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西安兩會丨2025西安這麼干

3月25日上午,西安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在陝西賓館開幕,會期3天。西安市市長葉牛平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2025年西安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和預期目標。
2025年西安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左右,進出口總值增長10%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以上,城鎮新增就業18萬人,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6%和7%,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左右。
2025年西安這麼干
1.更大力度激發內需潛能
全年計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500億元以上,安排市級重點項目314個,完成年度投資2500億元以上,招引落地1億元以上項目不少於500個。
擴圍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擴大汽車、家電、數碼產品、家居家裝等大宗消費。挖掘數字、綠色、智能新型消費潛力。提升會展會議、演藝賽事、旅行社、景區景點、住宿餐飲協同發展水平。全年計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160億元以上,新增限額以上商貿企業800家以上。
2.更大力度增強創新驅動能力
支持建設西交大創新港、西工大空天動力產業園、西電信息港、西北大未來科創城。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大型企業布局建設高水平實驗室和重大創新平台。打造先進阿秒激光設施、分子醫學轉化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鼓勵龍頭企業聯合高校院所組建聯合實驗室和創新聯合體,鼓勵“鏈主”企業聯合上下游企業組建共性技術研發平台,支持重點科技企業牽頭建設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培育壯大科技企業群體,新增規上高新技術企業300家、總數達到2700家。
建設一批概念驗証中心、中試驗証平台。建設國家級科創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成立西安市科技金融聯盟。鼓勵企業、高校院所與國(境)外機構合作建設“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
3.更大力度推進產業強市建設
實施工業倍增計劃。推動汽車、光伏、半導體、航空、輸配電裝備、智能終端等重點產業組鏈成群。發展生物制造、增材制造、商業航天、無人機、新材料、光子、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產業。新增規上工業企業500家、培育專精特新企業200家以上,六大支柱產業規模過萬億。完成工業投資1200億元以上。
推進大飛機產業備份和配套能力提升。加速形成規模化無人機產業集群。加快北斗應用、衛星載荷、遙感測控等產品研制。打造國際一流超導產業集群。打造國內領先的新材料和增材制造產業基地。建設國內一流的能源裝備研發制造基地。提升集成電路全產業鏈技術創新能力。重點發展量子通信、新型儲能、類腦智能、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
構建數、網、雲、算、安等軟硬一體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加快量子算力城域專網建設。建成全市一體化數字資源管理服務中樞平台。加快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發展RISC-V開源芯片、數據標注、信創、XR電影、人工智能行業大模型等數字產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0%以上。
4.更大力度實施開發區效能革命
完善“管委會+公司”運行管理體制,有序推進管運分開、政企分離。高效銜接新一輪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推進全域產業布局統籌,加快盤活低效閑置資產資源。
突出消化存量用地,合理安排新增用地,加快形成標准地產業空間。全面梳理各類閑置、低效產業園區和資產,用好存量產業空間。建立園區用地儲備、產業空間和招商引資聯動機制。
5.更大力度轉變城市發展方式
有序推進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落地實施,實施全市單元詳細規劃“一張圖”管控。編制工業用地、經營性用地年度供應清單。建立全市非核心功能和一般性產業轉移“兩張清單”。
制定城市更新實施規劃三年行動計劃,全面建成並有效運用“地面一張圖”“地下一張網”耦合平台。開展團結片區、三學街片區、西電片區、幸福林帶片區、張家堡片區城市更新示范試點。加強城牆內順城巷、北院門等重點旅游場所環境提升和綜合治理,完成124個老舊小區微改造微更新。年度再完成保回遷項目148個。
開展城市地下管網及設施安全能力提升三年行動。完成更新改造燃氣管道542公裡、供熱管道27公裡,新建改造輸配水管道45公裡、排水管道39公裡。完成渭北灣子水廠高陵至臨潼供水管道建設主體工程。開工建設萬達、曲江等6個330千伏變電站,推進30個臨電小區和200個“合表戶”小區改造。
實施81條道路改造提升,打通8條斷頭路。上線運行智慧交通規建管一體化平台,探索開展“車路雲一體化”建設和智能駕駛試點。實施65個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開展青年友好、志願服務城市行動,建設全齡友好、全域美好城市。
