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面膜是愛美人士的護膚必需品。近年來,隨著醫療美容的日益興起,“醫美”漸成熱詞,“醫美面膜”“械字號面膜”“醫學護膚品”等產品風靡市場。然而,廣告中宣稱的“醫美面膜”“醫學護膚品”安全、合規嗎?這些產品比普通面膜更有助於護膚嗎?產品包裝上的“妝字號”“特字號”“械字號”“消字號”意味著什麼?我們邀請業內專家解答上述問題,指導大家科學合理使用面膜。
伴隨“醫美風”的興起,聲稱“更安全”“有功效”的“醫美面膜”市場迅速擴大。記者調查發現,各大電商平台上打著“醫美”旗號銷售面膜的不在少數,其中既有使用醫療器械注冊証號的“械字號面膜”“醫美面膜”,也有宣稱“醫學護膚品”的“妝字號面膜”。
1月2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化妝品科普:警惕面膜消費陷阱》,回應社會關注,明確提出不存在所謂“械字號面膜”,“妝字號面膜”不能宣稱為“醫學護膚品”,並提醒消費者正確使用面膜。
醫療器械產品
不能以“面膜”作名稱
記者在小紅書APP上搜索“醫美面膜”,相關筆記達3.6萬篇,美白、淡斑、祛痘、抗衰老等宣稱功效五花八門。這裡所說的“醫美面膜”多是商家宣稱的“械字號面膜”(通常標示的產品注冊証編號為“×械注准”或者“×械備”等)。但所謂的“械字號面膜”是不存在的,它其實是醫用敷料,屬於醫療器械范疇。
山東省醫療器械產品質量檢驗中心醫用衛生材料及敷料標准化技術歸口單位秘書長許慧表示,目前,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數據庫中查詢不到產品名稱中含有“面膜”字樣的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証,網上宣稱的“械字號面膜”,其注冊產品名稱一般都是醫用敷料等醫療器械類產品名稱。這就意味著,無論是國家藥監部門還是省級藥監部門都沒有批准過“械字號面膜”或者“醫美面膜”。
據許慧介紹,醫用敷料的概念很廣泛,一般可以分為三大類:外科敷料、接觸性創面敷料以及包扎固定敷料。創可貼、醫用脫脂棉、醫用紗布等都是常見的醫用敷料。
根據《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規定,醫用敷料產品按照風險程度由低到高劃分,分別按第一類、第二類、第三類醫療器械管理。凡是聲稱無菌的醫用敷料,其管理類別最低為第二類醫療器械﹔若接觸皮膚真皮層或其以下組織,或用於慢性創面,或可被人體全部或部分吸收的,其管理類別為第三類醫療器械。國產第二類醫療器械產品上市前需向省級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申報注冊﹔進口第二類醫療器械、國產和進口第三類醫療器械上市前需向國家藥監部門申報注冊。
國家藥監局明確指出,不存在“械字號面膜”的概念,醫療器械產品也不能以“面膜”作為其名稱。按照醫療器械管理的醫用敷料,命名應當符合《醫療器械通用名稱命名規則》要求,不得含有“美容”“保健”等宣稱詞語,也不得含有夸大適用范圍或者其他具有誤導性、欺騙性的內容。
“妝字號面膜”
不能宣稱“醫學護膚品”
隨著“醫美面膜”成為社交平台上“種草”的熱門單品,網售平台上也出現了“蹭熱度”的產品。記者在淘寶網搜索“醫美面膜”,發現產品多種多樣,其中不乏一些宣稱“醫學護膚品”的“妝字號面膜”。
