浐灞生态区:精准扶贫 让幸福来敲门

2020年10月16日16:30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西安浐灞生态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要求,始终以攻城莫畏难、攻心莫畏艰、前路有艰险、苦战定过关的坚定理念,积极统筹协调区内人、财、物资源,组织各级扶贫干部扛起责任、扑下身子、聚成万钧之力,探索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帮扶创新,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硬仗。

1000多个朝夕与共的日夜,山村样貌发生巨大的变化,贫困户的安危冷暖牵挂在浐灞生态区驻村联户干部心头,也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创新服务形式 为困难群众送“饭碗”到家

“建国,上个月工资领上了没?在那工作辛苦不?生活还习惯不?……”通过电话,临潼区穆寨街道东岳村驻村工作队长马军锋对在“就业扶贫超市”里找到工作的李建国进行了“回访”。

李建国是西安市临潼区穆寨街道东岳村下摆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其在外打工收入。今年由于疫情原因,他打工的工厂并未复工复产,导致家庭收入锐减,本已脱贫的他面临被疫情“拖”贫的风险。“现在通过马队长牵线找到了正式工作,除过吃住,我一个月能拿到3500元,还有五险一金,我媳妇也马上要到新单位上班了,心里一下踏实多了。”李建国说。

据悉,于今年2月份成立的穆寨街道就业扶贫超市,靶向式精准就业扶贫,为困难群众送“饭碗”到家。超市成立至今,东岳村驻村工作队已帮助13名贫困群众实现了上岗就业,使他们重新恢复工作,稳定收入,有效巩固了脱贫成果。

而在浐灞驻临潼区仁宗街道芋坡村里,扶贫干部们则开发了一款名为“芋婆婆”的微信小程序,小程序里面不仅上架了各种特色农产品,还有农产资讯栏目,可以看各种活动通知以及村情资讯,这款农产品原产地直采平台,迅速成为成为了乡亲们的热议话题。

“我原来就养了10来只鸡,下的蛋够自己吃就行了,去年,驻村工作队帮我们改造了鸡舍,还订单寄养了100多只土鸡和蛋鸡,不用愁销路,收入也大幅提高了。”村民刘志忠说。

随着小程序的上线,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芋婆婆”,芋坡村的农产品也借助互联网销往西安市,销售量大幅提高,由于是绿色天然的产品,品质和价格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农户的种养殖积极性高涨,已经为建档立卡户增收约十万元。

不断探索出路 开启致富之路“金钥匙”

仁宗村位于骊山顶峰,是临潼区重点贫困村。2016年以前,仁宗村没有任何致富产业,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

浐灞生态区扶贫工作队进驻后,不断探索着想法子、找出路,村里先后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新能源、乡村旅游五大集体产业。同时,帮扶干部每月最少两次入户帮扶。“原来是工作队帮着做,现在是一边教一边带,帮忙把关,最后放手让村民来做。”据浐灞生态区驻仁宗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张建平介绍,好些村民原来不会用电脑,现在可以熟练使用做图软件了,也可以独立组织活动,做方案。

2018年,仁宗村退出了贫困村;2019年,又甩掉了软弱涣散村的帽子。现在的仁宗村,集体经济规模逐渐扩大,村里有了钱,老百姓增收渠道也逐渐拓宽,再也不是以前的空壳村了。

而在临潼区穆柯寨村,按照新标准建设的石榴产业园也被合作社的村民们精心呵护,这是穆柯寨村产业发展的新希望,是开启致富之路的“金钥匙”。

“现在看到的这一垄一垄有着优美弧线的标准田地,凝结着我们工作队辛勤的汗水,我庆幸参与了全程建设,才能目睹这片园子的魅力所在。”站在沟口最高处,驻穆柯寨村工作队原磊激动地说。

如今,穆柯寨村石榴示范园后续建设已成为2020年当地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继续加快石榴产业发展,今年,扶贫工作队结合穆柯寨村实际情况,计划对合计面积310亩的两个石榴示范园投入资金约100万元,比去年对整村的资金投入还高12%,而对整村的帮扶资金投入比去年几乎要翻一番。而村中仅剩的13户贫困户,也已按照政策申请了五保户进行政策兜底。

