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陕西频道>>陕西

《山河锦绣》:致敬脱贫攻坚精神

本报记者 柏桦
2022年12月26日08:49 | 来源:陕西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山河锦绣》:致敬脱贫攻坚精神

  一辆载着两名民警的手扶拖拉机,沿着山边小路缓缓驶来。泥河乡中的一座座年久失修的土坯房、杂乱无章四处堆放的农具以及学校里用土台子搭建的课桌、高矮不一的凳子……20世纪80年代末,在秦岭腹地,“半山村”“柳家坪”两个村庄因天灾而合并。为了改变家乡贫困的面貌,村党支部书记赵书和与好兄弟国文、柳大满一起带领村民为摆脱贫困进行各种努力和尝试。30年的时间跨度中,两代人前赴后继,最终使村庄彻底摆脱了贫困。这是电视剧《山河锦绣》所讲述的故事。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陕西大力支持拍摄的《山河锦绣》在央视热播。《山河锦绣》全景式、立体化地呈现了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全面展现了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事业的历史性成就,致敬和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该剧凭借直面贫困的写实剧情、细节满满的历史真实和接地气的人物塑造赢得全国观众的青睐,位居黄金时段电视剧全国实时收视率第一,被网友誉为“让人眼前一亮、心里一热的扶贫题材力作”。

  ■ 在平实质朴中实现突破

  “全景式、立体化、史诗般展现脱贫攻坚历史”是《山河锦绣》的定位,该如何“破题”?

  “为了拍好这部剧,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国务院部署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从1994年到2000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让故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可以把扶贫、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从此处破题。”找到着眼点后,该剧第一编剧由甲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2022年1月主创团队接到编剧任务,6月电视剧就要开机。为了如期完成任务,主创团队先后采访了近百位扶贫工作者,在陕西、河南、贵州多地的数百个村落实地采风,行程近万公里。剧中大量情节都是在真实故事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加工。其中,柳家坪建立木耳智能大棚生态园的剧情,就是以柞水县群众种植木耳的故事为基础,参照该县产业脱贫的事例创作的。“赵书和、柳大满和国企帮扶干部,身上都有很多原型人物的影子。”由甲说。

  扶贫剧很多,如何跳出传统“农村剧”和简单的讴歌型主旋律剧的程式,创出新意,有所突破?

  “我们要用这部剧告诉观众,国家为什么要进行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行动,攻坚的难度在哪里?”由甲说,“‘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是我们力图呈现的主题。该剧在史诗感、立体性和全景表达上避开了以往的同类作品,是其独有的特点。”

  如何让主旋律剧打动观众?如何让主旋律剧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让观众能看进去?这是该剧导演余淳、吕紫伯面临的挑战。他们表示,思想再高大上,没有扎实的故事和生动的人物去承载,一切都是零。

  因此,两人从一开始就确定了拍摄基调:平实、质朴地切入,不悬浮,不“洒狗血”。《山河锦绣》放弃了强烈的戏剧冲突,对灾难和贫困的展示都是点到为止,不刻意渲染和煽情;在生活化处理上下功夫,反复推敲,在戏剧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更多地从鲜活生动的个体着力,强调中国人的自强意识。

  余淳说:“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总有一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或事情,总有一些英雄人物在关键时候做出对国家和民族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人物和事情应该被大力颂扬。”

  ■ 真实讲述故事细节

  “我们把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浓缩在剧中的‘柳家坪’,从真实的生活出发,走进生活深处,从平凡中发现伟大,把对‘人’的塑造放在第一位,以多元视角讲述一个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精彩故事。”余淳表示,“这部剧的拍摄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真实,从剧本、人物、事件、制作等各个层面都要真实。”

  我国的大多数贫困地区,其致贫的根本原因是恶劣的自然条件。剧中设定的柳家坪就位于秦巴山区。这里影响村民生活和生产的主要是水患、泥石流和土地资源匮乏。水患治理问题、村办水泥厂“污染事件”、建大棚种木耳等真实发生在陕南或中西部地区的故事,让“柳家坪”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崎岖狭窄的山路、墙上有深深裂缝的土坯房、“家养一只兔,不愁油盐醋”的标语、“二八”自行车、手扶拖拉机……近500个场景、4000余组人物造型、几十万件道具,原生态地再现了山区贫困村的生活场景。剧中演员一口地道的陕西方言,让这部剧更加原汁原味。

