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痛頭暈嘔吐嗜睡 警惕這種腦病

顱內靜脈竇血栓症狀復雜多變,極易誤診和漏診

2020年01月10日09:41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頸痛頭暈嘔吐嗜睡 警惕這種腦病

一個愛健身的年輕人,突然出現脖子痛、頭昏、惡心嘔吐,會是什麼毛病?

答案一:落枕?

答案二:頸椎病?

答案三:腦血栓!

26歲的廣州白領小王,近日為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折騰了大半個月。所幸,最終醫生從他的大腦裡取出大量血栓,化險為夷。

持續加班后

突然頭暈脖子痛

小王平時酷愛健身,堪稱朋友圈裡的“健身達人”。臨近年底,他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在頻繁熬夜加班,無暇健身。

半個月前,他突發頸部疼痛、頭痛頭暈,伴有惡心嘔吐,休息后症狀沒有得到緩解,幾乎吃不下東西。

小王曾到幾家醫院就診,但都沒有明確病因。隨著病情逐漸加重,他每天處於昏睡狀態。焦急萬分的家人找到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腦血管外科主任汪求精教授。

汪求精經過詳細的問診和查體,結合影像學資料,認為小王可能是腦靜脈竇內形成血栓,導致腦血液回流障礙而出現了上述症狀。

入院后,醫院考慮到小王的病情緊急,給他加急做了頭部MRI黑血成像,果然証實了診斷。

隨著症狀繼續加重,顱內高壓隨時可能危及小王的生命。醫生決定採用介入微創技術,將靜脈竇內的血栓取出,打通腦血流循環通路,緩解顱內高壓。

汪求精教授團隊憑借多年的介入手術經驗,將支架送至小王的靜脈竇血栓部位,先后通過支架取栓及血栓抽吸等技術,取出血栓后經微導管繼續局部溶栓。小王閉塞的靜脈竇逐漸被打通,血液循環得到改善。

術后,小王的顱內高壓症狀迅速緩解,頭也不痛了,還可下床活動,兩周后便康復出院。

二胎媽媽也易中招

極易漏診誤診

汪求精指出,顱內靜脈竇血栓是指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腦靜脈回流受阻,導致顱內高壓的一類疾病。它的發病率低,約佔腦卒中的0.5%∼1%。

近年來,隨著醫護人員對此病的認識和診療手段的進步,明確診斷的病例數逐漸增多。

該病起病時“靜悄悄”,臨床症狀復雜多變,極易誤診和漏診。據統計,40%的患者平均獲得診斷時間在10天以上。

顱內靜脈竇血栓沒有特征性的臨床表現,多數患者以頭痛伴惡心嘔吐發病,40%的患者可出現抽搐發作,甚至意識障礙或昏迷。

重症患者若病情進行性加劇,得不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死亡率可高達10%∼15%。

與下肢靜脈血栓患者多有長時間坐臥不動的特點不同,顱內靜脈竇血栓的發病因素比較復雜。

汪求精指出,目前認為此病發病因素包括妊娠產褥期、營養不良、感染、白血病、外傷、甲狀腺疾病及腫瘤等,上述情況可令患者血流狀態改變、凝血機制異常,從而導致靜脈竇內形成血栓。

值得注意的是,人體體液丟失過多、過度疲勞等都可能是該病的誘發因素。因此,多喝水、避免頻繁熬夜加班,對於有風險因素的人來說十分重要。

抗凝治療

對重症患者不理想

目前,靜脈竇血栓的治療措施包括抗凝及對症治療,但重症患者的治療效果並不理想。近年來,隨著神經介入技術的發展,血管內治療有望成為治療靜脈竇血栓的一種新途徑。

支架取栓一般用於頸動脈或顱內動脈血栓形成后的治療。而應用在顱內靜脈竇內取栓,具有很大的挑戰性。

與腦動脈血管取栓相比,靜脈竇內取栓技術要求更高,技術更為復雜。若靜脈竇損傷或血栓逃逸至肺動脈引起肺栓塞,后果不堪設想,因此應首選經驗豐富、技術過硬的醫療團隊。 (全媒體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周晉安、甄曉洲、葉張翔)

(責編:左瑞、谷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