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陕西频道>>人民网看陕西

方兰代表:加快构建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协同安全体系

2022年03月09日10:46 | 来源:人民网-陕西频道
小字号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方兰。受访者供图

人民网西安3月9日电(记者吴超)“黄河流域第一、二产业占比较高,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争水”现象突出,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能源和粮食发展的关键要素。”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方兰建议,加快构建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协同安全体系,建立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的“水-能源-粮食”安全框架,合理提出黄河流域粮食生产、能源利用与水资源调适路径和发展模式。

全国人大代表方兰多次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进行走访调研。她走访发现,黄河流域作为“水-能源-粮食”矛盾突出且集中的典型区域,水资源约束引起流域能源安全脆弱性、生态环境脆弱性、粮食生产脆弱性的风险增加,亟须建立以纽带安全为目标的协同治理机制,推动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协同安全。

方兰表示,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2020年黄河流域粮食总产量达2 .39亿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5 .6%,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是农产品主产区,堪称“中华粮仓”。黄河流域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煤炭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核心地区。

“长期以来,黄河流域一直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仅农田灌溉用水就达耗水量的2/3左右。黄河流域的工农业生产方式很多依然是传统的高污染、高耗能发展模式,以煤炭、石油、电力和重化工业为主,第一、二产业占比较高,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争水”现象十分突出,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能源和粮食发展的关键要素。”方兰认为。

如何加强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协同发展?方兰从五个方面提出建议。首先,要提高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自然灾害抵御能力。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增加对黄河流域地区“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应对自然灾害的科研投入,全面剖析黄河流域地区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功能。针对黄河流域地区水旱灾害频发的问题,要尽可能利用黄河干支流水利枢纽的功能,实现黄河流域水沙平衡,加快黄河流域地区引水补水工程建设,提高水沙调控效率。加快黄河流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面向主要产业链的人工智能平台等建设,做好沿黄城市的“东数西算”数字枢纽建设。

其次,要增强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生态承载能力。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提高黄河流域地区“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生态承载能力。实现黄河流域地区的绿色发展,增强环境自愈能力,提升整体效益。促进黄河流域地区产业由资源消耗型产业向环境友好、资源集约型产业转变。从统筹整体的角度,实现黄河流域地区资源要素的协同发展。以产业融合、城乡融合、要素融合为导向,统筹推进黄河流域产业结构优化、城乡协调发展、资源要素互通,实现整个区域的高质量发展。

再次,要提高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综合生产能力。针对黄河流域地区“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度较低的地区,实施农业节水和工业节能并举,提升现代工农业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统一。在农业节水方面,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大中型灌区。优化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因地制宜确定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严控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节水耐旱作物种植比例,选育推广耐旱农作物新品种,适度实施轮作休耕,积极发展集雨节灌,增强蓄水保墒能力。在工业节能降耗方面,加大钢铁、有色、石化、化工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进智能化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推进工业绿色发展。

同时,还要增强黄河流域地区“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市场竞争能力。加快推进黄河流域产业链现代化,打造广泛联结、紧密互动、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链条。加快建设黄河上游清洁能源基地、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黄河“几”字弯清洁能源基地三大能源基地,实现清洁能源和传统能源的智能调节和协同发展。以扩大内需为目标,以黄河流域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能源资源富集地区等区域为支撑,适应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现代化的消费能力,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方兰还建议,要提高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环境风险预警与防控能力。保障黄河流域地区粮食安全,重点关注种子和耕地两个关键要素,保护耕地面积,实现人民口粮的绝对安全,保证主要农副产品的稳定供给。保障黄河流域地区能源水资源安全,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网安全保护力度,保证主要能源的稳定提供并且提高其风险管控能力。实现黄河流域地区“水-能源-粮食”纽带协同安全。   

(责编:邹星、吴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