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建言献策高质量发展(经济新方位·全媒看两会)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代表委员们将齐聚首都、共商国是。为了做好两会宣传报道,本报今起推出“经济新方位·全媒看两会”专栏,以媒体深度融合的形式,创新报道方式,聚焦两会热点,传递两会声音。
——编 者
稳投资调结构 扩内需促消费
春节假期一过,广东各地陆续掀起重大项目开工热潮。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项目唱主角,深中通道等大湾区项目正加紧建设。
“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伟表示,要灵活运用财政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银行信贷等工具,持续激发投资潜力,“尤其要谋划建设一批新基建、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项目。”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兆安建议,要围绕促消费惠民生、调结构增后劲,重点推动“两新一重”和民生领域投资。“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把产业投资与产业调整、产业升级结合起来。”张兆安建议进一步降低企业负担,加强对民企的金融支持。注重部门间的统筹协调,让好政策尽快“送上门”。
扩大内需,还要加快促进消费恢复升级。张兆安建议,通过创新市场结构、加快传统消费提升等方式,把潜在的消费转化成为现实的消费。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区域消费中心建设,完善农村消费网络建设。
“当前要稳就业,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推出鼓励消费措施,让老百姓有钱消费、愿意消费。”张兆安认为,应着力推动产业转型、技术研发以及产品服务模式创新,创造新供给,引导新需求,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厚植创新沃土 促进成果转化
今年,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杨华勇的提案仍聚焦科技与教育。“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往往需要10年之功。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层面。”杨华勇认为,前者强调发现,为“0到1”的基础突破,后者强调应用,既有“0到1”的原创技术突破,又有“1到10”的小批量试制。“应用基础研究离不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探索,但如何从实验室迈向工厂车间,这需要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深度参与。”
近几年,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冯丹明显感到,业界对于原创性自有技术的渴望空前强烈。2019年起,华中科技大学与8家国内大型科技公司组成联合实验室,双方科研人员开展针对性研究。
“通过联合实验室组成产学研共同体,企业储备了我们的前沿技术,一批科技成果陆续得到落地转化。”冯丹建议,进一步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积极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寻找技术支持,厚植科技创新沃土,“中小企业面临资金和人才短缺等问题,希望国家持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杨华勇认为,要进一步保护知识产权,关注成果转化后的利益分配,引导企业将技术转化收益进一步反哺到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中。
加快改革步伐 完善开放格局
我国去年启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金李介绍,今年上半年要完成试点地区布局、实施方案编制报批。要根据不同改革任务优先考虑选择改革需求迫切、工作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等。
金李建议,应进一步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合理畅通劳动力要素有序流动,强化资本要素强化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通过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促进技术要素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金李认为,要更好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集聚,稳定制造业占比。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科技、贸易等政策协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技术攻关和重大项目建设。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伟表示,要深化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完成首批40项授权事项,谋划实施第二批授权事项清单。
“近年来,重庆统筹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建议,接下来应精准补齐基础设施、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的短板,在交通便捷、物流高效、贸易便利等方面下更大功夫。
兜牢民生底线 优化公共服务
2021年,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的政策举措频出;在养老、教育、医疗等群众最关心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完善。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今年已启动。“在全国范围内对地区间养老保险基金当期余缺进行调剂,这是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进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介绍,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将有利于解决养老保险基金结构性矛盾,明确地方政府支出责任,为实现更高层次的全国统筹打下基础。
郑秉文认为,此次将针对不同地区情况实行调剂,这为统筹增加了难度。他建议,建立动态调剂关系,合理调剂地区间基金余缺,落实中央与地方的支出责任分担机制,确保制度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铁克其乡下恰其村,村民都已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保也全覆盖,公共服务保障坚实有力。全国人大代表、铁克其乡党委副书记李彬去年将增加村民收入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下恰其村引进缝纫厂,建了6座蔬菜大棚,还成立了合作社发展养殖业。
“今年重点要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李彬介绍,巴州试点建设乡村科普馆,平均每个县市10—14个。下恰其村的科普馆预计今年建成,将围绕特色产业开展培训,引导群众科学开展农业生产活动。
巩固脱贫成果 发展特色经济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完善监测帮扶机制。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红光上村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介绍,红光上村共有19户脱贫户,村里每个季度入户摸底调研,确保有困难第一时间解决。
围绕乡村旅游、水产养殖等产业,完善基础设施、争取助农贷款……“我们要想尽办法让特色产业更加壮大,让乡亲们尝到更多甜头。”马乙四夫说,“借助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我们创办了水上旅游服务公司、冷水鱼养殖基地和牛羊育肥场,既可以让乡亲们就近就业,又助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2021年村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比2013年翻了两番。”
四川阿坝依托区位优势、旅游资源,发展起多元化特色产业。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净土阿坝农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王安兰说,去年,公司以“公司(平台)+基地+果农”模式销售水果、牦牛肉等特色农产品6000多吨,把“好收成”变成“好收入”。王安兰建议,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出台城市人才下乡服务乡村振兴的激励政策,为引进、留住人才创造更好条件。
“我们打算建立辣椒、花椒种植基地,绿化荒山,提高收益。”马乙四夫说,“只要有好点子、肯努力,能干成的事多着呢!”
《人民日报》( 2022年03月03日 第 1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