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西安的“韌性”有色彩

西安的“剛性”,是陝汽車間那飛轉的齒輪,是空天動力那精密的儀器﹔西安的“柔性”,是大唐不夜城閃爍的霓虹,是晚風送來的琴聲﹔西安的“韌性”,是13317.78億元全年地區生產總值,是100.93億元的工業投資,是4915.08億元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這些數字和畫面,構成了西安經濟發展的“色彩”。
近年來,西安聚力推進“八個新突破”戰略舉措,夯實“三個保障”基礎,出台穩投資、促消費系列措施,加強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企業培育等政策支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取得一定成效。
西安俯瞰圖。西安市高新區供圖
金
科創領域開路架橋
在頭上戴一個簡易的“帽子”,就能將大腦意識傳輸到虛擬世界,“腦機接口”幫助患者帶動癱瘓肢體進行康復訓練——利用這項技術,30多歲的“科創達人”王浩沖創辦的西安臻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估值已達數億元,已發布4款“腦機接口”的AI產品,產品進入西安、上海、北京等地50多家醫院。
在西安,“科創造富”的故事頻繁上演。
近兩年來,西安加快推進“雙中心”建設在成形起勢上實現新突破,截至2024年,已投入研發經費667.94億元,居全國第3位。先進阿秒激光設施、國家先進稀有金屬材料技術創新中心開工建設。同時,西安推動“三項改革”,2024年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4500億元,淨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8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500家,總數分別突破1.5萬家和1.9萬家,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30項、居全國第2位,全球創新指數排名提升至第18位,城市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西咸新區西部雲谷二期,西圖數聯、清控科創等企業紛紛入駐(資料圖)。人民網記者 鄒星攝
根據2025年規劃,西安將深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機制改革,以西安區域科創中心建設為統領,夯實產業強市基礎,強化“秦創原”帶動,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發揮場景創新的牽引作用。同時,政府創新“合伙人”制度、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三項改革”新20條等政策和機制,為科創領域開路架橋。
藍
外向經濟互融互通
今年1月7日,一趟裝載白色家電的專列發往國外。由康佳集團旗下各子公司生產的冰箱、洗衣機等產品,將從全國各地集結到西安后統一搭乘中歐班列(西安)“出海”。
2025年,首趟中歐班列“門到門”年貨專列抵達西安(資料圖)。人民網記者 賈凱璐攝
2024年,西安加快推進對內對外開放,在戰略縱深上實現新突破。開放通道優勢加速擴大,中國—中亞機制秘書處啟動運營,國際航線覆蓋中亞“五國七城”,西安中亞公園、哈薩克斯坦絲路長安文化餐廳建成運營,中歐班列(西安)開行4985列,開行量穩居全國第一,跨裡海國際運輸走廊班列實現“一日一班”,全年進出口總值4117.99億元。西安招商引資質量水平持續提升,目前,新設外商投資企業396家,相較2023年增長28.2%。
西安國際港站內整齊羅列的集裝箱。人民網記者 白鴿攝
2025年,西安將持續放大中歐班列(西安)優勢,拓通道、強樞紐、優網絡,進一步完善“樞紐對樞紐”運行機制,加快外貿轉型升級步伐。同時,大力提升“雙招雙引”質效,推動實現更高水平“走出去”和更高質量“引進來”。發揮好歐亞經濟論壇、絲博會等平台作用,整合各方力量資源,走向全球,積極開展城市投資推介會,積極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擦亮“投資西安”品牌。
綠
“三生”融合連線成片
一個“村咖”火了一條公路,一場“賽事”紅了一個村子,在西安的綠色發展節奏中,這樣的案例並不少見。
秦嶺腳下的休閑驛站(資料圖)。人民網記者 孫挺攝
春到秦嶺,環山的村子人聲鼎沸。“南山耕讀書屋”日銷售額近萬元,“鄉創客”賈康樂的土雞蛋一日賣出4萬斤……
2024年,西安在16個村、13個公共機構開展分布式光伏試點示范,分布式光伏總裝機規模超過200萬千瓦,“雙碳”行動穩步實施。截至2024年,西安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78家、綠色供應鏈企業6家,規上工業“非電”用煤全面清零。
2024年,西安空氣質量在全國168個城市中排名同比上升9位,主要河流水質穩定在Ⅲ類以上。
幸福林帶、雁南公園、灃河濕地公園、城市運動公園裡,人們或翩翩起舞,或疾步快跑。截至2024年,西安共有公園180個,佔地面積6171公頃 ,人均綠地面積12.33平方米,共有林地面積891萬畝。
一滴水、一株草、一片雲,一個廠區、一座園區,生產生態與生活的綠色融合畫卷徐徐鋪展。
西安大唐不夜城,游人正在購買宮燈(資料圖)。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今年,西安將深化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機制改革,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牽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深度挖掘秦嶺生態和文化價值,不斷拓寬“兩山”轉化路徑﹔加強河湖水系綜合治理﹔完善綠色生態價值實現機制、綠色生活方式引導機制、綠色生產推動機制﹔加大分布式光伏等綠色技術和產品推廣應用,全面提升綠色競爭力。
將充滿科幻感的當下與未來生活,裝進山水田園組成的綠色空間裡——西安正在書寫創新生態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的“方程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