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傳、幫、帶 織就兒童“健康網”

年均診治來自陝、甘、寧、青、新、晉、豫、蒙、藏等九省區的罕見病患兒超千例﹔近三年培訓二級醫院醫生430人次﹔開展業務幫扶、開通檢驗結果互認、遠程會診等六個綠色通道……
這是成為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西北)后,西安市兒童醫院發生的巨大變化。
2017年,原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出台相應規劃,原則上在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6個區域,遴選醫、教、研、防、管理均具有領先水平的醫院,按照兒童、腫瘤、心血管等專科設置相應類別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調整優質醫療資源布局,在區域內解決患者看病就醫問題。
作為陝西省唯一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復、院前急救及管理於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兒童專科醫院,2020年8月31日,經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審核批准,西安市兒童醫院被正式設置為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西北)。
輻射西北 打造危重症救治體系
軒軒是銀川某三甲醫院的一名住院患兒,出生剛剛滿月就被發現患有罕見的心臟腫瘤,隨時可能導致右心梗阻、心跳驟停,危及生命。2月14日凌晨,當地醫院緊急聯動西安市兒童醫院新生兒轉運中心。伴隨監護儀的滴答聲,軒軒跨越數百公裡被送入西安市兒童醫院新生兒重症醫學科(NICU)。經多學科聯合救治,軒軒的病情得到控制。
劉建萍醫生(左)正和同事討論軒軒的病情。受訪者供圖
“病理報告顯示軒軒得的是極為罕見的低度惡性肌纖維母細胞性腫瘤,及時轉運和精准救治是唯一生機。”西安市兒童醫院新生兒重症醫學科主任劉建萍醫生感慨道。
隨著新生兒急救轉運系統與NICU、新生兒外科及手術麻醉科無縫對接,西安市兒童醫院已經為西北地區超800例危重患兒打通了生命通道,區域作用顯著。
“我們不斷加強危重症的轉運、救治能力,打造覆蓋西北地區的兒童及新生兒危重症救治體系,在普通陸地院前急救模式基礎上,增加了空中救援模式,為西北地區急危重症患兒開辟了急救綠色通道。”西安市兒童醫院院長許鵬介紹。
西安市兒童醫院遠程診療中心。人民網記者 李志強攝
在西安市兒童醫院手術室,達芬奇機器人精准操作腫瘤切除﹔遠程會診中心內,醫生劉崢正為新疆患兒“雲端”診斷。醫院率先在西北兒科領域開展機器人手術、造血干細胞移植等尖端技術,並依托遠程平台完成跨省會診30例,實現了“數據多跑路,患兒少奔波”。
技術下沉 激發基層醫療活力
往來流通的不只是病例和診斷報告。2024年西安市兒童醫院還派出29人次赴新疆庫車市人民醫院、陝西佳縣人民醫院等多家醫院進行區域內醫療巡診工作,接診患者600余人次﹔派出47人到省內涇陽縣、大荔縣、富平縣、甘泉縣等地進行為期一年的業務幫扶。
“我們先后牽頭組建了‘陝西省兒童醫療聯合體’‘西北兒科聯盟’,在醫、教、研等方面全方位幫扶基層醫院,加快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充分發揮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對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的幫助提升作用。”許鵬告訴記者,目前西北兒科聯盟成員單位已有104家,覆蓋了西北五省以及山西、內蒙古、西藏等省區。
聶瑩(中)正在西安市兒童醫院學習消化內鏡技術。受訪者供圖
在山西省臨汾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醫院兒三科主任聶瑩的辦公桌上,擺放著一張她在西安進修培訓時的學習照片。
2020年,根據醫院安排,聶瑩前往西安市兒童醫院進修學習兒童消化內鏡技術,談到當時的學習經歷,聶瑩記憶猶新,“當時,晉南地區尚未開展兒童消化內鏡技術,進修過程中,我接觸到許多反復便血、發熱、腹痛的患兒,掌握了大量新知識和新技術。”
學成歸來的聶瑩,帶領自己的團隊順利開展了結腸鏡下逆行闌尾炎治療術,不開腹、不切除闌尾就可根治兒童闌尾炎,臨汾市婦幼保健院自此開啟了兒童胃腸病治療的“微創時代”。
西安市兒童醫院消化內鏡中心已為全國各地醫院兒科培養內鏡技術骨干140余名。西安市兒童醫院供圖
作為中國醫師協會首屆消化內鏡醫師培訓基地中唯一的一所兒童基地,自2010年至今,西安市兒童醫院消化內鏡中心共培養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兒科內鏡技術骨干140余名,先后手把手幫扶20余家進修學員所在單位實現兒童消化內鏡微創診療“零突破”。
“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是新的起點,我們將持續強化學科集群優勢,推動兒科人才素質與服務水平‘雙提升’,為西北區域內兒科醫學發展和醫療服務能力建設貢獻力量。”許鵬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