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2024年,陝西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

在三秦大地書寫新的綠色傳奇

2024年12月30日08:58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在三秦大地書寫新的綠色傳奇

  鎮安縣木王國家森林公園(資料照片)。許奧博攝

  12月22日,在位於秦嶺腳下的土錘咖啡館,46歲的宋迺紅正熟練地操作著磨豆機、咖啡機,不到一分鐘,一杯拉花咖啡就制作完成。

  身著西式馬甲,佩戴寫有英文名字“Emily”的工牌……如今的宋迺紅干練瀟洒。而在幾年前,她還只是個跟土地打了半輩子交道的農村婦女。

  咖啡進了村,宋迺紅的日子也“洋氣”了起來。在這個由廢棄的粉石廠改造而成的咖啡館裡,三五成群的顧客悠閑地喝著咖啡,壯美的秦嶺正是絕佳的“佐餐”美景。

  青山莽莽,既飽了游客眼福,也富了秦嶺山鄉。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陝西始終牢記“國之大者”,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生態文明建設邁出新步伐。

  聽一座山的生命脈動

  9月底,地處秦嶺深處的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傳來消息:繼亮相洋縣和寧陝之后,秦嶺新物種——秦嶺缺翅螳再度現身佛坪海拔1850米區域。

  短期內,新物種連續在秦嶺深處多地現身。作為3800多種種子植物、600多種脊椎動物共同棲息的“大家園”,秦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長廊價值持續顯現。

  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對確保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石井街道栗園坡村東,疑似有廢棄物堆放。”12月15日,西安市鄠邑區數字秦嶺綜合監管平台,屏幕上跳出的“警報”吸引了工作人員趙娜的注意。

  趙娜立刻聯系責任網格員毛娟:“無人機巡航傳回畫面,發現亂排亂放問題。”

  不到1個小時,毛娟就趕到了栗園坡村,對現場拍照取証並通知所屬街道辦及時處理。

  這是“秦嶺生態衛士”3.0版的最新“組合拳”——

  “一張圖”看山,山林河流、房屋建筑、礦產分布……多類數據一圖統攬,形成秦嶺“數字沙盤”﹔

  “一張網”護山,一村建立一網格、配備至少一名網格員,形成市、區(縣)、鎮(街道)、村4級網格管理體系﹔

  “一平台”管山,整合市級平台、6個區(縣)平台、若干行業平台,信息共享、數據互通,形成數字秦嶺綜合監管大平台……

  衛星定期“遙感”,無人機日常巡飛,攝像頭實時監測,網格員值守巡查……隨著“空天地人”一體的秦嶺生態環境監測保護系統持續發力,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機制不斷健全。

  目前,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網格化監管平台已覆蓋涉及秦嶺陝西段6市39縣508個鄉鎮,對2510個網格單元和近8000名網格員實施動態監管。

  智慧管山,系統治山,折射出陝西從加快治理、加大保護,到加速發展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秦嶺之綠愈發厚重,一座山的生命脈動也愈發強勁。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持續深入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隨著秦嶺地區植被覆蓋率不斷提高,陝西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能力顯著增強。”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博士王琳杰表示,植被覆蓋率的提升不僅促進了地區氣候的穩定,增強了秦嶺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也為多樣的野生動植物提供了豐富的棲息地。

  11月29日,延安南泥灣,幾隻朱鹮正悠閑地覓食。去年,國家實驗項目朱鹮野化繁育放飛基地落戶南泥灣林場。今年5月,首隻南泥灣籍朱鹮成功出殼,基地內已有26隻朱鹮“安家”。

  從“重新發現”時的孤羽7隻,到如今萬鹮競翔,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保護下,朱鹮種群數量突破1萬隻,足跡遍及三秦大地。

  不僅如此,象征著和平、友誼的朱鹮,還作為“友好使者”遠赴日本、韓國開展“外交”活動,促進了中日、中韓合作與交流。

  朱鹮種群“復壯”正是秦嶺生態持續向好的體現。統計數據顯示,秦嶺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由20世紀80年代的109隻增長到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時的345隻﹔金絲猴種群數量5900余隻﹔羚牛種群數量突破5000隻。

  守護好秦嶺,並非一時一地之責,更需聚合協作共贏之力。

  目前,秦嶺陝西段擁有生態空間面積超89%,森林覆蓋面積達82%,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優良等級的區域面積佔到99%。這是一份寫在青山綠水間的陝西答卷。

  看一片原的綠色奇跡

  中華祖脈綠意蔥蘢,黃土高原壯美如畫。

  12月26日正午,延安市安塞區南溝村的陽光正好。談起今年的收入,村民趙永東笑得合不攏嘴:“今年的果子長得好,收入比去年高!”

