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久的收藏有百余年歷史 將來要全部捐給研究機構

大學教師收藏千余本地理老教材

2020年01月10日09:54  來源:楚天都市報
 
原標題:大學教師收藏千余本地理老教材

龍泉(右)介紹藏書內容

百年前初等小學地理教科書的夾層中藏著小抄

“今天淘到一套辛丑年合訂本”“偶然找到民國35年第三版《初中外國地理教本》”“找到光緒32年徐匯課本,來看看清朝地理課配的地圖冊”……華中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教師龍泉,經常在朋友圈分享他的淘書成果。目前,他已經收藏自清朝光緒年間至今的千余本地理教科書。近日,楚天都市報記者採訪了龍泉,了解他收藏背后的故事。

為淘書磨練裝裱修復等技術

龍泉曾是華師一附中地理學科老師,當時便對收藏地理教材產生濃厚興趣。我國歷史上第一本以“教科書”命名的書籍《初等地理教科書》、民國時期第一套教科書《共和國教科書新地理》……這些“老古董”讓龍泉操碎了心。“想得到它們並不容易。找到賣家后,我還經常要定鬧鐘,提醒自己上線搶書。”龍泉說。這些書籍主要是通過競拍、網購、熟人轉手、逛古玩城或文物地攤“撿漏”而來。

記者在龍泉家中看到,不少書籍按照套系,裝在手工制作的匣子或做了標記的袋子中。在他看來,這些書籍很有研究價值。為了更好地保存這些老書,每當一本“寶貝”回家,學過20多年國畫的他,都會精心裝裱,制作封皮、書函、紙盒、標簽等。有些書籍過於老舊,紙張分散,他就一針一線按照古法裝訂。“修復老書很費功夫。有些書酸化結餅嚴重,光揭開書頁,可能就要花好幾天功夫。”龍泉說。

為了方便閱讀這些老教材,龍泉還購買了古籍掃描儀,將書籍電子化,存在電腦裡。

細讀藏書感受前人教學智慧

“老教科書也見証著歷史。”龍泉說。例如,一般書籍都有“版權所有,翻印必究”字樣,但他收藏的抗日根據地教科書后面,大多寫著“歡迎翻印”。

在龍泉看來,自己的這些“戰利品”,更是“教學寶典”。他以一本光緒29年(1903年)出版的《蒙學中國地理教科書》為例。該書第一課講述地形,內容僅30個字:“地球之面,世界各國,環而居之,有壤地毗連者,有山海隔絕,古時不能往來者。”后面的課程,字數往往依序增加,最后一課有一百多字。“這種由淺入深的教學方法,體現了前人嚴謹的治學態度。”龍泉說。

一本清朝末年出版的《初等地理教科書》,內容圍繞主人公“勤學”展開,從他與身邊人的一問一答中講述地理知識。“這不正是現代教育中需要的情景教學嗎?”龍泉說。

書本夾層中發現百年前小抄

收藏、閱讀古書的過程中,龍泉也額外收獲了一些小趣聞。

他向記者展示了一張蠶絲質感、薄如蟬翼的紙張,上面密密麻麻寫滿小字。這是他在一本光緒31年(1905年)初等小學地理教科書的夾層中發現的,小字的內容是書中筆記“仁川為何處之咽喉”的答案。龍泉說,這應該是當年學生做的小抄。

在一本小學用《新主義地理課本》中,一位戴著眼鏡的教書先生,被涂鴉成叼著煙斗、打著傘的形象。后頁的空白處,有一封毛筆書寫的悔過書:“余為事不良,被先生責罵,自后必改過,自斜歸善,此誓。”

整理藏書時,龍泉還驚喜地發現,他收藏的《地球韻言》一書,胡適、郭沫若、馮友蘭、老舍都曾讀過。郭沫若在自傳《少年時代》中回憶,清朝末年,他在四川家鄉讀私塾時,偶爾能看到外面流傳進來的“洋書”,其中就有《地球韻言》。他評價這本書“在當時是絕好的啟蒙書籍”。

“我收藏這些書,主要用於研究、保護、傳承,這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龍泉說。他的千余本藏書來自全國各地,其中一套六本書,是他從四個省份淘來,三本書上蓋著同一個人的印章,說明它們曾被印章的主人收藏。

“等我老了,我要把這些書全部捐給相關研究機構,讓它們可以留存更久。”龍泉表示。在他看來,這些老教材不僅蘊含著豐富的地理學科知識、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更見証著中國地理學科教育的發展與變遷。

楚天都市報記者 國倩 肖楊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黃士峰

(責編:左瑞、谷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