  剧中,国家扶贫政策的发展过程,也都在柳家坪这个国家级贫困村得以体现。从国务院扶贫办调研组到中原省摸底入户,到扶贫工作队进驻柳家坪、石头村、长滩村;从第一书记完成培训奔赴各乡村,到精确摸排、建档立卡;从省委书记签下脱贫攻坚责任书,到第三方评估、验收组实地考核……《山河锦绣》中的脱贫故事,将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各环节、各步骤都呈现出来。

  值得称道的是,《山河锦绣》不仅用写实手法表现出真实的贫困状况,也用细腻走心的小人物的奋斗来探索着脱贫之路。“今年修水坝,下雨不害怕。今年流些汗,明年吃饱饭。”李乃文饰演的主人公——村支书赵书和深感水患之苦,希望通过兴修水坝、种地,让半山村的百姓过上好日子;王雷饰演的副县长国文为了让家乡摆脱贫困,不辞辛劳多方奔走并参与救灾,与村民打成一片,为两个村子的合并大胆建言;颜丙燕饰演的乡村教师柳秋玲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山里孩子的命运,挨家挨户找孩子去上学……诸如此类,虽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却朴实真切、触动人心。

  半山村突遇泥石流,上百位村民冒着瓢泼大雨,顶着塑料布、戴着草帽在深夜紧急转移,这场面令观众隔着屏幕都感到紧张。大灾当前,柳家坪的村民放下两村恩怨,将半山村受灾的村民接回自己家中安顿,乡民共患难的至真情义令人泪目。《山河锦绣》所展现的,不仅仅是脱贫工作的过程,更通过性格鲜明的农民形象,让观众感受到富有浓郁人间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乡土社会。

  “无数个平凡,无数个渺小,终将铸就伟大的事业。”主创团队不回避真实矛盾,将农民作为时代的弄潮儿来塑造,在广阔的视野中表现中国农村的时代巨变。《山河锦绣》让观众对剧中的这句台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观众深切认识到,脱贫攻坚背后是许多人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是曾经贫瘠的土地上千千万万人的不懈奋斗。

  ■ 全景式展现脱贫攻坚历程

  金黄的稻田、村民的笑脸、丰收的喜悦……随着柳家坪迎来大丰收、胜利摘掉贫困帽,展现波澜壮阔脱贫攻坚故事的《山河锦绣》于12月5日在央视一套圆满落幕。扶贫干部带领人民群众砥砺奋进的艰辛历程,在动人的情怀中呼应着这个时代的底色,在山乡巨变的中国故事中传递着奋进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为首部全景式展现中国农村30年扶贫历程的影视作品,《山河锦绣》将党的兴农惠农政策贯穿始终,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共抓扶贫的力量组合完整展现,也将企业帮扶、科技帮扶、教育帮扶等全社会助力脱贫攻坚的内容纳入剧情。剧中,各级领导干部、乡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者、基层党员、贫困群众等一个个鲜活立体的人物陆续登场。他们各自的故事交替上演。这些故事有关理想信念、婚姻家庭、人生抉择,形成了一幅苦乐交织的人物奋斗群像。

  30年的时间跨度中,《山河锦绣》对脱贫攻坚战略进行了全流程、全要素、全方位描摹,脱贫攻坚的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人尽在其中,多维度、艺术性展现了中国脱贫攻坚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让观众进一步了解广阔的乡村土地上曾经发生、正在发生的变化,感受到时代的巨大变化。

  好题材加上真实生动的好故事,是一部优秀电视剧的成功密码。该剧自播出后,收视率不断攀升,高居黄金时段电视剧全国实时收视率第一。各大视频平台热度爆棚,剧目影响力持续走高。该剧真实接地气的故事、跌宕饱满的剧情、生动有温度的人物塑造,得到业内人士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业内专家对《山河锦绣》给予高度评价,称其“坚守人民立场,用生动的电视艺术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热情赞扬,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给予深情褒扬,书写了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认为,《山河锦绣》的成功创作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又一次验证。“从故事到人物,从农村场景到表演状态,从形象到语言,观众都能感受到剧中浓浓的乡土风味,也能感受到农村发展与时代发展那种内在的契合感,对剧中主要人物也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共情。这一切,可以说都是生活带给创作者的灵感、激情和启示。”

  毋庸置疑,《山河锦绣》是一部有温度的剧作。它在家国情怀的立意下,将无数扶贫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甚至牺牲搬上荧屏,将理想、担当、信念深深地注入观众的内心,让更多人读懂了脱贫攻坚事业的伟大,感悟到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责编:邹星、魏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