改变观念 村民脱贫致富不再只是“望长安”

“村里的800亩老品种核桃树已经改良完成了一半,解决季节性缺水问题的项目进入招投标阶段,我们精心打造的旅游民宿项目‘望长安’已于6月份营业……”浐灞生态区驻临潼区壕栗村第一书记李学军说起今年的重点工作信心满满。

除了上述改善村民日常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性工作之外,李学军驻村以来一直重点推动的就是壕栗村“望长安”民宿项目。“‘望长安’民宿项目不仅能够解决部分村民就业,还能够把深山里美丽的壕栗村推向市场,让所有村民依靠身边的资源优势脱贫致富。”李学军说,而对于世代生活在骊山深处的壕栗村村民来说,“长安”也不再可望而不可即,一条美丽乡村的致富道路正将他们与外界紧密相连。

而在西安骊山东南山上,有一个“靠天吃饭”的茨林村,69岁的刘清忍曾是村里的老木匠,由于风俗改变,老手艺难以为继,加上大儿子智力有障碍,全家生活陷入窘境,2016年以前,刘清忍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15元,被列为贫困户。

浐灞对口帮扶工作队首先为刘清忍及患病的儿子介绍了公益性岗位,老人管护村里的公厕,儿子清扫街道,两人每月可收入900元。茨林村一直有种植杂果的传统,刘清忍家里9亩地种着桃、杏、石榴等,为方便卖水果,老人还买了一辆崭新的三轮车。该村贫困户精准帮扶纪实资料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刘清忍家庭生产经营性收入13600元。

“这些年,经过村上和驻村工作队的努力,村民们改变了以前的种粮观念,都改成了经济效益好的杂果林,收入也有了大幅提高。现在村里种的桃、石榴、核桃、杏这些杂果面积能有2000多亩。我们还发展了200多亩的花椒种植,村民收入比种粮高出了将近十倍左右。大家都对未来充满希望。”茨林村党支部书记任新峰说。

挑起脱贫致富大梁 打造乡村旅游开发范本

位于临潼区穆寨街道的业池村,是浐灞生态区重点帮扶村之一。2017年6月,浐灞生态区多措并举,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优势,创新服务形式,先后选派两批工作队,入驻业池村开展各项扶贫工作。在因地制宜探索发现花椒是山区群众脱贫增收的理想树种后,便立即投资购买花椒苗,并组织工作队带领村民种植。自此,花椒作为业池村的支柱产业之一,在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挑起了大梁。

而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穆寨街道下辖的西岳村,在浐灞驻村扶贫干部的带领下,积极探索产业结构调整,立足该村山地较多,且日光充足等特点,在多方考察学习花椒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实地了解花椒的适应性、栽植、管理、采摘、效益等情况,从去年开始在村里发展集体经济花椒种植,促进农民增收。

传统乡村道路变成了旅游景观道,乡村田园变成了景区,民居农舍成了民宿客栈,传统村落变成了文化旅游乡村……位于骊山镇至仁宗庙的灞临公路两侧的房岩村,也曾是附近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在浐灞联户帮扶干部的带领下,紧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投资20万元合作开发硕田溪谷山庄,进一步扩大集体经济份额,当前山庄运行良好。房岩村依靠硕田溪谷生态农庄和村内10多家农家乐带领,正在开展乡村旅游、精品民宿、休闲采摘等,带动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着力将房岩村打造成为骊山之巅生态乡村旅游开发的范本。

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浐灞生态区坚持防疫脱贫“两手硬”、巩固成果“四不摘”,在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同时,持续推进各项帮扶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各项任务如期顺利完成。如今,幸福花开满山岗。临潼区剩余兜底贫困户退出工作将于近期启动。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起步阶段,浐灞生态区将坚定信心、一鼓作气,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加快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紧密衔接,真正助推贫困户实现“让幸福来敲门”,为奋力谱写新时代西安追赶超越发展新篇章做出浐灞贡献。(当地供稿 浐灞生态区)

(责编:孙挺、王晴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