,他便開始考慮如何擴大生產規模和銷售渠道。
2016年下半年,直播流行了起來,但還沒有人會把它和農業結合在一起。翟文波卻悄悄開始了新的嘗試,收獲了第一波農業“流量”。盡管在娛樂為主的直播世界裡,這樣的直播內容,當時稍顯“奇葩”。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培養以農業為職業、具有專業技能、主要收入來自於農業生產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同年,長安區舉辦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對於翟文波來說,這可以被稱之為一次老天爺促成的“趁熱打鐵”。翟文波開始覺得農業“有搞頭”——原來農業絕不局限於土地之上,整個行業中其實包括各種工作,電商、銷售者也是農業鏈條的一部分。“這讓我眼界一下子開闊了”。
現在,在快手和抖音平台上,“翟會長”擁有上百萬的粉絲。今年春節,他在抖音上開設了十節網絡課程,內容涵蓋視頻軟件使用方法、農業視頻拍攝手法和營銷方法,為廣大農民朋友提供了通俗易懂的網絡營銷培訓。
2019年,翟文波成為中央農廣校特聘講師,授課足跡遍布全省,走向全國,授課對象包括新型職業農民、大學生村官、村干部和農業經濟組織,共計110場專題培訓,線下培訓人數達到2萬人。他向記者談起一個個通過培訓聽課,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走出困頓的真實例子。說起這些,翟文波臉上充滿喜悅。
“五年來,我覺得農村的變化很大,從業者趨向年輕化和高學歷化。下一步,隨著農村基礎設施改善,會有更多的返鄉創業青年,培訓他們解決生產難題,一起實現鄉村振興,是接下來我課程的重點。”翟文波說。 文/記者 閆珅
“兔媽媽”的脫貧致富路
認真鑽研學養殖 “春華”五年得秋實
時間回到五年之前,住在破窯洞裡的她,曾靠著政府低保金生活,日子困頓不堪。
五年多的時間,她通過學習鑽研、市場調研以及政府的扶持政策,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穩扎穩打,創業脫貧。2019年“中國扶貧日”,她光榮地成為了全省脫貧攻堅明星。
她就是毛春華,臨潼區斜口街道白鹿觀村村民。這位堅韌不拔的“農民明星”,用榜樣力量激勵著更多村民與自己一起,改變命運、脫貧致富。
她,不向命運低頭
她,被大家親切地稱作“兔媽媽”,以規模養殖肉兔和鷓鴣聞名。可誰又能想到,她曾經的生活也是苦澀不堪的。
1987年,毛春華從四川遠嫁到白鹿觀村。當時,丈夫失去左腿,還患有心臟病。家裡唯一的財產就是高崖下的兩孔危窯。20多年,照顧丈夫、撫養孩子、播種收割,家裡家外全靠她一人操勞。
“為過上好日子,我養過豬羊、擺過小攤、也經營過石榴園。臟活累活都干過,不管日子多艱難,我都沒放棄過。我堅信隻要拼命干,一切都會好起來。”
村兩委會覺得毛春華家日子過得實在艱難,幫助他們申辦了低保。並在區殘聯的幫助下開始蓋新房。蓋房期間,丈夫又突然病倒。檢查后發現肝硬化已到中期。這猶如晴天霹靂,讓這個脆弱的家庭雪上加霜。“治病花了十幾萬元,還得繼續治療,我必須創業賺錢,才能讓這個家走出危機。”毛春華說。
她,帶動大家富起來
白鹿觀村地處山區,自然條件適合生態化養殖。毛春華開始如飢似渴地在網絡上學習,了解養殖行業發展情況,查詢相關政策,最終決定養殖肉兔。也就是五年前,她購買了大量肉兔養殖技術資料學習鑽研,並到山東觀摩學習,到河南接受技術培訓,到重慶、浙江等地考察銷售市場。
沒有地,她就向鄉親們租﹔沒有資金,她就從村民互助合作社貸,向親戚朋友借。2016年初,毛春華和家人開始建設養殖場。同年6月,養殖場建成。毛春華全身心投入到肉兔養殖上,聘請國外專家培訓工人,引進火焰消毒等先進技術。2017年6月,合作社售出第一批商品兔就實現了盈利。
“兩個女兒和我一起創業,駐村幫扶干部也大力支持,幫助協調了20萬元貼息貸款。”毛春華一邊努力搞好肉兔養殖,一邊又瞄准了鷓鴣養殖項目。
“過去我們是肉兔生產基地,專管肉兔繁殖和保育,合作社已經派我到河南向法國教授學習了兩次繁育技術。這兩年,通過技術提升,我們要完成從肉兔生產基地向種兔生產基地轉型。2020年,合作社的產品還將在西安扶貧超市售賣。”毛春華向記者展示了產品包裝樣品。
“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是政府和鄉親幫助我渡過了難關。現在合作社發展起來了,我也要回饋社會和鄉鄰,優先吸納有養殖意願的貧困戶和殘障人士加盟或入社,同時對有務工意願的貧困戶和殘障人士優先招錄,帶動大家共同富裕,2020年,共奔小康。”毛春華說。
文/記者 閆珅
全域治水
五年來——
新增水面1.76萬畝 修復濕地3萬畝
在幸福河生態公園裡有一塊石碑,上載《幸福河賦》:昔之渠道,污泥淤積,雜草叢生,水流不暢。腐水腥臭,墨液溢淌,穢濁環境,藏污“盲腸”……而今一泓清波,兩岸綠蔭,花季園林,水韻文化,彰顯城興水旺﹔臥波飛虹,雙橋映月,花亭柳岸,休閑健身,造福百姓一方。
黨政聯動,齊抓共管,短短幾年,昔日城市的排水系統,在河湖長制工作的深入推進下,由一條排污渠,蛻變成清水河、景觀河、生態河、民生河,用真實的變化,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視察時提出的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從渠到河,一字之差,截然不同,現在的幸福河岸,幸福感實實在在地提升了。”河岸邊的百姓如是說。
與幸福河相似的河流治理案例,在西安還有很多。五年來,西安新增水面1.76萬畝,修復濕地3萬畝。五年來,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不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搞所謂發展,不走粗放式發展的老路子。在推進河湖治理工程時,尊重自然山水風貌,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構建全域治水、碧水興城新格局,打造“山青、水淨、坡綠”的生態西安。
