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对话地方领导”系列

全国人大代表李春临: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让百姓共享高品质生活

2021年03月09日08:19  来源:人民网-陕西频道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榆林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春临。受访者供图

人民网西安3月9日电 (左瑞、邓楠)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经济、民生、环境、乡村振兴等信息令人关注。

在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围绕乡村振兴、营商环境、民生福祉、生态建设等话题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榆林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春临。

产业先行

激发农民内生动力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不管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都是‘源动力’。”在全国人大代表李春临看来,只有走活产业这盘棋,才能激发农民内生动力,推动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李春临表示,榆林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将在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前提下,服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优质能源供给,依托科技创新加快能源化工全产业链低碳化再造,积极培育壮大智能无人系统、氢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特色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多极支撑、多点带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就农业产业发展而言,将从“农产品稳产保供”“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产业融合”这几方面入手,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把农民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能致富的产业。

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履行好陕西第二粮仓的使命。“我们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扛实扛牢‘米袋子’‘ 菜篮子’政治责任。”据李春临介绍,榆林将围绕打造黄河流域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加快推广应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旱作和节水农业。同时培育引进适宜榆林气候和土壤的优质种质资源,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总产保持在260万吨左右。

加快构建“4+X”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让榆林农业产业的筋骨强起来。“我们将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出台专门支持政策,为农村产业发展赋能。”据李春临介绍,榆林将突出规模化、绿色化、品牌化、智慧化,做大做强山地苹果、蔬菜、羊子、马铃薯四大主导产业,做精做优小杂粮、中药材、红枣、生态养殖、特色林果等优势产业,打造米脂小米、子洲黄芪、横山羊肉等一批叫得响的拳头品牌。

优化现代农业,打造“两带三区”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十四五”时期,榆林规划以长城和无定河沿线两带为引领,建设规模化、集群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区;以沿黄土石山区、西部白于山区、南部丘陵沟壑区三区为重点,发展绿色农业,建设集特色种养、生态观光休闲为一体的高品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据李春临介绍,榆林将以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引领,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建设榆林农产品交易中心,不断拉长生产、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全产业链条。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丰富乡村经济业态。

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充分盘活农村“沉睡的资源”。 “‘十四五’时期将培育提升家庭农场2500个,评定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300个。”据李春临介绍,榆林将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鼓励采取土地流转、托管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参与进来,获得更多收益。

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以及提交人代会审查的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中,都将促进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过渡作为重要的任务和发展方向。榆林在此方面将如何做好有效衔接?李春临从“巩固”和“衔接”两方面进行解答。

“一方面,我们将扎实做好‘巩固’的文章。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常态化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强化就业、产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帮扶措施,坚决守住不出现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另一方面,将全力做好‘衔接’的文章。今年突出抓好政策、规划、工作、机构‘四个衔接’,密切跟踪中省最新政策动向,分类开展市县两级已出台政策的梳理调研,做好政策的延续、优化、调整工作,确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

营商环境好

何忧引资难

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投资兴业的重要条件,是支撑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榆林把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到“第四场攻坚战”的高度,从基层群众和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出发,对标国际国内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全力破积弊、去烦苛、除障碍。

纵深推进“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启运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规范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下茬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试点示范,建立“逢办必查”的信用信息核查机制,实行“红黑灰”名单管理;推行项目全流程服务;运行营商环境监测平台......据李春临介绍,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榆林重点抓“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下茬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和“推行项目全流程服务”四方面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全市营商环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营商环境排名由三年前的全省倒数第1位提升到现在的全省第一方阵。特别是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榆林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2017年底榆林综合信用指数排名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位列第259位,排名全国倒数第三。面对被动局面,我们强力推进“诚信榆林”建设,大力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试点示范,建立“逢办必查”的信用信息核查机制,强化失信联合惩戒,开展“榆林市名优产品信用品牌”、百家“信用建设示范企业”评选等活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社会信用环境加快形成,全市信用综合指数排名实现了“三年三跃升”,2018年底跃升至第86位、2019年底位列第33位、2020年底排名第22位,位居西部第二,稳居全省第一。

好的营商环境,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举足轻重。近年来,金融环境不优一直是制约榆林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为此,榆林着力从三方面入手优化金融生态。

一是持续压降不良贷款,政银联动、齐心协力,扎实开展公职人员不良贷款清收、涉金融案件清理等专项行动;二是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增强金融服务实体能力,建设金融大厦,集聚形成多业态的金融生态圈,上线运行全市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三是严厉打击金融诈骗、恶意逃废债、非法集资等违法活动,密切关注担保链风险,强化对类金融机构的监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我们上线运行了全国地级市第一个营商环境监测平台,对县市区的营商环境各项指标进行全程监测,倒逼县市区千方百计为企业服务,为投资者营造放心、安心、舒心的发展环境。”李春临表示,今年,榆林还将启动数字政府建设三年行动,借鉴浙江杭州模式建设“城市大脑”,以信息化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梧桐茂兮,凤凰来栖。营商环境是招商引资的生命线,招商引资是高质量发展重要抓手。榆林如何以高质量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招商引资方面有哪些规划?

