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救助“兜牢底” 群眾心中“更有底”
——陝西探索低收入人口常態化救助幫扶新路徑

“所有幫扶政策都能在‘陝西民政通’微信小程序上查到。在手機上辦事就是方便。救助金到賬后,還有短信提醒,很貼心。”3月21日,家住寶雞市金台區的周玉成對智慧便捷的民政服務贊不絕口。這是陝西以智慧賦能讓社會救助提質增效的一個縮影。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救助幫扶,完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陝西正通過一系列先行先試的探索和改革,努力讓低收入人口救助幫扶更智慧、更高效、更有溫度。
協同配合,“各管一攤”變“一攤共管”
困難群眾不了解社會救助政策怎麼辦?社會救助職能部門之間信息不互通如何破解?申請救助流程太繁瑣,急需救助時如何解決?宜川縣構建的“融救助”模式讓這些難題迎刃而解。“多虧了這些政策,不但減輕了我的醫療負擔,也讓孩子的學費有了著落。”宜川縣秋林鎮顯頭村村民王某莉感激地說。
王某莉2023年罹患重病,醫療總費用45萬余元,個人自付費用近15萬元。此外,她需要定期檢查治療,長期吃藥,3個孩子還在上學,日常開支全靠丈夫打零工維持。鄉鎮融救助信息員在日常排查中了解到這一情況后迅速上報。宜川縣融救助中心緊急“會診”,為王某莉申請了低保,並逐一落實了醫療救助、子女教育資助等救助政策,還為其丈夫安排了公益性崗位。
“‘融救助’統籌了全縣20個部門、53個救助項目,為群眾提供‘一站式’救助服務,讓社會救助更高效。”3月24日,宜川縣融救助中心負責人呼東安告訴記者。
目前,陝西全面推廣“融救助”等模式,統籌分散在20多個部門的救助資源,將醫療、教育等專項救助向更多低收入人口延伸。
2024年以來,陝西省實施教育資助184.3萬人次、醫療救助544.38萬人次、臨時救助175.6萬人次……托起困難群眾“穩穩的幸福”。
多方助力,“大眾標准”變“個性定制”
傳統的物質救助雖在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方面發揮了兜底作用,但存在救助功能相對單一、精准化程度不高的問題,難以滿足困難群眾的多樣化需求。
為此,西安市碑林區於2023年創新推出以社區為平台,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志願服務等多元融合的“融救聯助”服務體系,凝聚救助合力。
碑林區長安路街道夏家庄社區47歲的居民高鵬華(化名)就是“融救聯助”的受益者。
高鵬華患有腦梗等疾病,無收入,生病后經常將自己封閉起來,平時生活主要靠母親照顧。其母親每天會上門為他送飯,高鵬華每年6000多元的醫療費用都由其母親用自己的醫保卡和退休金支付。2023年3月,社區工作人員在走訪時了解到這一情況后上報,社區立即對高鵬華展開了“融救聯助”。
社區低保專干為高鵬華辦理了低保。社區工作人員還聯系愛心企業、志願者為高鵬華提供代購、心理疏導等服務。如今,高鵬華每天會外出活動,也會主動與街坊鄰居交流。看到兒子的變化,高鵬華母親非常欣慰。
針對困難群眾實際需求,陝西支持各地通過購買第三方服務的方式,提供多樣化救助服務,實現救助政策從“保生存”向“促發展”轉變。
“陝西省還積極探索‘公益慈善+社會救助’服務模式,建立慈善組織信息對接服務平台,及時發布困難群眾需求信息,幫助對接慈善資源,為困難群眾提供多元幫扶。”省民政廳社會救助處處長郭軍告訴記者。
智慧賦能,“人找政策”變“政策找人”
2024年4月初,西安市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台發布了一條預警信息,提示新城區61歲的居民李成浩(化名)個人自付醫療費用超過預警線。長樂中路街道工作人員上門核實情況后得知,李成浩每月雖然有1000多元的退休工資,但因重病剛做完手術,后期還需要持續治療,生活壓力較大。街道工作人員當即幫他遞交了臨時救助申請資料。4月底,李成浩收到臨時救助金6400元,緩解了生活壓力。之后,街道、社區持續關注李成浩的生活狀況,於當年11月底再次為他發放臨時救助金1600元。
李成浩之所以能得到及時救助,是精准的預警信息發揮了作用。近年來,陝西以智慧救助、精准救助為導向,建成全省統一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台,匯聚全省196萬低收入人口信息,形成“一戶一檔”低收入人口“全景畫像”。
在此基礎上,陝西省民政廳與省教育廳、省人社廳、省醫保局等13個部門共享數據,針對重病、殘疾、就學、失業等情況合理設置預警指標,及時預警困難風險,確保早發現、早救助、早幫扶。
2024年以來,陝西民政部門與相關部門比對數據6310萬條,核查11.8萬人次,消除風險6.3萬人次。
依托“陝西民政通”微信小程序和“e救助”平台,陝西實現了救助申請從“現場辦”向“掌上辦”“指尖辦”的轉變,2024年以來受理線上救助申請12.3萬人次,審批通過9.8萬人次。
陝西還選定30個縣(區)開展防止返貧幫扶與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兩項政策”銜接並軌試點,將潛在困難風險人群納入監測。
在民政部2024年11月底召開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工作推進會上,陝西進行了經驗交流。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全國兩會精神,為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陝西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深入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持續深化社會救助制度改革,讓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密實牢靠,助推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困難群眾,努力把全國兩會描繪的美好民生圖景轉化為暖心的民政實踐。”陝西省民政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戈養年表示。(記者 楊小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