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閬中拜謁“春節爺爺”

鄒安音

2020年01月03日14: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到閬中拜謁“春節爺爺”

  天地之間,時序流轉。又至歲寒,年關將近,春節快到了。

  春節,它像一根精神和血脈的紐帶,維系了中華民族。關於春節,一個被歲月塵封已久的老人,也抖落了歷史的塵埃,在星空重放異彩。

  他,落下閎,是西漢杰出的天文學家,四川閬中人。2004年9月16日,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提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將其發現的國際永久編號為16757的小行星,命名為“落下閎星”。

  翻閱史籍,關於落下閎,僅寥寥數字。從《史記》到《華陽國志》,再到《益部耆舊傳》,關鍵詞語為姓氏、籍貫、功績、隱退。但我總想拾掇其中的片段,力圖還原兩千多年前一個民間天文學家的形象。

  落下閎的家鄉是一個有著“閬苑仙境”之稱的絕佳境地。閬中三面環山、四面環水。周圍山形如高門,因名閬山﹔嘉陵江流經閬山下,又名閬水﹔城在閬山閬水之中,故名閬中。若逢雨后初霽,江上霧靄裊裊上升,如夢似幻。“千水成垣,天造地設。”《中國國家地理》如此闡釋閬中的自然地貌。

  我曾數次登臨閬中古城的中天樓,每次踏上漆黑錚亮的木質樓梯,就仿佛穿過了歷史的煙雲,觸摸到古城的脈搏。在中天樓上,看青色的檐頂一字排開去,像鯽魚脊般有力而雄壯地疊加。透過精雕細琢的戶牗,憑欄遠眺,古城之外,碧波暗涌,青山對峙。真道是“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圍山勢鎖煙霞”。

  我的想象力無限延伸。

  落下閎結合半生的觀天實踐,研制出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台天文儀器——渾天儀。落下閎還豎竿觀日,以竿影長短確定出“夏至”“冬至”,又根據一年中晝夜的長短變化確定出“春分”“秋分”。在此基礎上,落下閎確定了立春、雨水、驚蟄等二十四個節氣。

  漢武帝決定採用落下閎與鄧平提出的“八十一分律歷”方案,由落下閎、鄧平等20余人負責新歷的制訂。據《南充市志》載:從公元前110年到公元前104年,約七年時間,新歷方告完成。漢武帝對新歷十分滿意,定名為《太初歷》。《太初歷》改過去以十月為歲首,確立了以孟春正月為歲首的歷日制度。

  五千年相承的中華文明,既是先民們《詩經》裡“舞之蹈之”的詩意生活,也是“坎坎伐檀兮”的農事稼穡。農事與詩意交融,民族的氣節得以滋養。而二十四節氣的確定,讓“天人合一”的時令節氣恆遠久長。

  《太初歷》誕生后,落下閎辭官返鄉,終老故裡。當地百姓們每年過春節時,都要焚香設酒祭拜他,並在錦屏山上修建“觀星樓”和鑄造青銅塑像以示紀念。

  2010年,閬中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春節文化之鄉”的稱號,落下閎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春節爺爺”。

  歲寒節尾,年味漸濃。在中國四大古城之一的閬中,早已挂上了紅燈籠,等待著遠方的客人。一個身著紅色古裝、手持法杖的慈祥老人,正忙著給客人派發紅包,送去新年的祝福。他就是“春節爺爺”落下閎的化身。

  兩千多年后的今天,在橋樓鄉的落陽旮,落陽山、長公殿、長公坪等一些山名和地名,仍然彰顯著一代民間天文巨匠落下閎不朽的精神。而那些被當地人們心手相傳的春節習俗和文化,則像落陽山下橋樓灘河的水一樣,流進了嘉陵江和長江,滋養了華夏大地的每一個角落。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在閬中古城,燈籠高挂,福字倒懸。每年臘八節這天,在古城中天樓,萬人齊聚,同品臘八粥。當熱騰騰的臘八粥剛擺上長桌,年味就溢滿了古城的每一個角落。

  年像一根紅頭繩,織成了中華結,凝聚了中國情。在閬中春節文化主題公園,當我走過漢闕大門、春節文化廣場、落下閎紀念廣場、十二生肖大道、春節文化館時,春芳、夏荷、秋楓、冬竹等園林景觀在我眼前次第展現,那仿佛是一個老人穿過兩千多年的歲月,正在對我微笑。

  如果說春節是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文化胎記,那麼閬中就是這個胎記的一個落點﹔如果說春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那麼閬中就是民族情感的文化地標。臘八飯、祭灶神、殺年豬、說春等春節習俗,成為中國原始的春節文化樣本,它正以鮮活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傳承開去。

(責編:任志慧、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