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即将到来的清明节不仅有着节气和节日的“双重身份”,更有着“双重性格”——既有扫墓祭祀、缅怀先人的庄严肃穆,又有踏青郊游、亲近自然的言笑晏晏。
起初,清明只是一个节气的名称。《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是如何从节气变成节日,又为什么能将多种性质不同的民俗活动融汇一起?
清明从节气到节日 跟寒食相关
清明从节气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关于寒食节,最常见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手下的一位忠臣,早年流亡诸国的时候一直跟随在侧。
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传》,晋文公即位后,赏赐当年和他一起流亡的人,介子推藐视富贵,没有邀功,“……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后来,故事经过民间“加工”,结尾变成了在论功行赏时,晋文公想起了介子推,“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谓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遂不出而焚死。”重耳难过至极,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律吃冷食,称为寒食节,以纪念介子推。
春天乍暖还寒,还吃“寒食”,对身体肯定不好。
《后汉书·周举传》记载,周举在任并州刺史时,“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见此情景,周举亲自祭奠了介子推,“乃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使还温食。”
三国时期,曹操也不认可寒食,“子胥沉江,吴人未有绝水之事,至于子推独为寒食,岂不偏乎?”伍子胥自溺,吴国人也没跟着跳河,岂有晋人为介子推而寒食之理?“且北方沍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于是下令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禄。”
到了隋唐,寒食节得到官方认可,成为节日,还有了法定的假日。因为正好与节气清明挨着,所以寒食假期就和清明连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