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陕西频道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陕西:为创新赋能 助人才圆梦

甘甜
2021年10月17日08:13 | 来源:陕西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陕西:为创新赋能 助人才圆梦

9月15日一大早,西安理工大学教授侯精明就带领团队前往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在主要易涝点查看积涝监测设备布设情况,了解智慧雨洪管理平台项目进度。“这个项目由我们和秦汉新城合作建设,建成后将为政府第一时间提供排水防涝调度方案。”侯精明对项目前景充满信心。

“在陕西这片土地大有可为。”2016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在海外攻读博士学位、完成了博士后相关研究的侯精明选择回到陕西发展。作为省水动力模拟及水灾害管理创新团队负责人,他带领20余人致力于城市水利和海绵城市研究,为城市内涝治理精准“开方”。

在高质量发展的跑道上,陕西给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插上腾飞的翅膀,助其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秦创原,人才施展才华放飞梦想

从听说秦创原,到成为秦创原的受益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赵鲁豫只用了短短几个月时间。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支持下,他创办的科技型企业获得创投基金青睐,企业发展进一步加速。

秦创原是人才的新期待!

“希望通过秦创原,与产业、市场深入对接。”秦创原使许许多多像赵鲁豫这样的创新创业人才信心更足,促进了一批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

被寄予厚望的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和西咸新区为总窗口,发力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痛点堵点。

在这里,科创热度持续攀升——中国电子西部数字经济产业基地项目签约落户西咸新区;在秦创原科技成果与应用产业对接会上,小米生态链数字经济创新基地宣布开业。

在这里,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大批项目找到了技术支撑,一项项创新技术找到了“用武之地”。在秦创原支撑下,中科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管晓宏率领团队与中核集团、榆林市政府合作,加速建设榆林科创新城绿色零碳智慧能源站示范项目。

在这里,引才硬招“新鲜出炉”——西咸新区设立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省属重点国企集中入驻、强势“领跑”。

……

以秦创原为支点,陕西撬动了创新创业的新契机。

为了给人才吃下“定心丸”,陕西还奉上了充满诚意的“政策包”:设立秦创原高层次人才引用专项基金,加强和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引用工作;从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单列20%的名额,支持秦创原引进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

秦创原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创新创业人才,随之而来的,将是创新势能的量级释放。

干事创业,创新驱动发展步伐矫健

人才最看重的,是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

2007年,放弃美国高薪回国创业的刘兴胜正是由于看重西安的科研环境和创业平台,将企业开在了西安,创办西安炬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自主创新是一座独木桥,走过去了就是宽阔大道!”刘兴胜一门心思从事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研制和生产。创业初期,他带领科研创新团队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支撑不住了就躺在地板上睡觉。十余年来,炬光科技不断发展壮大。

刘兴胜不是个例。从创新驱动发展到打造西部创新高地,从共建“一带一路”到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随着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在陕西,创新创业人才的舞台越来越广阔。

校企合作搭建科创平台——西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纷纷成立,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及相关国家实验室、院士工作室、工程中心等科研资源加速汇聚。

广搭“双创”载体平台——加快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形成了“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功能多样的科技创新创业体系。

走出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在陕西的黄土地上,人才同样大有可为。

“小木耳,大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陕西考察期间点赞柞水木耳,让李玉院士和团队的干劲更足了。

柞水县于2017年柔性引进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团队,发展食用菌产业。李玉带领团队制定产业扶贫规划,为柞水县选育出黑木耳、玉木耳优质品种。每次李玉到一线生产基地,都有很多农户围住他咨询种植问题。

如今,柞水县年产木耳菌包5000万余袋,3000余户贫困户依靠木耳产业稳定脱贫。

随着人才“活水”源源不断流向田间地头,科技创新的土壤更加肥沃,乡村振兴将结出更多硕果。

深化改革,人才引擎持续释放动力

2019年,3月22日凌晨,一则好消息传来——

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研究团队张兴亮、傅东静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华南早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清江生物群》在《科学》杂志发表。这项研究成果是进化古生物学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对于傅东静的突出贡献,西北大学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和同行评审办法,开辟绿色评审通道,将傅东静破格晋升为教授。

如何顺应时代潮流,科学地培养、引进、评价、激励人才,持续调动人才积极性、释放人才创造力?

设立人才编制“周转池”,调剂编制用于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向用人主体放权,用政府权力“减法”换取创新创业“乘法”;以创新能力、实效和贡献为导向评价人才,激励人才潜心科研;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调动全社会力量攻克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

当禁锢思想的藩篱被打破、体制机制的坚冰开始消融,创造力加速释放。

西安导航技术研究所柔性引进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20余名领军人才,一举突破10余项关键技术,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推行股权激励与员工持股计划,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

一系列改革之举,让陕西人才活力、市场活力、创新活力涌动迸发——

“十三五”期间,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步伐加快,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16.5%和11.1%。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今日之陕西,正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拥抱各方英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责编:李志强、魏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