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進校園緣何成為成長之痛

2020年01月09日08:38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手機進校園緣何成為成長之痛

1月2日,人們還在相互祝福新年的時候,在西安市一所中學內發生一起刑事案件。據悉,這起案件可能是因為學生在自習期間玩手機,老師沒收其手機而引發的。這場因手機而引發的悲劇讓人震驚的同時,也引發了全社會的思考。一個廣受爭議的話題再次出現在我們面前——到底該不該讓孩子帶手機進校園?

網絡成癮日趨低齡化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7月31日,我國未成年人網民數量達1.69億人,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93.7%。其中,30.3%的未成年人曾在上網過程中接觸過暴力、賭博、色情等違法信息。

2019年2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了《中小學生網絡游戲的認知、態度、行為研究報告》。報告顯示,76.3%的學生從小學就開始接觸網絡游戲,超過九成學生認為網絡游戲使業余時間更愉快,近七成學生認為網絡游戲能夠讓生活幸福。青少年觸網低齡化已成為不容回避的現實。

“00后”這一代人從小就生活在網絡時代,對於他們而言,網絡和數字化是一種生存方式,因此這一代人也被稱為“網絡原住民”。然而,網絡文化在帶給青少年快捷、便利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容易使青少年沉迷網絡,其中的網絡暴力更是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傷害。這是“網絡原住民”成長環境的特點,用絕對禁止的方式讓孩子完全脫離網絡,顯然不科學。

西安市82中的初一女生李同學告訴記者:“班上的同學基本都有手機。我們用手機上網查資料,用微信和QQ交流聯系,這很正常。”另一名西安交大附中的高二男生也表示:“每天休息時,我會用手機了解新聞資訊。平時,我還用手機查找學習資料,生活已經離不開手機了。”

“網絡社交在未成年人中已經非常普遍,其背后是孩子們對表達的需求,孩子們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也越來越緊密。”西安一中學的班主任趙老師告訴記者。

據了解,10—16歲這個年齡段是網癮高發的年齡段,低齡化趨勢也日趨明顯。上網時間過長,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均有嚴重影響。在這一過程中,大腦神經中樞持續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引起腎上腺素水平異常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血壓升高,會導致體內激素水平失衡,降低機體的免疫功能,易誘發種種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胃腸神經官能症、緊張性頭痛、焦慮症、抑郁症等。長期沉迷網絡會影響學生學習及人際交往,加重焦慮、社交恐懼等。

該不該讓手機進入校園

家長為上中小學的孩子配置手機已是一種普遍現象。而絕大多數家長在買手機時,可能只是本著方便孩子聯系家人的想法,然而現實情況卻並非如此。很多孩子用手機聽歌、玩游戲、聊天,違背了家長的初衷。

手機進校園危害學生學習和身心健康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近年來,在對待“學生能否帶手機進校園”這一問題上,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採取了不支持的態度。有的學校採取讓學生上交手機的柔和管理辦法,也有學校出現銷毀手機的強硬做法。但是,統一的管理辦法還未形成。

據媒體報道,江西萍鄉某中學為打造“零手機”校園,3個月沒收了67部手機。據該校政教處主任介紹,手機一旦被沒收,隻能等期末考試后家長來政教處領取。

杭州一所學校更是開啟了一種“新解法”:在校園內裝了手機信號屏蔽儀,每天夜間定時開啟,防止住宿學生夜間玩手機。不過,當地的無線電管理部門負責人明確表示,未經審批使用信號屏蔽儀是不可以的。

近日,記者走訪了西安的幾所中學,了解學校如何管理學生手機。

西安鐵一中高三學生李同學說:“我們學校禁止學生上課帶手機。如果確實需要使用手機與家長聯系,上課前要將手機交給老師,放學后老師會將手機還給學生。如果學生違規使用手機,一經發現會被老師沒收,放學會歸還。”

西工大附中則允許學生攜帶功能簡單的功能機,上學后手機必須關機,交由專人管理,放學后歸還學生,方便學生聯系家長。

西安市26中在每間教室都設有手機管理箱,上課前手機一律關機,統一放入手機管理箱內,放學后歸還學生。

記者了解到,學生手機管理是目前學校管理面臨的一大難題,一味“禁”“堵”並不是好辦法,效果並不明顯,甚至會由此引發學校、教師和師生之間的沖突。

有家長認為,應該在“以生為本”的理念下,尊重學生,對學生加以正確引導,讓學生在時間、地點、用途等方面有選擇地“自我禁用”,這才是順應時代發展趨勢、順應學生要求的明智做法。

大聲向其說“不”

“學校該不該禁止手機入校”確實是個有爭議的話題。支持方認為學生玩手機會分散注意力、干擾教學秩序,不利於學習﹔反對方認為手機也可以成為學習工具,輔助老師教學,不能一禁了之。

其實國家對中小學生使用電子產品的態度已經非常明確。2018年8月,教育部等8部委在《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了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的要求。2018年12月,在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學生減負措施》中再次提出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帶入學校的要進行統一保管。

在2019年的全國兩會上,有全國人大代表提議由教育部牽頭制定法規,並以人大立法的方式規定禁止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將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手表等電子產品帶入學校。

2019年11月26日,教育部對“關於規范中小學生用手機的建議”給予了答復。教育部表示,對於正處在習慣養成階段的未成年人而言,一旦沉迷於手機和上網,將影響其身心健康和學業發展。

目前,教育部會同多個部門開展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引導青少年學習網絡安全知識和技能,幫助青少年提高網絡安全意識和防護技能,倡導營造安全、健康、文明的網絡環境。同時,著力推動家長履行監護職責,加強家庭教育,注重家庭參與,加強家長引導和監督,聯合家長共同做好抵制網絡和手機不良信息工作。

合理管理和引導中小學生使用手機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目前,有關部門正在推進《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和《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的制定工作,其中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問題將做出規定。

西安市北郊一所中學校長告訴記者:“收手機只是治標,讓學生養成自律意識才是治本。要對學生加強引導和教育,讓學生認清使用手機的利弊,解決學生的思想症結,明確學校禁止手機的意義。對於學生違規使用手機要正確處置,把握好尺度,應公開公正,讓學生明明白白。尊重學生,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從而實現對手機的有效管理。”

鏈接

國外學校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2018年7月,法國國民議會表決通過一項關於禁止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手機的法案。當年9月開學時,這一禁令開始生效。按照新規,在校小學生和初中生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外活動時均不得使用手機,除非出於教學目的或是殘疾兒童的特別需要。高中學校可自願全部或部分執行此手機禁令。除手機外,法案還規定禁止使用包括平板電腦和智能手表在內的所有可聯網的通信設備。

據法國媒體報道,法國12歲至17歲的青少年中,有86%擁有手機。使用手機是校園內大部分不禮貌行為和擾亂課堂秩序行為的主要根源之一。據調查,82%的法國人支持學校禁止使用智能手機。

對於學生在校期間可否使用手機等電子設備,目前英國中小學校可根據各自情況制定不同的規則。一些學校禁止學生把手機帶入校園,一些學校實行比較寬鬆的禁令,隻禁止學生在教室上課期間使用手機,還有一些學校每周選擇一天全面禁止在校園內使用手機。當然,也有學校對學生使用手機沒有任何規定,但學校老師有權在課堂上沒收干擾學生學習的用品。(記者 郭妍)

(責編:任志慧、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