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人民網看陝西

新春走基層︱學校教我修文物

人民網記者李志強 實習生張嘉琪
2025年01月22日06:05 | 來源:人民網-陝西頻道
小字號

繪圖、清理、粘接、補配、打磨、做色……每一個步驟都要小心翼翼。時間在文物修復室裡慢慢流逝,一個原本破損的瓷碗,逐漸被修復如初。

1月21日,雖然已是寒假,但耿語旋依然在西北大學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室裡做一些收尾工作。見到記者,她頗有成就感的展示出她最近才修復好的清代瓷碗——這也是她入學3年多以來,第一次親手修復好的文物。

耿語旋親手修復好的清代瓷碗。人民網記者 李志強攝

作為西北大學薩蘭托文化遺產與藝術學院美術學(美術品鑒賞與修復)專業的大四學生,耿語旋在2024年秋季迎來了自己的畢業實習。她要和其他113名文物保護技術、美術學等專業的同學一起,參加由學校聯合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等多個單位共同組織開展的綜合實習活動,實習內容涵蓋了文物修復、文物保護和電子化歸檔等。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也將在老師指導下,依照文物修復的標准流程,親手修復一件文物。

這次實習,耿語旋學會了如何用制圖軟件繪制文物病害圖。人民網記者 李志強攝

“這幾年在學校學的大多是理論知識,雖然平時也有實操的機會,但全流程的去修復一件文物,這還是第一次,所以我心裡既期待又緊張。”結合平時的在校表現,耿語旋被選為了組長。

這次的實習主要在西北大學博物館內進行,修復對象涵蓋了館藏的商周青銅器、唐代陶器、清代瓷器等珍貴文物,任務復雜且技術要求高。“我們一直在努力為學生提供國際領先的文物及美術品修復理論與實踐教學,一定要讓學生對這份工作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這也是文博工作獨有的傳承所在。”西北大學薩蘭托文化遺產與藝術學院院長楊璐介紹說。

耿語旋在使用研磨設備磨去多余的粘合劑。受訪者供圖

分配給耿語旋的是一件清光緒年間的瓷粥碗,已經碎裂成了幾塊,即使拼接起來,有的地方也已經缺失了。“因為修復是不可逆的,一直擔心自己會做不好。”第一次見到這件文物,耿語旋有些不太自信。

“文物修復的原則是‘修舊如舊’,整個過程都要嚴格按要求來,避免對它造成二次傷害。”這次帶教實習的,除了有本校的指導老師,還有陝西省內多個文博單位的文物修復專家。“這個工作容不得一點馬虎,培養的也是文保人所必須具備的品質——高度的責任心和耐心。”實習負責人王江鵬副教授告訴記者。

耿語旋在進行細節打磨作業。受訪者供圖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單是碎片的拼接就很是不易。心裡雖慌,手卻得穩。“拼起來后容易有細小的突起,要用工具反復檢驗是不是嚴絲合縫,這直接關系到最后的修復質量,所以千萬不能急。”手裡拿著瓷碗,耿語旋似乎連呼吸都不太敢用力。

靜下心來,這個小小的瓷碗開始變得越來越親切。“每天摸著它,就像是在觸摸歷史,感覺自己像是在修補時光一樣,修補瓷器可能是我們中國文保工作者獨有的浪漫吧。”耿語旋第一次真正體會到了文保工作的魅力。

耿語旋在對瓷碗“做色”。受訪者供圖

“做色”是讓耿語旋覺得最困難的一個環節。如何調配出幾乎一致的顏色,如何把握好噴筆的出料量,如何讓補痕的顏色過渡自然,這都需要耿語旋一遍一遍的嘗試。“有些事情隻能靠自己的感覺去體會,那種感覺隻要找到了,你一輩子都忘不了。”耿語旋的指導老師劉成教授很樂意和學生分享自己的經驗和心得。

閑暇之余,耿語旋喜歡“泡在”學校的博物館裡。人民網記者 李志強攝

這個有著精美圖案的清代瓷碗,官方名稱為“清花鳥紋瓷粥碗”,高不過 8 厘米,放在耿語旋的手心裡一點也不顯大。捏著、握著、托著,一個多月的朝夕相處,耿語旋不但認識了它、了解了它,也喜歡上了它。“雖然我所學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還遠遠不夠,接下來還要繼續深造,但是,我想從心理上,我已經准備好成為一名文博人了。”耿語旋說。(部分視頻素材由西北大學提供)

(責編:白鴿、鄧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