李春临表示, “十四五”期间榆林谋划储备了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能源化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生态环境建设十大领域383个、总投资2.8万亿元的重大项目,预计5年内累计投资将超过万亿元。“未来五年,我们将面临产业结构重构的艰巨任务和加快产业链完善整合优化的最好时机,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招商引资将迎来新一轮黄金期。”

招商首先要解决招什么的问题。“我们围绕传统产业链条式发展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初步明确了‘8+6’的重点招商产业方向,即高端能化、镁铝合金、装备制造、生态环保、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轻纺等八大传统招商产业和大健康、数字经济、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新材料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李春临指出,榆林在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方面坚持“三不招原则”,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不招,过剩产能和产出强度不达标的不招,环保不过关的不招,避免拾到篮里都是菜。

充分运用投行思维,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据李春临介绍,榆林将进一步发挥各类产业基金、平台、委托招商机构作用,开展产业链、小分队等精准招商,大招项目、招大项目,力争招一个像一个,招一个成一个。

把商招进来需要真本事,把项目落下来更要下硬功夫。如何加快项目落地建设?李春临表示,我们探索建立政务事项全程代办和保姆式、一站式的服务机制,千方百计为企业服务,为项目建设开路,为投资者营造放心、安心、舒心的创业环境。“2020年市本级下达1.4亿元项目前期费,建立市县两级联审联批和要素动态调整机制,推动要素跟着项目走,连续3年开展项目攻坚行动,每年安排2000亿固投任务和6000亿滚动审批任务。”

办好 “关键小事”

让百姓共享高品质生活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注重解民忧、纾民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持续改善人民生活。站在历史交汇点上,榆林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上有何新招?

“我们将处理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抓点示范和整体推进、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三对关系’,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让榆林老百姓共享高品质生活。”李春临表示。

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实事求是地讲,榆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匹配,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提高群众收入方面,李春临表示将按照“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要求,在最大限度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的基础上,聚焦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类群体,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主力军”作用,兑现机关干部合法合规的津贴补贴,千方百计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全力办好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李春临表示,榆林中心城区还存在着部分小区房产办证难、物业管理乱等历史遗留问题,为此榆林将继续发扬斗争精神,依法依规化解矛盾,让群众拍手称快。其次,针对住房、养老等热点问题,将从优化供给结构的角度入手,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加快建立低成本住房保障体系,“今年我们将全面启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三年计划,加快补上现有社区服务中心功能不完善、配套不健全短板,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持续扩大优质民生供给,让发展更有温度、群众幸福更有质感。据李春临介绍,在教育方面,榆林将围绕打造区域教育高地,培养更多名教师、名校长,建成北师大榆林学校,再引进一批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基础教育提质增效,努力兑现“让榆林的孩子不再为求学远赴他乡,让家长不再为抚育子女两地奔波”的承诺。

在医疗方面,将围绕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建立“国内一流、西部领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与省内外知名医院合作共建一批专科联盟,实现市县医联体、县镇医共体全覆盖,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在文体方面,将围绕建设文化体育强市,建成“四馆两中心”,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和文化精品工程,满足群众更高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以承办省十七运为契机,加快建设提升一批群众体育公园,推动城区“15分钟健身圈”和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让更多群众乐在其中,让380万榆林人民都强壮起来。

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战略位置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榆林作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资源富集与生态脆弱的矛盾并存,这一特殊的市情决定了榆林生态文明建设极端重要、更为迫切,必须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据了解,榆林主要从“强化顶层设计”“解决存量问题”和“做大绿色增量”三方面入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战略位置,出台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决定》和《实战方案》,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组建生态环境治理投资公司,市县两级每年投入财政资金20亿元用于生态建设。”李春临介绍道。

为解决资源开发强度大、历史欠账多的问题,榆林常态化开展铁腕治污攻坚行动,推开采煤沉陷区治理、矿井疏干水综合利用等试点示范工程,获批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和首批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李春临说:“我们基本完成了‘散乱污’企业的专项治理,PM2.5年均浓度值连续4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18个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成为全国7个、全省唯一受到生态环境部表扬的地市。”

在做大绿色增量上,榆林坚持“南治土、北治沙、全域治水”,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高标准推进水资源供给保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绿色发展、生态文化培育等八大行动;在中心城区扎实开展“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建设百万亩环城森林圈。“目前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8.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林木保存面积、林木覆盖率分别由建国初的60万亩和0.9%提高到现在的2360万亩和36%,为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作出重要贡献,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李春临介绍道。

(责编:左瑞、吴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