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扶貧一線

譚映娥的扶貧“要訣”

2020年01月03日07:57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譚映娥的扶貧“要訣”

譚映娥走訪貧困戶。

雖然已經離開馬庄村2個多月了,但每當譚映娥想起她離開時的情景,都會激動地流下眼淚。

2019年10月18日那天,得知村裡的第一書記譚映娥要走,合陽縣城關街道辦馬庄村的群眾非常不舍。貧困群眾雷蓮化深情地擁抱著譚映娥說:“這幾年辛苦您了,謝謝您!”

“我在馬庄村工作了3年,村民們舍不得我,我更舍不得他們。”2019年12月23日,譚映娥說。

2016年3月,在合陽縣婦聯工作的譚映娥來到馬庄村擔任第一書記。

“當時村裡除了一條通村水泥路外,其他的巷道都是坑坑窪窪的土路。群眾吃的水來自一個水窖,水面上還漂浮著一層綠油油的植物。”譚映娥說。看到此情此景,她暗暗下決心,一定要改善基礎條件,發展好產業,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

一上任,譚映娥就挎著裝有貧困戶記錄台賬的公文袋,逐戶走訪貧困戶,了解村裡的情況。“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54戶175人,來村裡的第一個月,我就全部走訪了一遍,發現大多數貧困戶是因病致貧或因殘致貧。”譚映娥告訴記者。

當時75歲的魏田錄是譚映娥走訪的第一家。“因為雙膝半月板嚴重損傷,魏田錄已經臥病在床一年,兒子去世得早,隻有老伴兒雷蓮化照顧他。”譚映娥說,“他家是因病致貧,要幫助他們脫貧,關鍵是要治好他的病,讓他下地走路。”

譚映娥當即要來了魏田錄的病例,讓在醫院工作的弟弟幫忙制定治療方案。第二天,譚映娥收到回復:“如果要換雙膝關節,手術費至少要10萬元。不過還有另外一個辦法,每天堅持做一位骨科教授獨創的膝關節操,會有一定的治療效果。”於是,譚映娥馬上向這位骨科教授學習膝關節操,然后又親自教授給魏田錄。

“譚書記跪在床上一遍一遍地給我們老兩口教,一個姿勢一個姿勢地糾正。”雷蓮化說,“老伴兒學會后,每天做兩遍。譚書記還不放心,隔三岔五就來監督他。”半年后,魏田錄雙膝腘窩的疙瘩消失了。一年后,老人就能下床站起來了。為了方便魏田錄生活,譚映娥還從合陽縣殘聯為他爭取了一輛輪椅。

“現在有了大病救助、大病保險、合療報銷三重保障,老兩口看得起病了,再加上低保和養老金,解決了他們基本的生活問題。他家有7畝地剛承包出去,還有一筆穩定的收益。”譚映娥掰著手指頭,高興地述說著雷蓮化家的變化。

除了因病致貧和因殘致貧外,村裡的不少貧困戶面臨著產業薄弱的難題。了解情況后,譚映娥多次召開黨員、干部、群眾代表大會,商討如何做大做強做優產業,同時聯系企業為村民免費開辦技術培訓班。

貧困群眾喬培玲是產業幫扶的受益者之一。“我們家有10畝蘋果地,以前沒什麼技術,種出來的蘋果賣不了多少錢。經過培訓后,我就知道怎麼剪枝,怎麼防虫害了,蘋果的產量和質量都上去了,現在一年能有10萬元的收入。”喬培玲高興地說。

“3年來,泥濘路變成了水泥路,3條通村路寬闊平坦﹔建了水塔、鋪了自來水管道,群眾喝上了安全的自來水﹔建了標准化衛生室方便群眾看病,3個漂亮的文化廣場豐富了群眾生活﹔動力電、網絡進戶,路燈亮了,群眾的心也亮了……1338天,我和他們早已成了一家人,看到他們的日子越過越好,我的心裡甜滋滋的。”這是譚映娥因身體原因即將離任時,在幫扶日記本裡寫下的一段文字。她細數著村裡的種種變化,文字間充滿著對鄉親們的依依不舍。

心中裝滿百姓,扶貧遍結碩果。這便是譚映娥的扶貧“要訣”。記者 田錫超文/圖

(責編:左瑞、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