2019年12月30日,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河湖水系保護治理三年行動動員大會。聚焦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按照“治用保引管”思路,系統開展全域治水、碧水興城工作,啟動“85316”工程,灃河中央濕地公園等58個治理項目開工建設,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共贏,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西安。
今年目標已定,圍繞“二區、二環、三湖庫、八水、五河、多點元”的總體布局,開展“控源截污治水、集約節約用水、一河一策保水、河湖連通引水、河湖長制管水”等五大方面、107項治理任務。主要河流消除劣V類,渭河西安段水質穩定達到Ⅳ類,護城河水質提升達到地表水Ⅲ類標准,完成70%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實現河河相連、河湖相通、碧水長流、魚翔淺底。 記者 閆珅
秦嶺保護
嚴格舉措見成效 生態修復加快推進
層巒疊嶂的秦嶺山清水秀、樹木茂密,素有“陝西生態綠肺”之稱。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讓綠水青山永續,是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西安”的重中之重。
初冬的秦嶺深處,白雪皚皚,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在保護區及邊界開展了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違法犯罪活動。記者跟隨聯合執法隊伍,深入保護區邊遠的草埡子、爛泥糊、沙窩子等重點林區開展巡查,此次專項行動旨在打擊亂砍亂伐、亂採亂挖、亂捕亂獵、亂批亂佔、毀林開荒、非法改變林地用途等違法行為。
過去五年特別是去年以來,秦嶺保護長效機制進一步完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扎實推進違建別墅整治后續工作,修訂了《西安市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持續實施7類專項整治,加快推進生態修復,初步建立秦嶺保護的長效機制。
莫負三月好春光,植樹增綠滿古城。三月裡,西安各地紛紛組織植樹增綠活動,用自己的雙手,美化西安的環境。2019年,西安持續推進造林綠化,完成農村地區3.71萬畝造林任務,據統計,西安全年共有400.5萬適齡人員參加了義務植樹活動,完成義務植樹1103.5萬株。當一棵棵樹苗種下,對於西安的美好期盼也“種”在了心間。
還秦嶺安寧,讓野生動植物在家園自由憩息。2019年,西安市進一步加大對秦嶺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力度。全市范圍開展了野生動植物執法檢查,加強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積極進行野生動物救護,嚴厲打擊各類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
“深入宣傳秦嶺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全面排查區內破壞生態環境違法行為,以高壓態勢形成對違法犯罪活動的有力震懾,保護好金絲猴、大熊貓及其他珍稀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安全。”西安市打擊整治破壞秦嶺野生動植物資源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工作專班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我市相關部門將持續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集中分布的自然保護區、國有林場、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區域的河道兩側、溝峪、山區聚居點等重點地區、重點部位,全方位摸排,堅持查源頭、端窩點、打鏈條,全環節實施精准打擊,保護秦嶺動植物資源及生態環境安全。
生態恢復項目在繼續實施。2016年,秦嶺梁生態廊道建設項目實施栽植秦嶺箭竹及竹林復壯46.7公頃﹔2018年,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生境項目實施恢復生境2.2348公頃,栽植大量油鬆秦嶺箭竹混交林。“希望大熊貓棲息地生物走廊帶能起到真正的走廊帶作用,逐漸消除大熊貓棲息地的破碎化,促進大熊貓種群的發展壯大。”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田文勇說。
自然有靈。一系列嚴格舉措取得了可喜的回饋。位於108國道沿線的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板房子保護站於2013年6月開始布設紅外相機,截至目前共布設紅外相機40多台。經過幾年拍攝,陸續收集到紅外相機照片10萬余張,其中拍攝到野生動物種類21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2種。共監測到十幾種野生動物利用生物走廊帶進行遷徙。
“今年將實施50000平方米生態恢復,保護潛在棲息地,促進秦嶺野生動物種群發展。”據悉,2020年,我市將全面推進秦嶺生態保護,編制《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建設數字秦嶺綜合服務平台和網格化管理系統,做到整治到位不留尾巴、修復到位不留空白、保護到位不留縫隙。同時,通過維護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和森林生態系統,保持並促進森林景觀的完整性和水源涵養能力恢復,從而恢復野生動物棲息地面積,提高棲息地質量。 記者 龐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