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秦巴山深處的石泉縣饒峰鎮勝利村在以前是個遠近聞名的亂村、窮村、落后村,靠山吃山,日子過得很緊巴。
好的耕地沒多少,種的庄稼收成隻能維持一般的生計,村容村貌臟亂差,民風民俗粗野,一些村民坐吃山空而且還攀比成風。久而久之,勝利村的村民似乎陷入了一種窮與更窮的循環。
這樣下去可不行,守著生態的“金飯碗”,卻要討飯吃,貧困讓這裡的好生態不為人所重視,環境轉化不成了經濟價值。這樣的生活村民看不下去,在脫貧攻堅的新形勢下求新、求變、求發展的思路在勝利村佔據了主流。
村子距離石泉縣城約16公裡,毗鄰秦嶺,生態保存完好,自然資源豐厚,交通便捷,是發展生態旅游的好地方。
向綠水青山要“金山銀山”,靠生態旅游完了祖祖輩輩期待已久的脫貧夢成了村民的共識。
發展旅游為勝利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發展旅游為勝利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張偉 攝
勝利村要追求屬於自己的致富路、勝利路。
2016年村裡成立了旅游公司—石泉子午古道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的總經理胡德偉也是石泉人,交談中這位鄉村旅游經理人對於鄉村旅游的發展頗有見解。“鄉村旅游隻有將生態與村裡的資源稟賦結合起來,讓村民享受到發展的紅利,鄉村旅游才有前景,村裡的發展才會更有未來。”
勝利村景點饒峰驛站。張偉 攝
在發展中勝利村按照石泉縣扶貧實踐新路,創新推行"景區帶片、景點帶村、企業帶戶、服務帶人"的"四帶"模式,即建設一個景區,帶動所在片區各業發展促增收;建好一個景點,帶動所在村域各業發展促增收;引進培育一個旅游"龍頭"企業,帶動若干農戶參與經營促增收;增設若干旅游服務崗位和服務項目,帶動若干人口從業就業促增收。
在勝利村村黨支部帶領下,勝利村探索出了一條"支部+企業+合作社+社員"的旅游扶貧新路。
2016年全村通過對山林、水系、村庄、道路等進行全方位整治提高,投資興建了"饒峰驛站"景區,實現鞏固饒峰河清潔流域成果與旅游增收協調發展。村庄總體按照“一核一環兩軸五區多點”的規劃布局:“一核”即以村委會為中心的村級綜合服務核心區﹔“一環”即環繞村落的環村農林景觀帶﹔“兩軸”即饒峰河鄉村景觀展示軸,蒲溪河生態展示軸﹔“五區”即林業綜合發展區、現代農業功能區、農耕主題功能區、生態林業功能區、特色林果功能區﹔“多點”即饒峰驛站、楊家大院、民俗文化大院、竹園驛站和勝利古寨等多個獨具特色的旅游景點。
勝利村景點饒峰驛站。張偉 攝
“村裡利用現有的資源現狀和優勢,通過饒峰驛站入口廣場、游客中心、觀賞田園、楊家大院遺址公園等55個景點建設和改造整治,形成“一心、三軸、兩區、多節點”的景觀結構,打造西山拓展、耕讀體驗、五彩硒田、勝利人家、山寨古風等五個主題旅游項目區和一條溪谷漫游景觀帶。如今旅游產業正在蓬勃發展。”交談中胡德偉對於勝利村的未來頗有信心。
在發展旅游的過程中,勝利村不斷深化"三變"改革,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參與經營服務等方式,讓全村群眾共享旅游發展"紅利"。目前,全村大多數群眾通過在景區就業、為游客提供旅游產品等方式參與到了旅游當中,人均收入正在穩步提高。
村裡的貧困戶劉峰正是村裡發展旅游的獲益者。上有老下有小,勞力有限,收入無固定來源,為了幫助劉峰解決收入難題,村上安排劉峰在合作社打臨工,80元一天還管吃管住,加上獎金,他每月基本上有近3000元的收入,對於農村家庭而言這是一筆不錯的收入。同時,劉峰媳婦彭桂被公司聘為正式員工,除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外,她每月也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我們兩人的工資加在一起,每月收入穩定在5000元左右,吃的喝的、贍養老人、小孩上學都夠了。”劉峰介紹說。
幾年時間過去了,如今走進勝利村,綠色、生態、環保理念已寫滿整個村落。特色民宿、兒童游樂場、農家體驗館各種旅游元素在這裡一應俱全。農戶訂單蔬菜自產自銷供不應求,年人均純收入也由原先的不足7000元提升到了17000元。
小山村大變樣,旅游扶貧的模式正在石泉縣逐漸推廣,未來石泉縣將把旅游產業作為“調結構、惠民生、帶脫貧、促增收”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來抓,以建設核心景區、發展鄉村旅游、開發旅游商品、打造龍頭企業、豐富旅游業態、促進旅游消費等為重點,以發展全域旅游“四帶”促脫貧為抓手,通過全力主抓、全景打造、全員參與、全民共享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推動旅游扶貧工作向縱深發展。
未來,將有更多像勝利村這樣的小山村通過生態優勢為游客提供舒適的旅游服務,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勝利村的致富路將會走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