  陝北地區大部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曾是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生態最脆弱的地區之一。

  如今,千溝萬壑,綠意浸染,產業勃興。

  從“不毛之地”到“塞上江南”,連續多年的衛星遙感圖,記錄下黃土高原從“黃”到“綠”的歷史性轉變。

  目前,延安市植被覆蓋率達到81.3%,全省860萬畝流動沙地得到固定半固定,陝西成為首個“拴牢”流動沙地的省份,綠色版圖向北推移了400多公裡。

  綠水青山,來之不易——

  在延安,宜川縣“懸崖造林隊”連續20年植樹攔泥沙、造林保水土,在懸崖上種下近4萬畝約280萬棵樹苗﹔

  在榆林,榆陽區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400多名治沙女兵扎根大漠、鏖戰沙海,近50年時間裡推平沙丘800多座,治理荒漠14225畝,種植5000多畝沙生植物和經濟林。

  鎖住了腳下的泥土,攔住了流動的風沙,高原上的綠色奇跡持續上演。

  從建淤地壩、挖魚鱗坑、鋪固沙格、修旱地梯田等土辦法,到“光伏+”、聲波增雨等新技術,陝西在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中不斷摸索、創新,歷盡千辛萬苦,走出了一條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

  為了有效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陝西深入推進荒漠化綜合防治和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完善“三北”工程系統實施機制,加強植被保護與修復,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筑牢黃土高原生態屏障。

  “黃河干流(陝西段)全線水質達到Ⅱ類,流域年均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約4000平方公裡,黃土高原成為全國增綠幅度最大的區域。”陝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徐田江說。

  走進米脂縣高西溝村,昔日滿山光禿禿的“刺眼黃”早已變成了林草蓋坡窪的“希望綠”。如今,高西溝人可以自豪地說:“滾滾黃河,沒有高西溝的泥!”

  豪邁的宣言,來自於一代代人埋頭苦干的奮斗。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陝西不斷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打好沙化土地全面治理、荒漠化土地綜合治理、渭北旱塬植被恢復三大省域標志性戰役。

  從一棵樹一點綠,到一片林滿眼綠。點滴匯聚,成就了三秦大地山川巨變,生態面貌煥然一新。

  護一滴水的清流永續

  壯美三秦,從北到南,既要守得青山永在,也要護好碧水長流。

  12月21日,安康市南水北調環境應急指揮處置中心,指揮平台大屏上,漢江流域各監測點位的實時畫面清晰可見。

  “系統主要監測水質的酸鹼度、高錳酸鹽、重金屬等13項指標。”中心副主任何勇指著屏幕告訴記者,“目前,水質達到地表水Ⅱ類標准及以上……”

  漢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引漢濟渭工程的主要水源地,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是陝西義不容辭的責任。

  今年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10周年。10年來,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超680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億人,受水地群眾所用的每10杯水中,有7杯來自陝西。引漢濟渭工程通水一年,已向西安供水超過1億立方米。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陝西突出污染防治重點攻堅,強化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從源頭守護一滴水的“清流永續”。

  ——全面加強水源地保護,以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為方向謀發展,陝西對陝南三市所有水系實行最嚴格的保護措施,確保漢江出陝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Ⅱ類以上。

  ——推進礦區生態系統恢復,實施生態流量保障、小流域建設和坡耕地綜合整治,對水土流失治理類優先控制單元實施高標准治理。

  ——開展水域岸線生態修復,修訂《陝西省濕地保護條例》,完成省級重要濕地調查並實施保護與修復,出台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意見,建立了漢丹江流域魚類資源數據庫。

  “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陝西1.97萬名河湖長及志願者,用行動詮釋對這片土地的深情。

  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於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如何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

  夜幕降臨,位於秦嶺深處的柞水縣朱家灣村依然熱鬧。作為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2023年評選的“最佳旅游鄉村”,這裡的生態“高顏值”變為了經濟的“高價值”,好山好水成為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最大引擎。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目前,朱家灣村全村人均純收入超過3萬元。

  端牢生態碗、吃上生態飯,富集的生態價值正是群眾的“幸福靠山”——

  在榆林,陝西首例工業用水水權交易在這裡達成,為優化水資源配置、適應市場需求水權交易模式提供了有效探索。

  在延安,黃河流域“買碳”企業最多的水土保持碳匯項目在這裡達成,為西部地區開展水土保持碳匯交易提供寶貴經驗﹔

  在商洛,結合樹木固碳釋氧功能建立的碳交易市場,按預售方式實現全省首單CCER(中國核証自願減排量)項目交易,生態“增量”帶來綠色“銷量”。這一經驗在全省推廣。

  這一項項嘗試,正是陝西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探索生態價值實現路徑的生動注腳。

  為守護好水環境,陝西以引漢濟渭、東庄水利樞紐、黃河古賢等重大水利工程牽引水資源高效配置、合理利用,為綠色發展賦能增力,不斷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形成了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保護的良好局面。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錨定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目標,保藍天、護碧水、守淨土,陝西正在三秦大地書寫新的綠色傳奇。(劉印 徐穎 李欣澤)

(責編:孫挺、魏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