所謂“妝字號面膜”,即按照化妝品管理的面膜產品,是指涂擦或敷於人體皮膚表面,經一段時間后揭離、擦去、清洗或保留,起到集中護理或清潔作用的產品。國家藥監局明確,化妝品不得宣稱具有醫療作用,其標識不得標注夸大功能、虛假宣傳等內容。將面膜類化妝品宣稱為“醫學護膚品”“藥妝”等,屬於明示或者暗示產品具有醫療作用,是違法宣稱行為。
雖然面膜類化妝品不能宣稱“醫學護膚品”,但並不意味著“妝字號面膜”的安全性、功效性低。
“面膜是化妝品中一個重要的品類,是按照國家藥品監管部門對化妝品整體管理體系來管理的。”中國香料香精化妝品工業協會化妝品部主任劉洋表示。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妝字號面膜”的上市門檻並不低。宣稱具有保濕、清潔、滋潤等功效的面膜按非特殊用途化妝品管理,在上市前需向國家藥監局或者省級藥監部門備案﹔宣稱具有祛斑美白等特殊功效的面膜按特殊用途化妝品管理,在上市前需向國家藥監局申報注冊。
此外,根據國家標准GB 5296.3-2008《消費品使用說明 化妝品通用標簽》的要求,所有國產和進口化妝品都要在產品包裝上進行全成分標注。“化妝品全成分標注應將配方中加入的全部成分真實地加以標注。根據國標及其釋義內容,面膜中的無紡布不屬於化妝品成分,不需要標注。”劉洋介紹說。
專家提示:注意適用范圍
據空軍特色醫學中心皮膚科副主任醫師田燕介紹,通常在面部治療某些限定的項目之后,醫生會根據情況為患者使用一些面部敷料,比如,有些激光治療會破壞皮膚屏障,使用面部敷料可以幫助修復皮膚屏障。
“醫用敷料屬於醫療器械,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和相應用法用量,應當遵循醫囑或按照說明書使用。”田燕表示,醫用敷料應在其“適用范圍”或“預期用途”允許的范圍內,由有資質的醫生指導並按照正確的用法用量使用。如果消費者在使用正規產品之后,皮膚出現發痒、腫痛、皮疹、紅斑、丘疹等,都屬於出現不良反應,首先要停用相關產品,並用清水清潔皮膚﹔如果不良反應特別嚴重,不能消退,就要去醫院就診。
記者了解到,消費者可以在國家藥監局官網“數據查詢”頁面搜索相關產品,關注產品名稱、管理類別、適用范圍/預期用途等信息。比如,一款名為“膠原貼敷料”的產品,屬於第三類醫療器械,適用范圍/預期用途為“供醫療機構使用,適用於:“皮膚過敏、激光、光子術后(無創)修復輔助治療,淺表性疤痕(病理性疤痕)的輔助治療。”
根據國家藥監局提示,即使是面膜類化妝品也應當按照說明書的要求使用。雖然化妝品沒有明確的用量限制,但是使用面膜不是越頻繁越好。對於一些皮膚敏感的消費者而言,如果每天使用面膜,可能加重皮膚的敏感程度,反而不利於皮膚健康。
相關鏈接
如何科學使用面膜
面膜類產品如果使用正確,通常是安全的,且可以對皮膚起到良好的護理作用﹔但如果使用不當,則可能適得其反。此外,應警惕非法企業在面膜中添加糖皮質激素、抗生素等禁用物質。以下是科學使用面膜的幾條建議:
1.根據自己的皮膚類型和皮膚問題選擇合適的產品。
2.按照產品說明書使用。有些“網紅”產品或網絡宣傳夸大面膜功效,或推崇過度使用面膜,這樣的宣傳不可信。與其他化妝品一樣,面膜產品在研發過程中按正常使用情況做配方設計並進行安全風險評估,如果不按照說明書建議的方法、頻次使用,過多或過頻使用面膜,會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的概率,不僅無法達到預期效果,還會傷害皮膚。
3.應在清潔皮膚后使用面膜產品,從而盡可能發揮產品功效。
4.使用面膜后根據個人皮膚狀況,配合使用其他護膚品。
5.使用過程中如出現皮膚不適,應及時停用,必要時到醫院皮膚科就診。
□ 記者 郭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