6.更大力度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綜合提升中歐班列(西安)運營能力,深度參與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和跨裡海國際運輸走廊建設。建成投用中國·西安哈薩克斯坦碼頭,推動“樞紐對樞紐”多點升級。西安國際港年集裝箱吞吐量60萬標箱以上。空港客、貨運吞吐量分別達到4800萬人次、30萬噸。提升“一帶一路”國際商事法律服務示范區全鏈條服務能力。創建國家級數字服務出口基地,深化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積極落實各項支持政策措施。開展市場准入、勞動保障、金融服務、市場競爭、工程建設招投標等重點領域改革。深化“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推動涉企政策和資金直達快享。開展規范涉企執法專項行動。
7.更大力度增強文化軟實力
做好西安城牆預防性保護和關中書院保護利用,推進小雁塔世界遺產保護片區博物院、考古院、安仁坊遺址綜合改造和展示能力提升,實施半坡博物館綜合改造和藍田猿人遺址保護,建成碑林博物館新館。實施文物古跡、古老建筑、古樹名木、歷史街區、工業遺址等系統保護和統一監管。
建設西安國際傳播中心,開行中國-中亞人文旅游班列。打造10個沉浸式科技文化體驗消費新場景、10個高品質文商旅消費聚集區。高水平辦好西安馬拉鬆賽、花樣游泳世界杯總決賽等賽事活動。新增規上文化企業50家。
深化公共文化設施所有權和使用權分置改革。深化文藝院團改革。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組織“戲曲進鄉村”“文化進社區”等演出1500場以上。
8.更大力度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開工建設繞城高速擴能改造、城市環線臨潼經高陵至機場段、高新至鄠邑高速復合通道項目。地鐵15號線一期年內開通運營,加快軌道交通四期建設規劃報批。加快推進西安-咸陽一體化,年內再建成2條與中心城區、咸陽主城區互聯互通道路。
支持有關區縣城鎮化建設,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常住人口。構建以縣城為樞紐、以小城鎮為節點的縣域經濟體系。
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新建高標准農田5萬畝,糧食產量達到140萬噸以上。壯大乳制品、蔬菜、獼猴桃3條百億級產業鏈。創建“千萬工程”省級示范村60個。壯大村集體經濟,經濟收益20萬元以上的行政村(社區)達到80%以上。
9.更大力度建設美麗宜居城市
全面完成秦嶺北麓主體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完善“空天地網一體化”監管體系。加快建設秦嶺終南山公園,統籌推進秦嶺文化展示中心、秦嶺大熊貓繁育科研基地建設和秦嶺野生動物園功能提升。
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有序推進大氣污染源頭治理,持續調整產業、能源、運輸、供熱結構。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環境規范化建設和備用水源地建設。強化土壤污染源頭防控。
有序實施燃煤電廠關停和替代,啟動大唐灞橋熱電廠5萬千瓦光伏電站項目和國投電力20萬千瓦灌溉渠光伏復合利用項目建設。推進零碳工業園區建設。推廣“光伏+”整村推進模式和屋頂光伏新場景新應用,新建公共機構建筑、工業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不低於50%。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建設“無廢城市”。
10.更大力度提升公共服務質量
圍繞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優化就業服務。強化重點企業與職業院校、技工學校等就業聯動,建設就業實訓基地,開展訂單式技能培訓。建立欠薪治理長效機制。
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幼兒園11所,增加學位供給1.53萬個。開展中小學生“護眼護心護身”行動,強化校園餐、體育課、課間休息等規范管理。深化基礎教育課程和中考改革,深化招生入學改革。支持職業學校向產教園區集聚發展,培養適應產業需求的高水平技能人才。
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推進衛星醫院、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增量提質,9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達到國家能力標准。開展兒科和精神衛生服務年行動,新增市級臨床重點專科30個。全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項目200項以上。建成省級示范中醫館45個。推動集採藥品進零售藥店、民營醫療機構和村衛生室。啟動西安衛生健康職業學院建設。
11.更大力度夯實安全發展基礎
加強全口徑地方債務監測管理。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
持續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堅決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落細落實防汛減災“四項機制”、住宅小區消防安全綜合治理“五項機制”。推進國家綜合減災社區建設標准化試點。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建立“專業+機制+大數據”警務運行新模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