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上午,长安大学首届交通文化节暨智能技术成果展开幕式在交通馆举行。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万振江,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贾强,长安大学党委书记陈志坚、校长沙爱民、副校长贺拴海、王建伟,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兄弟院校博物馆负责人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长安大学副校长贺拴海主持。
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万振江高度评价了长安大学多年来为陕西省交通事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他希望长安大学紧密围绕陕西交通高质量发展需求,以更广阔的视野、更长远的视角系统深入地开展交通文化研究和传播工作,夯实交通强国建设文化沃土,充分彰显人才培养鲜明特色,持续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为陕西交通运输体系融合发展和人民满意交通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贾强表示,长期以来,省文物局和长安大学在古建筑测绘、建筑遗产保护、博物馆公众服务、科研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了持续深入的合作,长安大学公路交通博物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服务教学、服务社会、传承交通文化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希望博物馆在服务好教学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积极开展教育活动,服务社会大众,为建设陕西文化强省贡献力量。
本届交通文化节暨智能技术成果展以“交通改变世界、智能引领未来”为主题,围绕公路交通、汽车文化、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智能检测等方面内容,集中宣传和展示学校交通文化建设成就和师生在公路交通、智能控制等领域的突出研究成果。此次活动也是长安大学迎接7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
本次活动主要依托长安大学交通博物馆举行,分为室内和室外两个展区。室内展区为交通馆一层、二层;室外展区为交通馆外广场,分为汽车文化展区及智能装备展区两个展区。
室内展区的一层主要展示了公路交通发展历史、交通文化脉络,以及学校依托专业特色在公路交通领域取得的创新研究成果。实物展示、文献资料、高仿真模型、图片信息以及视频信息等多种展示方式的综合运用,让参观者对道路、桥梁、隧道技术的历史演变、现状和未来发展有了全面而生动的了解。二层的汽车展厅分为前汽车时代、汽车百年、中国汽车、汽车技术、汽车文化和未来汽车六个展区,基于汽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展示了一系列高仿真车辆模型和汽车实物、汽车发动机模型、解剖的吊装车等,充分体现了汽车作为现代化交通工具,在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作为此次活动室内展区的主要场地,长安大学公路交通博物馆于2011年建成开放,紧密围绕公路交通特色学科专业,以丰富的藏品和模型、图文并茂的展板、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一体的科普动画视频,建立起了一套全方位的“公路交通”展示系统,系统展现了公路交通的基础建设、公路交通运输工具的技术发展以及公路交通运输系统的智能控制与发展等公路交通领域的相关知识。这里不仅记录着长安大学公路交通学科建设的历史记忆,也是中国公路交通事业建设发展的缩影。公路交通博物馆先后成为首批“全国高校博物馆联盟成员”、首批“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交通强国教育基地,并于2017年加入国家博物馆管理序列,填补了陕西省公路交通领域博物馆的空白。
不同于室内展区的沉静内敛,在室外展区,参观者体验到的是生动直观的科技创新魅力。
在汽车文化展区,参观者可以看到多辆红旗系列轿车及大众系列轿车,通过资料和实物的比照,充分感受到汽车制造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汽车产业发展的突飞猛进。
智能装备展区分为创新技术展区、专用检测车展区、车联网展区、学生成果展区、科技成果展板区、研究生创新成果展板区等,集中展示了学校师生研发的系列无人驾驶车、多功能道路综合检测车、科研平台车等智能技术研究成果,以及各类型机器人、赛车等学生创新成果。
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长安大学依托专业特色和优势,构建形成了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主体,以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相关学科为支撑,辐射交通基础设施建养、交通地质与环境、交通能源与材料、未来交通等多个领域的“大交通”学科体系,被誉为公路交通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科技创新的“金名片”,产出了大量科技创新成果,为国家建设和公路交通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此次展出的多功能道路综合检测车、自动驾驶汽车、基于VR的隧道智能巡检平台、驾驶行为信息融合与特征提取集成测试平台等就是学校科技创新的代表性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